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代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快乐和美好回忆。在没有手机、电视、网络、快餐的年代,童年又会是什么模样?
翻开作家刘海栖的新书《万物生长》,答案就藏在11个带着阳光、汗水和泥土芬芳的童年故事里。它们像一扇明亮的窗,瞬间把我们拉回那个没有电子屏幕却野趣横生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不讲大道理,只讲少年们憨里憨气的童年故事,翻着翻着,你会开怀大笑,更会恍然——原来无论哪个年代,童心和童趣的模样,都不曾改变。
关注童书的人,对刘海栖肯定不陌生。他深耕童书出版领域三十多年,又作为给孩子们写书的“海栖伯伯”,创作了《有鸽子的夏天》《街上的马》《诺言》等备受小读者喜爱的故事,曾两次获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万物生长》则是刘海栖开始尝试短篇小说创作之后,推出的首部作品。
《万物生长》虽然说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孩子们的事儿,但当下的小读者仍然能够找到现实生活的影子,比如画黑板报、入少先队、养宠物,甚至还有孩子们之间的莫名“攀比”——谁的兄弟姐妹更多,谁打乒乓球更厉害等。这些孩子的故事是真实发生过的,所以那些为了朋友做出的傻事,同学间的鼓励,不时能让人会心一笑。
为了画好黑板报,少年刘立宪苦练美术字,认真研究仿宋、隶书、黑体的字形结构和运笔技巧;甚至偷偷溜进工厂看别人办的黑板报,差点被当成小偷;画册上的图案不够生动,那就找朋友当模特,再发挥想象,威武的骑兵、坚毅的司号员栩栩如生。刘立宪对痴迷于画画,最后竟然因此实现了“军人梦”。
画黑板报是一件多么平常的事情呀,可有了热爱,普通的小事就成了一根若有若无的线,牵引着命运走向截然不同的远方。有时候,判断一件事情无需带着太过功利的眼光,有了最纯粹的专注和坚持,梦想也会悄然而至。“万物生长,我们按照我们的方式生长,这边拱拱,那边伸伸,时快时慢,左支右绌,但不曾停止,最后长成现在这个样子。”或许,这就是刘海栖写下这些短篇的意图:童年和成长都是自由的,成人世界里的那些条条框框或许可以来得晚一些,再晚一些。
作家刘海栖深知孩子们有自己的智慧和思考。一本正经、高高在上的说教根本行不通,所以在写作中避免过多的修饰和太过复杂的长句,语言力求平实,符合孩子的语言习惯,用平和自然的语调娓娓道来。
比如《回家叫哥哥》这一章,男孩王小明和赵小光打架,两个人只斗嘴不动手,十分默契地搬出“家里的哥哥们”来吓唬人。斗着嘴的两人突然话锋一转,说起毫不相干的事情,原来他们开始诉苦,谁的哥哥多,谁在家就抢不到肉吃。作者紧紧抓住了神韵,捕捉到孩子思维的跳跃性和内心的直接单纯,又总是能在不经意间展现出细腻的观察和对童年的怀念。书里的每个故事篇幅都不长,适合孩子利用零散时间阅读,不至于像读长篇故事一样,读到精彩处被迫停下,接下来很容易半途而废。
本书11个憨气十足的故事,记录下少年们的游戏、竞赛、吵闹、学习,也写出他们在成长中的欢欣、忧伤、烦恼和梦想,尽管物质条件远不如当下,但少年们在大自然这个最豪华的游乐场里奔跑嬉戏,拥有最充盈富足的内心,收获了闪光的友谊、生活的智慧和蓬勃的生命力。这不仅是一次怀旧之旅,更帮助所有正在长大的孩子和曾经是孩子的大人,找回万物生长的蓬勃力量,珍藏那份永不褪色的童心和童趣。
(大众新闻记者 师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