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長三角,怎麼這麼亮!

2025年06月07日06:23:05 科學 1196
今天的長三角,怎麼這麼亮! - 天天要聞今天的長三角,怎麼這麼亮! - 天天要聞

從3萬米高空

以衛星的視角俯瞰長三角

上海市區往西

一點亮光相當方正

像一顆鑽石散落在星河間

今天的長三角,怎麼這麼亮! - 天天要聞

2025年3月的微光遙感衛星影像圖上,華為練秋湖研發中心的矩形亮光。圖片來自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SDG中心)

這裡是華為練秋湖研發中心

去年10月

第一批研發人員開始入駐

原本夜裡黑漆漆的土地也由此被點亮

美國一位專欄作家忍不住稱讚

這是「真正的明日世界」

今天的長三角,怎麼這麼亮! - 天天要聞

2024年12月2日晚,華為練秋湖夜景璀璨奪目。

視線再往更遠方游移

便到了滬蘇浙交界處

城市生長往往向「心」發力

「邊緣」總成為「三不管」地帶

這幾年,神奇的事情慢慢發生了

燈光從各自區域向彼此靠近

逐漸連成一片

熠熠生輝

夜間燈光的亮度

關乎區域發展的溫度

長三角亮了

說明發展能級高了

長三角躍動的光斑中

藏著中國的奮鬥密碼

光點:先進位造集群

上海洋山港

旭日東升

開往美國的貨輪排隊出關

一艙難求

今天的長三角,怎麼這麼亮! - 天天要聞

2024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達5150.6萬標準箱、連續15年排名世界第一。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義烏「最牛老闆娘」聶自勤喊話

「不可能為美國不合理關稅買單」

溫州「網紅總經理」張文傑回擊

「寧願增加庫存,也不半價出手」

今天的長三角,怎麼這麼亮! - 天天要聞

義烏國際商貿城商戶在參加外語晨練課。 新華社記者 陳朔 攝

「長三角製造」的實力給他們底氣

效率更高,風險更低,產出更穩定

這裡是資源流向的最終目的地

也是全球消費者選擇長三角的理由

今天的長三角,怎麼這麼亮! - 天天要聞

安徽合肥的新能源汽車生產線(2024年5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造一輛新能源汽車

4小時車程內找到所有配套零部件

長三角產能超過全國的三分之一

搭一台工業機器人

「鏈」上企業都出自長三角

8個全國產型號,下線超5000台

今天的長三角,怎麼這麼亮! - 天天要聞

工作人員在上海新時達機器人有限公司位於嘉定的智能工廠內忙碌。新華社記者 龔兵 攝

產一架C919大飛機

也是滬蘇浙皖齊心協力

以上海為圓心

半徑向外延伸400公里

便能覆蓋超過三分之一的裝機配套供應商

長三角(含江西)大飛機集群

入選國家先進位造業集群

今天的長三角,怎麼這麼亮! - 天天要聞

2024年8月28日在中國商飛總裝製造中心浦東基地拍攝的國產大飛機C919交付儀式現場。 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光源:科技創新實力

上海到合肥

跨越500公里

眾多「追光者」無數次往返

上海光源到合肥光源

「兩束光」跨越地理空間,交織匯融

照見長三角科技創新策源地的加速打造

今天的長三角,怎麼這麼亮! - 天天要聞

航拍鏡頭下的上海同步輻射光源外景。本報記者 賴鑫琳 攝

聚焦從「0」到「1」的原始創新

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上

大科學裝置集聚28個

大型科學儀器超4.9萬台

今天的長三角,怎麼這麼亮! - 天天要聞

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

聚焦從「1」到「10」的成果轉化

長三角科技創新聯合攻關計劃

累計立項支持項目87項

企業「出題」、政府「選題」、聯合「答題」

跨區域協同路徑已然成型

今天的長三角,怎麼這麼亮! - 天天要聞

上海普陀是滬寧高速起點。

聚焦從「10」到「100」的科產融合

G60科創走廊、沿滬寧產業創新帶等

攜手牽線「當紅娘」

推動科創產創跨區域協同

人才、資本、技術、數據

像鳥兒飛過行政藩籬

各類創新要素無拘無束

自由流動,自在溝通

高效聚合,攥指成拳

一起塑造長三角科技創新高地

光束:跨域破壁機制

滬蘇浙交界處

一個個四四方方的院子

「縫合」了原本割裂的地塊

以往「三不管地帶」搖身一變

成為要素集聚的「長三角原點」

今天的長三角,怎麼這麼亮! - 天天要聞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示範區重大項目方廳水院竣工。

