南向資金創造歷史。
4月9日,南向資金全天持續大幅流入,截至收盤,南向資金凈買入355.86億港元,創歷史最高單日凈買入紀錄。
南向資金持續買入給了港股巨大的底氣。港股周三低開高走,恒生指數一度跌4%,強勢收紅。截至4月9日收盤,恒生指數漲0.68%,收報20264.49點;恒生科技指數漲2.64%,收報4689.19點。
南向資金凈流入創紀錄
4月9日,全天南向資金凈流入355.86億港元,刷新歷史高點,其中滬港股通凈流入約215.24億港元,深港股通凈流入約140.62億港元。
據wind統計,截至4月9日,南向資金已連續13個交易日凈流入,並連續第6個交易日保持百億港元以上凈流入。南向資金本周已累計凈流入745.93億港元,本月已累計凈流入1349.64億港元。
個股方面,4月9日南向資金大幅凈買入阿里巴巴37.40億港元、騰訊控股28.44億港元、美團15.59億港元、中芯國際10.50億港元、小米集團8.84億港元、中國海洋石油6.91億港元、泡泡瑪特6.45億港元、快手5.39億港元。
南向資金為何連續大力買入港股?國金證券表示,港股領跑全球權益市場,背後本質驅動力緣於兩點,一則港股“ai含量”高,且ai相關的科技類資產較a股更具“辨識度”;二則港股分母端流動性和風險溢價也出現了“實實在在”的改善,國內m1顯著回升後的資金“外溢”推動南向資金大幅流入香港市場,疊加港股更強的“動量效應”本身,又形成了增量資金的正反饋。從資金流向的結構上看,科技類資產受到了內外資的一致青睞,尤其前者流入幅度更顯著。
據中金公司研究,南向資金的持續流入可能來自個人與私募的活躍,以及公募與險資的持續配置。中金公司認為,近期內地可投港股etf資金凈流入快速抬升,這部分或主要來自個人投資者;近期港股通部分中小市值標的異常波動,與a股一些中小盤的表現特徵類似,表明不排除有遊資與私募資金參與,包括此前投資美股的資金快速切換到港股;部分險資仍在持續配置港股高分紅標的,也小幅增配科技板塊;內地公募也明顯增配港股科技股。
中金公司表示,南向資金每輪的流入方向更多與當下的市場環境有關,如有相比a股更具估值優勢的核心資產或高分紅個股,又或者有a股缺失的新經濟與互聯網。
看好港股回調後機會
儘管近期港股市場波動較大,多家機構觀點均表示看好港股後續的機會。
中金公司指出,復盤恒生科技指數過去10次單日大跌後的市場表現,未來一周反彈幅度中位數可達7%。該機構強調,儘管政策變量仍存不確定性,但當前中國科技股風險收益比已顯著提升,配置價值凸顯。
申萬宏源策略團隊最新研報表示,在市場大幅調整之際,中國資產再次回到相對全球具備良好性價比的估值位置。市場可能迎來一個重要的中長期周期低點,繼續看好後續港股回調後的中期投資機會。
興業證券研報指出,港股資產現在依然處於值得戰略性配置的區間。短期看,3、4月份,由於前期高波動的資金蜂擁而至港股,追高的資金較為亢奮,不可避免會遭遇一些獲利回吐的壓力。但是這種獲利回吐的調整,恰恰讓牛市主升浪的時間持續更長,對中期的行情是有利的。
浙商國際研報表示,當前港股市場基本面和資金面較上月基本保持平穩,當下港股市場周月線級別趨勢已逐步進入右側區間,對於中短期市場走勢繼續保持謹慎樂觀的態度。板塊配置方面,繼續看好行業相對景氣且受益於政策利好的汽車、電子、家電、科技等板塊,業績和股價走勢穩健且受益於政策利好的低估值央國企紅利板塊,以及基本面相對獨立且受益於降息周期的香港本地銀行、電信及公用事業紅利股。
華泰證券建議配置存在政策逆周期調節預期的內需消費板塊;盈利預期抬升明顯、自主可控邏輯堅實的港股硬科技。此外,南向持倉佔比高、受外資變動影響小、盈利預期穩定的紅利方向,仍可作為底倉配置。
建銀國際預計二季度港股走勢呈現區間震蕩態勢,建議採取攻守平衡的啞鈴型配置,即在高股息和成長股之間維持平衡配置。可重點關注回調後的科技龍頭以及內需股,如必需性消費、高端製造及貴金屬等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