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激光雷達無話語權,汽車無人駕駛難實現,我國如何彎道超車?

2023年02月18日23:30:12 汽車 3044

相信大家對“自動駕駛”這個概念都不會感到陌生,無論是在各類科幻題材的影視作品中,還是在各大科技公司的未來設想中,它都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

比如在《生化危機1》的開頭,導演就通過一個全自動駕駛的黑色車隊,來展現了保護傘公司的高超科技,這對於那個年代的觀眾而言,簡直就是無與倫比的亮點。

又比如特斯拉在前幾年推出的自動駕駛模式,以及各大社交平台上曬出的範例,這些都讓人們對自動駕駛產生了憧憬。

國產激光雷達無話語權,汽車無人駕駛難實現,我國如何彎道超車? - 天天要聞

但遺憾的是,我國在自動駕駛的關鍵技術------雷達方面,仍沒有完全站穩腳跟,這也是我國和全社會自動駕駛之間的距離。

那這究竟是怎樣的一項技術,我國還能完成趕超嗎,且讓我們從自動駕駛本身說起。

自動駕駛:逐步突破的新科技

自動駕駛,顧名思義,就是一種能讓汽車實現自主行駛的技術,再通俗地說,就是可以讓車輛自己在路上奔跑,且無需人類操控的科技。

這聽起來很像是汽車駕駛層面的突然革新,但按照現有的發展進程來看,這其實是一場循序漸進的技術突破。

國產激光雷達無話語權,汽車無人駕駛難實現,我國如何彎道超車? - 天天要聞

這主要是因為,目前科技界根據自動駕駛的操作者、支援者以及適行區域的不同,已經將自動駕駛分為六個等級,分別是l0、l1、l2、l3、l4、l5。

其中,l0指的就是無自動駕駛,即全人工駕駛,人類駕駛者需要全權駕駛車輛,而駕駛系統並不會提供任何形式的幫助。

l1和l2則是部分自動駕駛,在這兩個分級中,駕駛系統會為人類駕駛員提供方向控制或者動力控制,又或者兩項都能提供,比如在l2的分級中,駕駛操作者就已經從“人類”變更為“系統”,也就是說,在l2的分級中,自動駕駛系統已經可以勝任車輛的主要操控者角色,人類則淪為協同操控。

而到了l3和l4,便就是成熟的自動駕駛級別了,在這兩個分級中,駕駛系統已經可以完成所有駕駛操作,人類在車輛的駕駛過程中,已經轉變為“顧問”的角色,即只需要回答自動駕駛的問答,比如路線的選擇,以及速度的限定等。

國產激光雷達無話語權,汽車無人駕駛難實現,我國如何彎道超車? - 天天要聞

當然,若是完全的l4等級,那人類甚至可以不用自主選擇駕駛模式,因為,自動駕駛系統會代替人類給出最優方案,只是該項功能只允許在特定駕駛區域實現。

至於最終的l5等級,駕駛系統則可以全權替代人類駕駛,無論是路線選擇,還是速度操控,又或是停車位的爭取,人類都無需操心。

而且,更為關鍵的是,相較於l4的特定區域自動化,l5根本就沒有區域限定,就算是在地下停車場和山路這樣的特殊路段,自動駕駛系統都可以照常工作,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自動駕駛。

不過,就眼下的研發進度來看,人類距離l5級別自動駕駛的落地還非常遙遠,因為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眼下人類能算作成熟的自動駕駛系統,其級別也只能達到l2。

國產激光雷達無話語權,汽車無人駕駛難實現,我國如何彎道超車? - 天天要聞

更為關鍵的是,在自動駕駛的分級中,l2到l3正好是一次飛躍,可遺憾的是,人類社會似乎還沒有做好完全進入l3級別的準備。

l2到l3:科技方向存在分歧

首先,我們需要清楚的是,自動駕駛等級從l2到l3,它們之間主要存在兩個難點,那就是法規和技術。

法規,這個很好理解,指的就是針對自動駕駛而施行的法律法規,比如因自動駕駛而導致的傷亡,其責任如何劃分;又比如自動駕駛適行區域的劃定等等,這些都是法規方面的問題。

有人可能會提出疑問:為什麼從l0到l2時,不需要新法規,而到了l3卻有了法規需求了呢?

