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取方式在文末
判異準則 ——「不受控」信號
1.點超出控制限
出現一個或更多點超出任一控制限時那一點的特殊原因導致變差的主要證據。在那一點之前可能已經發生了特殊原因。
如果只存在普通原因導致的變差,那麼超出控制限的點將是非常少的,因此可以推測特殊原因已經引起了很大的數值。所以任何超出控制限的點都是需要分析操作以查找特殊原因的信號。標註任何超出控制限的數據點進行調查,根據特殊原因實際開始時的情況採取糾正行動。
一個點超出控制限通常表明存在下列情況中的一種或多種:
控制限或描點發生計算錯誤或描點錯誤。
在那一點發生時或作為一種趨勢的一部分,零件間差異或分布的寬度已經增加(例如:惡化),這種增大可以發生在某個時間點上,也可能是整個趨勢的一部分。
測量系統已經變化(例如:不同的測量者或量具)。
測量系統缺乏適當的解析度。
對於監控寬度的圖,一個點低於下控制限通常表嗎存在下列情況中的一種或多種:
控制限或描點出錯。
分布的寬度已經見效(例如,變的更好)。
測量系統已經發生變化(包括數據的選擇和編輯)。
一個點超出任一控制限通常是過程在那一點或作為一種趨勢的一部分已發生變化(見圖II.9)。
當極差處於統計受控時,則認為過程寬度——子組內的變差——是穩定的。然後應對均值進行分析看看過程的位置是否隨時間而改變。因為X的控制限是取決於極差圖中的變差的大小,因此,如果均值是統計受控的,那麼其變差是與極差圖中的變差量——系統的普通原因引起的變差有關係。如果均值不是受控的,則存在某些變差的特殊原因使過程的位置不穩定
2.鏈
•鏈——下列每一種情況都表明過程變化或趨勢已經發生:
•2.1連續7點排列在X ̿或R ̅圖的一側。
•2.2連續7點上升(後一點等於或大於前一點),或連續下降。
•標記促使作出決定的點,並從此點向後作一條參考線延伸到鏈開始的地方將有助於分析。分析應該考慮到趨勢或變化開始的大致時間。
•在極差平均值上方的鏈,或上升的鏈表明存在下列一種或兩種情況:
輸出值的分布寬度增加,可能是無規律的原因(例如:設備故障或工裝鬆動),或某個過程要素的變化(例如:一批新的、不一致的原料)引起的。
測量系統的變化(例如:新的檢驗員或量具)。
•在平均極差下方的鏈,或下降的鏈,表明存在下列一種或兩種情況:
輸出值分布寬度減小,這通常是一種好的狀況,應研究以便推廣應用和過程改進。
測量系統改變,這樣可能遮掩過程真實性能的變化。
• 註:當子組容量(n)變小(5或更小),低於R的鏈出現的可能性增加,所以可能需要8點或更多點組成的鏈表明過程變差的減小。
與過程均值圖相關的鏈通常表明存在下列一種或兩種情況:
過程均值已變化——並可能仍然在變化。
測量系統已變化(漂移、偏倚、靈敏度等)。
3. 明顯非隨機現象
•除了出現超過控制限或長鏈的情況外,數據中可能出現由特殊原因引起的其他明顯模式。小心不要過度解釋數據,因為即使是隨機(即普通原因引起)的數據,有時可能給出非隨機(即特殊原因引起)的假象。非隨機模式的例子可能是:明顯的趨勢(即使它們不滿足鏈的情況)、循環、控制限內的數據點的整體分布寬度,或甚至子組內數值間的關係(例如,第一個讀數可能總是最高的)。對子組數據點的整體分布寬度的一個檢驗描述如下:
•各點距R ̅或X ̿的距離:通常,大約2/3的描點應落在控制限內中間的1/3區域,大約1/3的點落在外面的2/3區域。如果明顯大於2/3的描點落在靠近R ̅或X ̿R的區域,則對下面的一種或多種情況要進行調查:
控制限或描點已計算錯誤或描錯。
過程或取樣方法出現分層:每個子組系統的包含了來自不通過程均值的兩個或多個過程流的測量值(如,零件來自幾個型芯軸,抽樣時,每個型芯軸抽取一件)。
數據已經編排(極差遠離均值的子組被更改或剔除)。
• 如果明顯少於2/3的描點落在靠近R ̅的區域(對於25個子組,如果40%或更少的點落在中間的三分之一的區域),
•則調查是否存在下列一種或兩種情況:
控制限或描點已計算錯誤或描錯。
過程或取樣方法導致連續的子組中包含來自變差顯著不同的兩個或多個過程流的測量值(如,輸入材料批次混淆)。
如果有幾個過程流存在,應對它們進行識別並分別追蹤(見附錄A)。圖ll.12顯示了R圖上的非隨機模型。
•再如其他非隨機現象:
點來回上下交替;
所有點集中在中心線1/3區域內(過程可能變好)
大多的點在外側的1/3區間內(如:數據來自不同過程流)。
特殊原因識別準則
•現有幾種識別特殊原因的準則(見下表和《AT&T》(1984)),我們已在上面對最普遍使用的準則進行了討論,確定使用哪一個準則取決於被研究/控制的過程。
典型特殊原因識別準則的匯總 | |
1 | 一個點遠離中心線超過3個標準偏差 21 |
2 | 連續7點位於中心線一側 |
3 | 連續6點上升或下降 |
4 | 連續14點交替上下變化 |
5 | 2/3的點距中心線的距離超過2個偏差(同一側) |
6 | 4/5的點距中心線的距離超過1個偏差(同一側) |
7 | 連續15個點排列在中心線1個標準差範圍內(任一側) |
8 | 連續8個點距中心線的距離大於1個標準差(任一側) |
•注1:除了第一條準則,其他與準則相聯繫的數字並不代表使用的順序和優
•先級,確定使用哪一條附加的準則取決於特定的過程特性,和在過程內起顯著作用的特殊原因。
•注2:小心不要應用多重準則,除非在那些有意義的事情上,每個附加準則的應用增加了發現特殊原因的靈敏度,但也增加了第l類錯誤的機會。
•回顧上述的內容,應注意不是所有的解釋控制的考慮事項都能應用在生產現場,這對於評估者來說太多且難於記住,在生產現場利用計算機也不總是可行的。所以,這些詳細的分析中的很多內容是需要離線完成的,而不是在當時完成,這就需要過程事件日誌,並在事件發生後作適當有意義的分析。
•另一考慮的事項是操作者的培訓,當適用時,附加控制準則應該應用在生產現場,但需要等到操作者已準備好,受到適當的培訓並具備適當的工具。隨著時間和經驗的增長,操作者將在實際應用中識別這些模式。
•21在在此表中,「標準偏差」是指在控制限計算中使用的標準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