低垂的果實已所剩無幾

制度創新正走向更深更實處

在一批跨區域合作平台之上

長三角敢闖敢試

重寫體制機制的譜系

向改革要紅利

一間辦公室里

來自不同省市的17位幹部一起

經常面對面爭得面紅耳赤

不過「吵」後總有共識

這裡是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

第一個跨行政區劃的聯合辦公機構

今天的長三角,怎麼這麼亮! - 天天要聞

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幹部在此聯合辦公。

一條科創帶上

產業基金共創

優質項目共投

高端人才共引

這裡是G60科創走廊

上海松江牽頭,九城都在發力

從地方實踐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重要平台

今天的長三角,怎麼這麼亮! - 天天要聞

2025年4月10日,作為G60科創走廊的起點建築,G60科創雲廊二期建設順利,目前已具雛形。

一個城市群內

主要領導定期交流

專門協調機構逐漸設立

行動計劃接續編製

重點合作事項清單不斷清零

這裡是長三角城市群

彼此各自精彩,各不相同

卻又越來越像「一座城」

產業能級高了

創新活力強了

合作機制穩了

再從3萬米高空回望

長三角更亮了

也更靚了!

原標題:《今天的長三角,怎麼這麼亮!》

欄目主編:陳抒怡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鞏持平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月球蓋房子有望就地取材 - 天天要聞

月球蓋房子有望就地取材

‍‍‍‌‍‍‌在月球蓋房子,要從地球上運建材嗎?長期留駐月球,飲用水也要地球「發貨」、飛船「快遞」嗎?「不用!」活力中國調研行採訪團走進位於安徽合肥的地球深空探測實驗室時,記者從科研人員口中聽到了令人振奮的消息。月壤3D列印系統設備。
活力中國調研行|「上新」!合肥繪製「未來產業圖譜」 - 天天要聞

活力中國調研行|「上新」!合肥繪製「未來產業圖譜」

新華社合肥7月1日電 題:「上新」!合肥繪製「未來產業圖譜」新華社記者郭晨、班娟娟、姚遠在安徽省合肥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有一條孕育了數十家量子科技企業的「量子大街」。過去的10多年裡,方圓幾公里內,一個擁有中電信量子、本源量子、國儀量子等代表性企業的量子產業集群在此崛起,成為全國乃至全球領先的量子科...
中國人民大學-西湖大學未來人類聯合研究院成立 - 天天要聞

中國人民大學-西湖大學未來人類聯合研究院成立

7月1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中國人民大學獲悉,中國人民大學與西湖大學攜手成立「中國人民大學-西湖大學未來人類聯合研究院」,並面向全球發布「未來人類十大議題」,聚焦人類文明演進的重大挑戰與突破方向,以中....
巨子生物承認檢測方法有局限,華熙生物發文暗指其「偽科學」 - 天天要聞

巨子生物承認檢測方法有局限,華熙生物發文暗指其「偽科學」

6月30日,華熙生物在微信公眾號上發布文章《推動行業進入以檢測結果為宣傳依據的時代》,意有所指地表示,主張免受科學檢驗的必定屬於偽科學。文章直指,在重組膠原蛋白的測量問題中,聲稱沒有統一的檢測方法就無法準確測量,就是一種典型的「免受檢驗策略」,試圖讓自己的主張免受科學檢驗和公共監管。巧合的是,在此之前...
CMJ | 上海六院周健教授團隊:通過機器學習鑒定糖代謝紊亂的新型生物標誌物 - 天天要聞

CMJ | 上海六院周健教授團隊:通過機器學習鑒定糖代謝紊亂的新型生物標誌物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2型糖尿病是我國主要慢性代謝性疾病之一,其主要臨床特徵包括高血糖、胰島素抵抗和肝糖輸出增加等。因此,迫切需要進一步鑒定與糖代謝穩態調節密切相關的新型生物標誌物,從而為建立疾病預警體系和個體化診療方案提供新的理論依據。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內分泌代謝科周健團隊、代...
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海榮:腦機介面突破性進展將在醫療康復領域 - 天天要聞

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海榮:腦機介面突破性進展將在醫療康復領域

6月30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副校長鄭海榮,在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等主辦的科技創新院士報告廳上,圍繞AI時代的生物智能前沿——「腦機介面與生物智能」做了分享,他認為腦機介面將引領醫療新變革,是解決未來重大醫療需求的關鍵路徑,腦機介面的突破性進展將出現在醫療康復領域。鄭海榮以科幻電影《阿凡達》中通過意...
機場的大敵,可能不是飛鳥,國家該管管了! - 天天要聞

機場的大敵,可能不是飛鳥,國家該管管了!

如今,無人機的身影隨處可見,不管是用於拍攝壯麗風景,還是助力農業噴洒農藥,它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 可誰能想到,這小小的無人機,一旦不受控制地亂飛,就會成為機場安全的巨大威脅。 ....
【職引未來】青春無悔 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 - 天天要聞

【職引未來】青春無悔 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

【職引未來】 當前,不少高校畢業生選擇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到這些地方就業,青年學子將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又將收穫怎樣的人生體驗? 日前,北京師範大學黨委學生工作部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中心主任張新穎在接受光明網記者專訪時表示,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奮鬥,青年學子收穫的不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