國產激光雷達無話語權,汽車無人駕駛難實現,我國如何彎道超車? - 天天要聞

事實上,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也正是l3和l2之間最核心的區別,那就是進行駕控環境的監控者到底是人類,還是自動駕駛系統。

簡單來說,在l2級別的自動駕駛中,系統雖然能夠控制方向和速度,但對車輛周邊情況進行把控的主體仍然還是人類。

可若是來到l3級別,那完成環境把控的主體,就需要變更為系統,人類需要做的,僅僅是回答系統的問詢即可。

這意味着,人類在整個駕駛過程中的地位會逐漸邊緣化,那一旦發生事故,與人類駕駛員的關聯性就會有所削弱,甚至,還會出現系統全責而人類無責的情況。

同時,系統本身就具有不確定性,這預示着,若是不進行自動駕駛區域劃分的話,那對於其他行人的生命安全是極其不負責任的。

因此,從l2到l3級別,法規是首當其衝的難關,但值得慶幸的是,各國為了能儘快落實自動駕駛,都紛紛出台了適應性政策,比如我國在2022年8月時,就發布了《關於做好智能網聯汽車高精度地圖應用試點有關工作的通知》。

國產激光雷達無話語權,汽車無人駕駛難實現,我國如何彎道超車? - 天天要聞

根據該文件的內容,我國將在廣州和深圳等地,建立固定的自動駕駛適行路線,以及特定的試行模式,以確保我國自動駕駛的測試能夠順利開展。

從這一點來看,法規這項難點已經逐步得到解決,而除去法規一項後,便只剩下技術這一關了,而技術難關的關鍵則只有一項,那就是激光雷達。

自動駕駛所用的激光雷達,全稱為車載激光雷達(lidar),其原理和其他雷達相似,只是它發射出來的是激光,即通過激光碰撞物體的折射,來判斷該物體的大小,以及與車身間的距離。

同時,這種激光雷達還具備相當的信息處理能力和傳輸能力,這意味着,它能夠對探測信息進行解析,並將其上傳到衛星終端和車輛終端,以便於自動駕駛系統做出反應。

國產激光雷達無話語權,汽車無人駕駛難實現,我國如何彎道超車? - 天天要聞

所以,我們其實能將激光雷達,理解成自動駕駛的眼睛,它能夠替代先前人類的目視判斷,從而讓自動駕駛系統也具備對環境的判斷能力。

不過,科技界中對激光雷達的運用仍存在爭議,即“弱感知+超強智能”與“強感知+強智能”的兩個方向。

其中,“強感知+強智能”模式強調必須要使用激光雷達,正如其名所述,這種模式需要超強的對外感知能力,而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便只剩激光雷達,目前谷歌自動駕駛選擇的就是該方向。

而另一種“弱感知+超強智能”模式,則更強調智能分析的作用,即通過普通雷達來對環境信息進行基本的收集,之後交予超智能終端進行分析處理,從而得出最優的路線和駕駛方法,現在最具代表性的採用者,便就是特斯拉。

國產激光雷達無話語權,汽車無人駕駛難實現,我國如何彎道超車? - 天天要聞

這兩種模式從本質上來說,都是實現自動駕駛的辦法,且各具利弊,比如激光雷達的難點就在於造價貴,且技術具有壟斷性,要知道,世界激光雷達市場基本都被velodyne公司壟斷。

也就是說,無論是哪一家企業想突破自動駕駛,都需要從velodyne購入激光雷達,而這家公司作為行業“獨角獸”,在價格方面就顯得尤為自信。

而velodyne在價格方面的自信,也就導致這種自動駕駛模式的成本非常高,要想投入實際運用,就過不了價格這一關。

國產激光雷達無話語權,汽車無人駕駛難實現,我國如何彎道超車? - 天天要聞

當然,或許也正是源於這一點,所以該模式一直未能投入實際運用,反倒是特斯拉在越過了激光雷達後,已經率先讓用戶實現了自動駕駛,只是礙於終端智能性不高,從而造成了不少自動駕駛事故,惹得多國紛紛禁用特斯拉的自動駕駛。

