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藝術與技術雙向奔赴

【藝點·聚焦美院畢業季】

作者:陳抱陽(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與科技藝術學院教師)

一年一度的美院畢業季如約而至,漫步在展館之中,似乎感受到一股蓬勃的「新技術風潮」:AI圖像生成,機械臂動作設計,融合感測器機器人系統的互動裝置……這些作品不僅橫跨平面、實體機械結構以及虛擬/混合現實等多種形式,而且在與觀眾的關係方面也不再局限於「靜態觀看」,而是出現了各類交互——有的需要觀眾通過語言、動作或觸摸來觸發作品的實時反饋,有的則通過環境感測器捕捉觀眾行為、現場燈光、溫度濕度或社會文化信息,動態地改變作品的呈現方式。

四川美術學院2025年畢業展海報

來自外界的質疑

新技術的介入讓創作者們有機會超越傳統的創作邊界,在科技與藝術的交融之中不斷探索,創作出更多具有突破性的作品和項目。在這個過程中所產生的多元互動方式,也讓觀眾從「被動的看客」轉而更多地主動參與其中,甚至直接介入並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然而,在這股技術與藝術相互碰撞的熱潮中,外界也出現了對畢業作品的諸多質疑,例如觀眾常常看到風格相似的AI生成類圖像,或是機械裝置大同小異的作品,有些作品被認為「看不懂」,也有人批評它們「同質化」「離生活太遠」……在一些作品的表現中,技術彷彿只是噱頭,尚未真正與藝術理念相互成就。

比如,有些作品嘗試融合計算機視覺與實時影像處理技術,通過攝像頭捕捉觀眾的動作並生成五彩斑斕的AI圖像,這一做法雖然在視覺上頗具衝擊力,但也容易導致觀眾在面對作品時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與作品互動,甚至無法判斷眼前所見是藝術家的精心安排,還是作品出現了故障。再如,一些機械裝置作品會根據觀眾腳步聲變換顏色和音效,但作品本身並未通過視覺呈現引導和闡明為何要聚焦「腳步聲」或「環境雜訊」,也沒有與現實議題產生具體關聯。這樣的作品雖然外觀新穎,但或許也讓觀眾「看過就忘」,因為它們缺乏明確的社會或人文觀照,一旦離開熱鬧的畢業展場合,便難以與真實的社會生活建立持久的對話。

湖北美術學院2025年畢業展海報

新問題與新可能

近年來畢業展作品中透露出的問題,背後其實有著幾方面原因在共同作用。首先,由於學生對底層演算法、感測器原理與互動機制的理解深度不足,很多時候只能在工具層面進行簡單調用,導致作品之間雷同度高,難以讓人真正體會到藝術內核。其次,一些作品只是停留在工具堆砌或形式堆疊上,而沒有形成對社會與人文議題的深度關注,往往呈現出「炫技卻缺乏靈魂」的尷尬。最後,部分作品在陳述方式上過於依賴專業術語、智能模塊或現成部件,而忽略了對公眾視角的考量,導致觀眾既無法從作品標題或現場說明中獲得清晰脈絡,又在體驗過程中缺乏明確的互動指引,自然就產生了「看不懂」或「與我無關」的觀感。

青年創作者的藝術探索,一方面展現了他們對新技術的好奇與熱情,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藝術教育與時代發展的碰撞和陣痛。其實,這些與技術相結合的當代藝術創作往往更需要藝術家具有綜合素養,既要懂得編程與交互設計的原理,也要具備對技術的思辨能力,而這對於大多數尚在學習階段的藝術專業學生而言是比較難的,需要合適的教學體系去培養和支撐。同時,學生若缺乏藝術思維與人文關懷的訓練,也會在創作中面臨表達不足、概念空洞等問題,無形中加深人們對美院作品「像科技產品而非藝術品」的印象,削弱畢業作品的社會價值。

