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红网】

为患者实施手术。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鄢婷 肖会玲 娄底报道
近日,娄底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团队成功运用隧道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TD)为一名乙状结肠早癌患者实施微创治疗。此项技术的开展,填补了娄底市该领域的空白,为提升内镜微创治疗水平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62岁的王女士平素身体健康,无任何胃肠道不适症状。10余天前,她在参加娄底市第一人民医院承办的免费“五癌筛查”公益活动时,肠镜检查发现乙状结肠肿物,病理检查确诊为黏膜内癌。确诊后,王女士立即前往娄底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
消化内科主治医师李翠接诊后,与科室主任李泓俊对病情进行深入分析,在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决定采用隧道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TD)进行治疗。
“隧道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在传统ESD技术基础上的创新改良。”李翠介绍,该技术适用于环周型病变,通过建立黏膜下隧道进行精准剥离,既能确保完整切除病变,又可实现切缘的精确评估。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等优势,患者术后无需接受放化疗。

指导患者出院注意事项。
经过周密的术前检查和多学科评估,在麻醉手术科的密切配合下,消化内科团队成功为患者实施了手术。术中探查发现,患者乙状结肠距肛门25厘米处有一个5cm×5cm的肿瘤。手术团队采用ESD建立操作隧道,沿黏膜下层向口侧精准分离,完整剥离肿瘤组织并顺利取出。整个手术过程操作精准,创面处理干净,术中几乎无出血,患者全程无不适反应。
“没想到手术这么顺利,完全没有痛苦的感觉。”术后第3天,王女士已能进食流质饮食并自主活动,现已康复出院。
李泓俊表示,随着生活方式改变,消化道肿瘤发病率持续攀升。早期消化道肿瘤经内镜微创治疗后,患者5年生存率与健康人群相当,且免除了放化疗之苦。但由于早期病变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多数患者确诊时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这是发现早期病变的最有效手段。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