中國的自動駕駛:或許能彎道超車

然而,無論是谷歌為代表的“強感知+強智能”,還是以特斯拉為代表的“弱感知+超強智能”,我國在技術層面幾乎都沒有基礎,尤其是激光雷達領域,我國起步非常晚,核心技術掌握實在太少,要想實現自研自產,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國產激光雷達無話語權,汽車無人駕駛難實現,我國如何彎道超車? - 天天要聞

正如《中國科技信息》雜誌在文章中所述:

“在激光雷達領域國貨幾乎沒有話語權。”

但根據我國科技發展的速度來看,未來是必然能夠追上歐美步伐的,只是所用事件或許要稍長一些。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的自動駕駛目前已經走出了“第三條路”,那就是“車路協同”模式。

這種模式和以上兩種模式最大的區別,就在於車路協同是讓路也同樣變得智能,舉個簡單的例子,一輛自動駕駛的汽車在路上行駛時,它不需要依賴激光雷達來感知路況,道路上設置的傳感器會主動發送路況信息給車輛終端。

國產激光雷達無話語權,汽車無人駕駛難實現,我國如何彎道超車? - 天天要聞

換句話來說,車路協同模式下,激光雷達就不再是必備項,反倒是全覆蓋的5g網絡,以及超強道路基建才是重中之重。

顯然,相較於研發激光雷達,5g網絡和道路的建設,才是我國的核心強項,因此,在車路協同模式的加持下,我國很可能將會完成自動駕駛方面的“彎道超車”。

汽車分類資訊推薦

銷量不行投訴媒體第一名,這家車企玻璃心太重了 - 天天要聞

銷量不行投訴媒體第一名,這家車企玻璃心太重了

首先車賣家先聲明也絕對是抵制那種造謠黑媒體的,車評人的角色應該是給消費者公平客觀的去呈現產品的好壞以及當前車企的一些經營狀況,以便讓消費者買到更好的產品,但是現在有些車企玻璃心嚴重到媒體稍微一對比就瘋狂投訴!
從“500萬內最好”到“24%暴跌”,增程失寵了? - 天天要聞

從“500萬內最好”到“24%暴跌”,增程失寵了?

當第二季度實際交付量比預期下限還少1.5萬輛,所謂“訂單持續湧入”的場面話,在資本市場眼裡已淪為皇帝的新衣。理想汽車近日公布的交付數據,如同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在汽車行業激起層層漣漪。2025 年 6 月,理想交付新車 36279 輛,
補貼後 8.98 萬!奇駿·榮譽上市!換新logo+懸浮大屏,搭2.0L四缸 - 天天要聞

補貼後 8.98 萬!奇駿·榮譽上市!換新logo+懸浮大屏,搭2.0L四缸

新款奇駿·榮譽版上市,共推2款車型,官方指導價11.98 萬起!國補好價 8.98 萬起!這價格實在很有殺傷力!同步還推出限時 8 打購車權益,買得起用得起!今年上半年,東風日產奇駿車繫纍計銷量1.9萬輛,為了進一步提升競爭力,2025款奇駿·榮譽來了,新車主要針對造型細節進行調整,內飾換裝12.3英寸懸浮式中控屏+最新車機系...
特斯拉公布Q2車輛交付量下降14%,但高於市場預期 - 天天要聞

特斯拉公布Q2車輛交付量下降14%,但高於市場預期

特斯拉公布第二季度交付約 38.4122 萬輛汽車,同比下降 14%,為連續第二個季度同比下滑。由於這一數據好於一些分析師的預期,其股價上漲近 5%。這家電動汽車製造商去年同期交付 44.3956 萬輛,生產 41.0831 萬輛。關鍵數據如下:2025 年第二季度總交付量:384,122 輛;2025 年第二季度總產量:410,244 輛。根據 Fa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