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密度脂蛋白高了,不少人心里一紧,医生一说“得控制”,就像脑袋上悬了根绳子。把它从4.9降到1.8,没想象中那么难,关键是找对方法,慢慢做,能见效。
看不见的“坏胆固醇”,到底有多坏
低密度脂蛋白,听着陌生,其实就是大家常说的“坏胆固醇”。它在血液里像邮差一样,把胆固醇送到身体各个角落。但是送得太多,容易堆积在血管壁上,时间一长,血管就越来越窄,像被黄泥巴糊住的水沟,心梗、脑梗也就来了。
一份发表在《中国循环杂志》上的研究发现,低密度脂蛋白每升高1毫摩尔,心血管病风险就增加20%。所以医生盯着这个数值不放,是有道理的。
降下来靠的不是“饿”,是吃对了东西
不少人一查出低密度脂蛋白高了,就开始不敢吃、不敢喝,甚至连米饭都不碰了。把它降下来,靠的不是“饿着”,而是吃得聪明。
每天早餐换成一碗燕麦粥,比吃油条豆浆强多了。燕麦里的β-葡聚糖就像扫地的拖把,把血里的胆固醇一步步带走。
午饭别老吃红烧肉或者炸鸡腿,换成半碗黄豆炖鲫鱼,或者海带炖豆腐,这些食材不仅脂肪少,还能帮忙清理血里的“垃圾”。
晚上没胃口的时候,不妨来点苹果或者猕猴桃,这些水果里的可溶性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血脂。
油不是不能吃,关键看你怎么用
有人怕脂肪,做菜连油都不放。其实人体也需要脂肪,关键是选对油、用得巧。
炒菜时,把猪油、黄油换成橄榄油或者菜籽油。别炸别煎,改成煮、蒸、炖,锅底少放油,不但味道在,脂肪也少了。
一天三顿饭,油量最好控制在20克以内,大概就是一个矿泉水瓶盖那么多。看似少,但足够日常炒菜用了。
不动不行,血脂靠活动慢慢清
坐着不动,血脂就像水塘里的死水,越积越多。身体需要动一动,才能像水流一样把多余的脂肪带走。
家里没有时间锻炼?那就把家务当运动。拖地、擦窗户、扫楼梯,每次动个30分钟,也能慢慢把血脂“磨”下来。
有研究发现,每周走路150分钟以上的人,低密度脂蛋白平均下降0.4毫摩尔。每天两次散步、一次30分钟,走着走着,血脂就稳了。
睡不好,药都白吃一半
有人吃药、节食、锻炼,做了不少,就是血脂不见降。其实问题可能就藏在晚上那几个小时睡觉的时间里。
睡眠不好,尤其是经常熬夜、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的人,身体更容易出内分泌紊乱,肝脏处理脂肪的能力下降,低密度脂蛋白就不肯降。
晚上9点半到10点之间上床,关掉手机,房间调暗光线,睡前不喝浓茶和咖啡。把睡眠调顺了,身体自己会帮着修理血脂。
药不是魔法糖,吃了还要盯住饮食
很多人一吃上他汀类药物,就觉得万事大吉,吃油炸、喝甜饮料也不管了。但药不是护身符,它只是帮一把,真正的改变还得靠自己。
药物确实能有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但如果一边吃药一边大口吃烤肠、喝奶茶,血脂还会悄悄回升。
药和生活习惯要搭配,才是一对好搭档。医生开的药按时吃,自己也得在饮食和作息上动点脑筋。
有些变化,身体不会说,但能看得出来
血脂高时,身体往往不喊疼,也不叫苦,但有些细节能提前透露风声。
比如早上起床后总觉得头重脚轻,或者走几步路就胸口发闷。这些都可能是血液太“黏”了,胆固醇在血管里作怪。
还有人发现自己眼睛角膜边缘出现白圈,或者眼皮上长出黄色小斑块,这些都可能是胆固醇偏高的外在表现。别光看脸色,身体的小动作其实早就提醒了。
吃饭太快、情绪急、压力大,也会让血脂升高
有人觉得自己吃得挺健康,但血脂还是高。吃得快、情绪急、老是焦虑,这些都能影响胆固醇的代谢。
吃饭速度放慢,每口饭嚼15下以上,能减少食物对血脂的冲击。吃得快,身体来不及处理,脂肪就容易囤积。
情绪起伏大、压力重,肾上腺素飙升,也会刺激身体制造更多胆固醇。每天抽点时间放空自己,哪怕只是坐着发呆,也是一种调节。
把这些小事坚持做,数字自然就往下走了
降低密度脂蛋白不需要大动作,也不靠什么“神药”。关键是把日常生活里的小细节做对了。
把香肠换成蒸鸡蛋,把蛋糕换成玉米面窝头,把可乐换成温水加柠檬片。这些看起来平常的动作,加起来就是改变血脂的力量。
坚持三个月去复查一次,多数人能看到数字慢慢往下掉。从4.9到1.8,不是奇迹,而是一步步换来的结果。
看懂化验单,比吃对了更重要
很多人拿着化验单,不知道怎么看。除了总胆固醇,更关键的是看低密度脂蛋白(LDL-C)那一行,单位通常是毫摩尔每升(mmol/L)。健康人群建议控制在2.6以下,如果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病,最好控制在1.8以下。
下面这张表,可以帮忙大致判断情况: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李光伟,郭晓蕙,王增武,等.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51(2):95-115.
[2]周玉梅,刘芳,赵丽,等.燕麦β-葡聚糖对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22,38(11):1509-1512.
[3]张强,胡晓红,王建军.步行锻炼对老年高脂血症患者脂代谢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21,40(3):225-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