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步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札记》小序

2024年06月17日13:50:13 历史 1780

阎步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札记》小序 - 天天要闻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札记》书影

我与同事合作,在北京大学开设一门公共课“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制度”,把古代皇帝制度、法律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监察考课制度、军事制度、选官制度、官学制度、俸禄制度、品位制度、王朝礼乐制度等,一样一样地讲给学生听。此外还有一门“中国古代官僚等级管理制度研究”,逐一讲授历代王朝的各种爵秩品阶。多年来,两门课程的内容一直在不断打磨。师生交流时,若遇到了知识、方法和评价等问题,就会随即对讲稿作补充修订。阅读时发现了相关的资料,就随时拷贝到讲稿中来。某一论题上的资料积累,又引发继续检索的兴趣,滚雪球似的不断扩充。于是就想到,不妨把某些资料梳理编排,作为课下阅读材料,提供给学生。

本书中的很多文章,最初就是这么来的,所以其选题并不新颖,并非学术前沿;所提供的学术信息也仅限于视线所及,并没有全面检索、一网打尽;内容大多是陈述罗列,偶杂己见而已,视之为“课余参考材料”比较好。虽然我行将告别教职,学习古代政治制度的学生却绵绵不绝,这样一份“课余参考材料”,对学生也许有用。

在“政体类型”问题上,近年出现了若干彼此矛盾的看法。曾在一个讨论会上,听到一位学者评价孟德斯鸠(montesquieu)的专制定义,说它有很多漏洞,随即有听众提问,那为什么孟氏的定义如此流行呢?我便顺口插了一句:那是因为人类史上有那种政权,所以就需要一个概念来指称它们。事后想来,自己的那句即兴插话是可以继续深化的——“中国专制主义”问题,不妨从“分类原理”的视角加以破解。随即就利用既往积累,再做检索,编写了《政体类型学视角中的“中国专制主义”问题》一文。此文另辟蹊径,从“分类便利”概念出发观察“专制主义”,问题是这样提出的:人类史上有一些政权,其国君可以独揽大权,令万民臣服,此种政权的分类命名将涉及哪些问题呢?怎么样才能实现“分类便利最大化”呢?

此文发表后,若干政治学者、思想史学者予以肯定。还听到了一个赞扬,“阎老师逻辑好”。我写作此文的动机之一,确实也是想在考证之余再试试理论文章,打磨自己的逻辑能力。当然在各种回应中,也偶遇了方法论的隔阂。所以仍须说明,我所讨论的不是“实然”(what it was),而是“应然”(ought to be),也可以说是“理想类型”(ideal type)。而且我觉得,辨识“专制政体”不能只看理论定义,更好的做法应是“两路出击”,一路是学人的理论定义,一路是现实中的“政体谱系”,也就是世界上哪些政权被时人视为“专制政体”。而清末朝野人士的脑海里,明明已有一套“政体谱系”了,如古希腊是民主制,古罗马是共和制,后来变成了元首制,当今的美国、法国是民主共和制,英国、德国、日本是君主立宪制,奥斯曼、沙俄、大清三大帝国是君主专制,等等。所以在当时,清帝国在这个“谱系”中的位置,至为清晰,无人质疑。百年后忽而有人否认传统政体之为“专制”了,这本身倒挺值得研究的。而晚清时人们还很单纯, “专制”“共和”的区分是明快清晰的。

因篇幅关系,此文发表时有删略。随后我就删略内容加以扩充增补,又编写了一篇《“中国专制主义”问题续谈》(发表时应命改为《中国传统政体问题续谈》,今恢复原题)。其大部分内容涉及孟德斯鸠。其所具体讨论的,首先是我个人的一个心得,我认为,孟氏是从政治机构、政治势力两点来区分政体的。从政治机构上说,若实行三权分立,则国君难以专制;从政治势力上说,若存在强大的“中间阶层”,则国君难以专制。这个心得,也贯彻到拙著《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之中了,这部书就是围绕政治制度、政治集团而展开叙述的。《续谈》随后讨论了孟氏理论的两点不足。一是因时代关系,孟氏无法预知“官僚制”的政体意义,因此他对此后官僚制的政体意义无所发明,而在当代政体研究中,“官僚统治”“官僚帝国”等概念已不可或缺。二是孟氏的“专制政体既无法律又无规章”这句话,虽然广为人知,但不宜机械搬用,事实上专制政体是可以“既有法律又有规章”的,系统化的法律规章可以更有效地维护专制。自嬴秦始,中国皇帝一直都是“以法治国”的,也就是以系统化的法律规章为手段,来治理这片土地和这群臣民。

