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小暑到,伏天来”,三伏天往往开启于小暑节气。而如今7月已至,小暑进入倒计时,但外界的气候却已经有了明天的“伏味”。气温持续走高,降雨频繁,天空中总是阴云不散,空气湿度就更不用说了,无论白天还是晚上,屋子里都潮乎乎的,有种提前入伏的感觉。
潮湿闷热的天气,流汗成为常态,与此同时人们吃不好,睡不香,身上总是没有力气,提不起精神来。这是人体对外界环境所作出的反应。虽是在适应环境,但长此以往的话,对身体健康不利,也会影响生活以及工作效率,所以从现在开始要及时调整,才能以良好的状态度过三伏天。
俗话说“夏吃姜,不用郎中帮”,这是老人们留下来的经验,是顺应季节的智慧。而三伏天里,则最是适合吃姜的时候。其味道独特,散发着浓郁的辛辣味,能够刺激的我们的味蕾,提升食欲。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时节潮湿闷热,细菌病菌活跃,而生姜则有助于杀菌消炎,提升免疫。同时其对我们的脾胃也十分友好,可以温暖脾胃,并且驱除寒气,毒素,令身体更加轻松。这诸多的特征都表明,生姜是帮助我们度过漫漫长夏的必备。
生姜拥有着多重身份,其是厨房里的调味品,也是菜场里的菜肴,更是传统医学上的中药,正因如此,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多,但在吃的时候,讲究也多。吃对了,可以让身体更受益,而若是吃得不恰当,则会带来麻烦,引起不适。所以这个季节在吃姜之前,有必要了解清楚具体的方法,我的医生朋友就提醒过,吃姜的禁忌要牢记,1不要,2不留,3不吃,不懂别乱吃,值得了解,来看看吧~
1不要
不要把皮削掉
其是一种根茎类的植物,深埋于土壤之中,其吸收了充足的营养,积累了足够的养料。但外皮上也沾满了泥土杂质,有的人为了方便,就会将其直接刮掉或是削掉。其实这薄薄的一层皮,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医林纂要》里有着明确的记录:“姜皮辛寒、凡皮多反本性,故寒。以皮达皮,辛则能行,故治水浮肿,去皮肤之风热。姜发汗,则姜皮止汗,且微寒也。”意思是姜皮辛寒,姜肉温热,二者搭配食用,可以达到平衡寒热的效果。
当然其本身也蕴含着姜酚,姜油等成分,有助于抗菌抗炎抗氧化,保护肠胃等,所以说在清理时,不要再将这部分去掉了,让其营养得以更大程度的发挥,也对我们吃姜更有利。
2不留
不留到晚上再吃
很多人白天很忙,尤其是早上到中午这段时间,要做的事情比较多,所以往往到了下午甚至晚上才能稍微闲下来,才能想起来吃姜。但事实上,越晚吃姜,效果越差。俗话说“上炕萝卜下炕姜”,意思是萝卜要上炕前吃,也就是晚上,而生姜则是在下炕吃,对应的时间应是早上。早上吃些姜糖,或是喝点姜茶,有助于振奋阳气,提升精神,活力满满地开启一天,同时其可以让我们的体内暖暖的,帮助驱赶白天里的冷空调以及冷饮所带来的寒气。
而如果到了晚上再吃,届时会令我们的精神处于兴奋的状态,同时其本身也容易带来燥热之感,从而令人辗转不适,不利于睡眠。
3不吃
不吃太多
任何食物都是一样的,即使再好,却也要以适量为前提,生姜也是如此。少吃有助于开启味蕾,而过量食用则可能会令人呕吐。同时本身辛辣温热,吃太多也会令我们的胃部有灼热感,刺激胃黏膜等,令人不适。
上火的时候不吃
有的人是由于自身的体质,属于容易上火的情况,也有的人是由于休息不好,压力大等原因引起的上火,那么届时不能吃姜。因为其性质温热,容易增加体内的燥火,不利于身体的恢复。届时一定要等到身体好了以后再吃。
不吃隔夜的姜
人们通常会将生姜搭配其他的食物一起烹制来吃,比如煮汤,焖鸭肉,或是姜撞奶等,这样可以让其变得更加美味。新鲜现做的食物最好吃也最营养,生姜也不例外。而且如今天气热又潮湿,食物久放很容易变质发霉。所以说吃姜要吃现做的,不能吃隔夜的,以免给自己带来麻烦,这样也就失去了吃姜的意义。
本文系小茉莉美食记原创,码字不易,严禁不良自媒体抄袭、搬运。欢迎大家关注,点赞,收藏和转发!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