事實上,科技不僅是一種創作手段,它更像是藝術家的「合作者」。新技術的融入為藝術創作帶來了更多可能,藝術家不再只是直接塑造作品的全部細節,而往往通過設定初始規則和整體世界觀,讓機器或演算法在一定範圍內「自發」運行,進而產生不可預設的「湧現行為」。這些行為來自大量簡單單元彼此交互所累積的複雜效應,使作品呈現出動態、多樣的表演形式。在這一模式下,藝術家更像一位導演或編劇,需要平衡自身的「作者性」與「機器能動性」,既要維持對核心概念的把控,又要保留機器和演算法所帶來的隨機意外或驚喜。如果過度放任,作品可能會偏離原本的立意;但如果全面壓制,技術與藝術的創造力又難以真正釋放。真正成熟的創作者會通過對系統參數和互動規則的微調,讓人機協同不斷演化,從而向觀眾動態地傳遞理念,讓觀眾既感受到藝術家對作品的思考深度,也能與機器的自主行為實時互動,共同參與到這一生動的藝術「演出」之中。

中央美術學院2025年畢業展海報

藝術教育的下一步

在這種背景下,高校藝術教育亟待進行系統化的課程改革與教學實踐探索。首先,應當建立分層次的技術教學體系。讓學生先通過工作坊或演示課快速掌握常見的工具與技術操作方法,隨後在更加深入的課程中逐步理解底層演算法、硬體原理以及交互設計的核心理念。這種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不僅能解答「如何用技術」的疑問,還能啟發學生思考「為什麼要這樣用」,繼而讓他們在創作中實現更具個性的表達。如開設「人機交互實驗」工作坊,讓低年級學生先學習基礎感測器與編程操作,高年級再針對大型裝置、AI演算法、沉浸式空間等主題進行深度探討。其次,院校應積極推動跨專業協作,邀請計算機電子工程、交互設計等領域的教師與助教加入藝術教學團隊,使不同背景的學生有機會在真實項目中共同學習和探討,從而弱化各專業間的認知差異。

與此同時,觀眾體驗也應納入藝術教育的核心內容。學生需要在創作階段就考慮到展場環境、互動指示以及作品的閱讀友好度,並反覆通過測試與反饋來調整作品概念或技術細節。簡單地增加體感設備或聲音感測器,並不一定能令觀眾「沉浸」其中;創作者只有深刻理解人機交互的心理機制以及觀眾的行為模式,才能讓作品在公共空間里真正活躍起來。例如,一些藉助手機App進行多重操作的互動裝置,需要觀眾掃描二維碼後才可進入體驗,可由於下載流程過於複雜,觀眾紛紛放棄,也就錯失了核心的互動流程。這種情況下,如果增設平板端的演示設備,並用動畫短片向觀眾示範操作,就能有效提升作品的可參與度和被理解度。創作者應該給觀眾提供充分而明晰的作品說明,做好觀眾引導工作,也要能夠在面對真實觀眾的提問與質疑時清晰地梳理藝術理念,並在互動中不斷修正創作思路。

從長期看,要讓藝術教育真正與時代需求接軌,不能只寄希望於幾次技術培訓。更有效的方式是,通過項目制或工作室制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較長的創作周期里持續跟進、反思并迭代作品,在與不同專業、不同領域的導師和同學協作時不斷磨合、碰撞。多維度的評價方式同樣不可或缺:作品在畢業季上獲得高關注度固然重要,但對作品技術深度、社會關懷、觀眾互動體驗等多方面的考核,也應當被納入正式的評判體系中。有的院校就採用了「導師組聯合評審」的辦法,由藝術、工程、人文等不同背景的評委分別打分,為學生畢業創作提供多角度的反饋。

畢業季既是青年藝術家展示才華的重要舞台,也是社會各界評判與討論藝術教育現狀的窗口。唯有在教育環節建立更科學的知識框架與跨學科合作機制,引導學生將對社會、文化與倫理的思考貫穿於創作,才有望在畢業季迎來更多兼具觀賞性與思想深度的作品,讓藝術與技術實現真正的雙向奔赴。

光明日報》(2025年05月25日 12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