《家长主义与儒家的家国一体论》的写作动机,是早先某个时候检阅康德(immanuel kant)时触发的。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云:“一个政权可以建立在对人民仁爱的原则上,像是父亲对自己的孩子那样,这就是父权政治”,“这样一种政权乃是可能想象的最大的专制主义”。大家都知道,“爱民如子”、实行“仁政”,系中国文化推崇的最高政治境界,而在康德眼中,这却是最大的专制主义。中西观念之异,于是格外凸显了。我以为以此深化学生的东西比较,效果想必不错,就在课上把康德这段话提供给了学生,后来又花时间编成此文。此文从真实的家长制述起,进及作为政治理想的父权政治,随后集中阐述了中国儒家的“家国忠孝一体论”,辅以中西对比。其中有两节也许稍有新意:“家国一体论:父、母之间”一节,认为“为民父母”的重心在“母”不在“父”;“近代挑战:‘子民’还是‘公民’”一节,论及“民主vs专制”理念上事涉“成人vs儿童”。

毕业留校后,我承担了本系魏晋南北朝史的教学。这个历史时期的民族冲突特别尖锐,胡化与汉化交织,最终南统于北,由北朝进入隋唐。在授课时,我是从南北两方的政治集团、政治制度、政治文化几个维度,综合观察南北朝政治走向的。而《北方部族武力如何影响华夏制度史:“南北朝”现象的一个政治学思考》一文,尝试借用政治学方法,把次要因素尽量剔除,努力在繁多因果关系中,发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机制。为此,此文揭举“部族武力的体制化”概念,以期击破九连环的关键一环,为中国史上异族政权强化专制官僚制的现象,增加一条解释。

在这篇文章中,我的历史观也有所调整。回想当年,毕业任教后匆匆备课,讲稿中的很多评述未经深思熟虑,承袭了很多流行认知。有一种久已有之的看法:搞历史就是要研究“治乱兴衰”。进一步便可能衍生出一种史观:能强国的就好,否则就不好。拙著《波峰与波谷》系由任教之初的讲稿改编而来,“治乱兴衰”套路仍是比较浓厚的。回头反省其对南北朝的叙述,容有抑南扬北之失(当然,这类叙述也很受了“新生的希望在北朝”“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之类论述的影响)。倒不是说“治乱兴衰”的套路不好,那也算是一种可选择的史观吧。问题是我已另有所取了,简单说来,就是越到晚年,越觉得应把文化、文明的评价尺度,置于“治乱兴衰”之上。业师田余庆也有“主流在北不在南”一语,不过那只是一个客观陈述,田师的主观评价尺度并不是“治乱兴衰”——“真正有价值的历史遗产,是江南广阔的土地开发和精致的文化创造,是北方普遍的民族进步和宏伟的民族融合”(《东晋门阀政治·后论》)。在《北方部族武力》这篇文章中,我多少开始调整史观了,参照业师,尝试中性化,把“马上天下”,视为一种通过军事活动、军事组织、军事集团来振作专制官僚制的特定机制,而把“部族武力的体制化”视为“马上天下”的一种特殊形式,那体制有如一只巨大的“利维坦”,它是以“暴力”为养料,而强壮起来的。

今年,也就是2023年春夏,偶见互联网上围绕“牵连制度”发生了争论,质疑“牵连制度”的学者被一些网民指责“论证过程纯西化”。为此我写了一篇《周秦汉连坐制与东西文化冲突》,指出“无罪不罚”“罪责自负”思想并非西方所独有,早在中华文明初曙之时,周族已萌生了“罪人不孥”“父子兄弟,罪不相及”的主张,而连坐制兴盛于西方的秦国。连坐制上的周秦之异,在春秋以降就成了东西之别——“东西”分指关东社会与关西的秦政权——及儒法之争。至清末法律改革,“近代西方文明的‘刑法止及一身’与中华古文明的‘罪人不孥’,并肩挽手、会师合流了”。此文约七千字。随后改题《周秦汉的反连坐主张与东西文化冲突》,继续对周秦汉之“反连坐”予以详考,扩充到三万字,首发于本书。

文章有意超出“治乱兴亡”史观,转取“民本主义”“文化主义”立场,申述面对连坐制时,“秦人与东方士民的看法有异,统治者与读书人的看法有别,法家与儒墨道迥然不同,国家主义者与民本主义者的态度,注定形同水火,至今犹然”。作此申述时,我视野中罗列着几种不同价值观:在启蒙思想家看来,能最大限度保障每个人权利的制度就是最好的;法家是国家主义者,认定最能强国强军、最便于管控编户的制度就是最好的;孔子崇礼乐,这意味着最有利于繁荣文化、发展文明的制度就是最好的;孟子讲民本,这意味着最尊重民意、最保障民生的制度就是最好的。各人会倾向哪一判断尺度呢?为什么倾向这个而不是那个呢?事关环境、职业、阶级、利益等,甚至事关与生俱来的个人天性,比如说,权威人格与自由人格就会有不同抉择,你喜欢什么制度,很可能就是你人格的投射。

之所以站在“反连坐”一方,说到底,就是觉得这样的主张更温暖,更亲近,更合于自己的性情。真是这样的,不必拿“家国天下”的大道理来聒噪我。再度反思对南北朝的评价,扪心自问,假设身处那个时代,是选择生活在南朝呢,还是选择生活在北朝呢?这时候我发现,自己将选择南朝,那里有精致优雅的文化氛围,武人尚武斗狠的“丛林”不是我的精神家园。既天性如此,且与生俱来、物性难夺,就应该让一己的历史评价适合一己心灵。作为读书人,能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就最开心。统治者可以选择最有利于他占有权力的制度,微渺如我,也有权利向往最让我个人开心的制度,而且我确信每个人都有向往与选择的权利。与田余庆师把经济开发、文化创造与民族融合看成历史进步相似,一个意识越发明确了:我心中的人类历史进步,最终是文化的进步、文明的进步。最终是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科学、技术等文化成果,以及由此而来的自由、平等、友爱、和平、理性,让人类远离了弱肉强食的动物界,从而证明了自己是万物之灵。在南北朝评价上,南朝比北朝更有文化;在连坐问题上,华夏古族的“罪人不孥”与近代西人的“罪责自负”,比搞株连的秦制更文明。

随后的《揭示古代政治制度的“技术原理”:以“组织二重性”为例》《一般与个别:略谈中外历史的会通》两篇,都是会议论文,也就是应景之作。以往在方法打磨、理论建构上略有心得,就拿那些心得去应付会议了。再后的《结构功能化的制度史研究的一个尝试》,则是一篇应邀之作。受邀为《国学季刊》写一篇“学术自述”,盛情难却,只好应命。

自己早年有理工经历,服兵役时学习过雷达技术,观察思考历史时便容易带上“技术”眼光,不由自主地想发现结构、功能、机制什么的。这三篇都涉及了个人的学术风格、思维方式,主要是对“技术原理”的偏好。我一向的写作都带有这个特点,尽力提炼归纳。比如把察举制变迁,归结为“以德取人”“以能取人”“以文取人”等因子的此起彼伏。叙述“士大夫政治”,把“士大夫”视作“学者+官僚”二元角色,把“礼治”模式视为“君道”“父道”“师道”的三位一体。解析传统服饰等级,拟制了“自然分类”“职事分类”“级别分等”“场合分等”等概念,以凸显其历代变迁。从章数、旒数、玉数的不同组合样式,探讨“六冕”礼制的兴衰变异。近年考察酒爵与封爵的关系时,也是如此,从“称谓原理”层面,揭示爵、觚、觯、角、散等“五爵”其实是一种“容量化器名”,分别系一二三四五升的容量之称,一套史上绝无仅有的“容量化”酒器等级礼制,由此得见天日。

为《国学季刊》提供的那篇“学术自述”,主要叙述自己的爵秩品阶研究。在这个课题上,我曾投入了很多时间。我利用“品位分等—职位分等”原理进行推演,对周以来三千年的品位结构变迁提出了一套新解,还尝试超出历史学,在“原理”层面进行建构,为解析人类社会中的品位现象提供一套概念工具。这些理论尝试,汇聚在《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一书之中了。如果谁问我,你最满意自己的哪一本书呢?我会说就是这一本。很多人都这么想过吧:“写这样一本书,除了我,别人写不出来。”这想法很诱人。我的很多考证,没有我,总会有人走到那一点,而《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呢,没有我就没有这本书。我就是这么认为的。在我之前的历史学者,好像只有胡如雷的《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是以体系建构为目的的,他声明“与一般单纯的历史著作有所不同,它是按照政治经济学体系的要求建立起来的”。当然也知道,历史学者对纯粹的概念推演不会有太多兴趣,社会科学工作者对爵秩品阶那么冷僻的知识,通常又所知无多,所以这书不会有多少读者。不过没关系,回味当年写作时的兴奋,回味“每一天的太阳都是新的”那种感觉,已足够满足了。

随后的《古爵漫谈:从爵本位到官本位》一篇,是为本系马克垚先生贺寿之作。当时决定从手头的讲义中选择一讲,作为素材,完成此文。所选中的,是“中国古代官僚等级管理制度研究”这门课程中的“历代封爵”一讲。前面提到,我每门课的讲稿都在不断增添充实。虽然这一讲只用于两三小时的课程,但讲稿已积累到五六万字了。在这一讲中:我期望对历代爵制建立一套通贯性的认识。为此我构建了一个框架,从八九个视点观察爵制的历代变迁,再加以综合。这篇贺寿之文,就是其部分内容的选摘。

最后一篇附录《通识教育与历史教学答问录》,其部分内容涉及了我与合作的同事们在历史教学上的努力,也许可以给新入职的历史老师提供参考。我们的教学视频已经上网,人们都看得到,播放量不算低。很多年前也曾听到一个消息:北京某大学的高校青年教师培训班,把某女教师的课归结为“夸张型”,把我的课归结为“呆板型”。我想我讲课确实不够抑扬顿挫,缺乏动作表情,语气和姿态过于平淡单调了,算是弱点吧。我与同事的主要致力处,是以“思辨”的力量吸引听众,把体系、线索、评述、知识点用最富启迪性的方式组织起来,呈现给听众。不久前,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古丽巍老师,对我们当年的课程有一番追忆:“似这样体系完整、推进规律的本科课程是很少见到的。”蒙古丽巍老师之允,我把她的这段追忆附在本书之后,以追念当年为改进教学付出的努力。

《答问录》的另一部分内容,是给历史系新生的一些预备性知识。大致是就我所理解,阐述历史学的意义、方法与特点,以及学历史应先行具备的若干理念与意识。这些理念与意识,包括清晰区分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清晰区分评价、理论与实证,理解认知的多元性、理论的层次性、模式的工具性,等等。希望对初学者多少有些帮助。

以上十篇文章,一篇是新作,九篇是旧作。在整理旧作时,对当年的写法时时生发不满,忍不住增删修订。拖了很久未能交稿,然而到年底了,虽仍不惬意,还是“今年事今年毕”为好,只能草草收兵。所以各篇旧作,有的改动较大,连标题也调整了,有些不及修订,仍是原貌。

最大的问题,当然是新意有限了。环顾世界,因各族群、各地区、各文化系统的此起彼伏,在几百年的近代化历程之后,历史似已开启了一个新轮回,这个世界需要新的思考了。而微渺如我,此时雾里看花,且无可如何。

谨此说明。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严守党的组织纪律《老八路的底气——赵予征》 - 天天要闻

严守党的组织纪律《老八路的底气——赵予征》

老八路的底气——赵予征点击收听:撰  稿:段  裕、叶  刚配  音:周  莉    1951年9月,中央军委决定从驻新疆的一兵团六军选调干部组建西北军区空军司令部,那个时候人民解放军进疆部队正准备集体就地转业,很多指战员对新组建的人民空军心驰神往。六军十七师四十九团政委赵予征就是其中之一。赵予征趁着赵予征来...
一批不同年代金银锭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 天天要闻

一批不同年代金银锭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据新华社消息,中国国家博物馆日前举行唐末—五代、清、民国金银锭入藏仪式。左为唐末-五代“绍”字五十两银锭,右上为清代“湖北盐厘局薛永升”五十两银锭,右下为民国时期官方造币厂生产的金锭。(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唐末—五代“绍”字五十两银锭,保留了船形锭的原始状态,使今人可以直观了解此历史阶段大宗商业交易的...
中国海警5年来海上缴获毒品超8吨、制毒物品超2吨 - 天天要闻

中国海警5年来海上缴获毒品超8吨、制毒物品超2吨

新京报讯 据中国海警消息,作为海上禁毒的主力军,近年来,中国海警局以“净海”“净边”“禁毒两打两控”等缉毒专项行动为有力抓手,以遏制毒品和制毒物品海上走私通道为主攻方向,重拳打击惩治涉海毒品犯罪活动。2019年6月至今,各级海警机构海上缴获毒品8.729吨(冰毒3.066吨、氯胺酮2.136吨、可卡因2.322吨、大麻0.778...
董卓,曾经也是个有勇有谋的人, 并没有演义中那么无能 - 天天要闻

董卓,曾经也是个有勇有谋的人, 并没有演义中那么无能

董卓,作为东汉末年的一位重要政治军事人物,其形象在后世的文学和历史记载中往往被赋予了诸多负面标签。然而,如果我们深入挖掘历史文献,尤其是《后汉书》和《三国志》等史书,可以发现董卓早年的形象与性格并非如《三国演义》中那般单一和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