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年前歐洲女性長啥樣?比利時科學家用DNA重建了史前女性面容:藍眼睛,高鼻樑

2025年06月20日12:20:21 科學 7808

據美媒6月19日報道,研究人員對一名生活在約10500年前、現位於比利時境內的一名史前女性的遺骸進行了研究,並利用古代dna重建了她的面容。

根特大學科學家領導的一個團隊周二發布聲明稱,他們發現這名女性擁有藍色眼睛,皮膚比迄今為止分析過的西歐中石器時代其他大多數人略淺。

領導比利時中石器時代研究項目的根特大學考古學家伊莎貝爾·德格魯特告訴美媒,這名女性與切達人屬於同一族群,切達人生活在大約同一時期的現英國境內,但皮膚更白。

德格魯特表示,這些發現挑戰了此前關於歐洲狩獵採集者具有相同基因構成的假設,並表明不同人群之間的膚色已經存在相當大的差異。

一萬年前歐洲女性長啥樣?比利時科學家用DNA重建了史前女性面容:藍眼睛,高鼻樑 - 天天要聞

德格魯特周三告訴美媒,「從顱骨我們還可以判斷出,她的年齡在35歲到60歲之間,她還有一個高鼻樑的鼻子,這與切達人相似,儘管她是女性,但眉骨也很突出。」

德格魯特說,這名女性的遺骸是在1988年至1989年的一次考古發掘中,在迪南的瑪歌洞穴與其他八名女性的遺骸一同被發現的。她補充說,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發現」,因為大多數中石器時代的墓葬遺址都包含男性、女性和兒童的混合遺骸。「許多骸骨上都撒有赭石,這是一種與儀式或象徵性行為有關的做法,」德格魯特說。

她補充說,大多數遺骸都被小心地用石片覆蓋,而其中一具遺骸的顱骨上有死後留下的切割痕迹。「另一個有趣的地方是,這個墓葬洞穴在幾百年的時間裡一直被使用,因此儘管他們過著游牧狩獵採集的生活,但這些地方是人們會回溯的記憶之地,這些發現指向了複雜的埋葬習俗,並引發了關於這個早期狩獵採集者社區的社會結構和文化習俗的有趣問題。」

一萬年前歐洲女性長啥樣?比利時科學家用DNA重建了史前女性面容:藍眼睛,高鼻樑 - 天天要聞

參與項目團隊的該大學考古學家菲利普·克龍貝表示,這名古代女性的膚色「有點令人意外」,但可供比較的中石器時代人群數量有限。「到目前為止,在西歐對古代dna進行分析的所有個體都屬於同一基因群體,所以這有點令人意外,但另一方面,在廣闊的西歐地區,存在一些差異也是可以預料的,就像今天一樣。」

克龍貝說,在遺骸被發現時,還沒有辦法對古代dna進行研究。「自發掘以來,技術已經發展,」他周三告訴美媒,並補充說這個跨學科項目是「使用最先進的方法對舊發掘進行重新分析」。

克龍貝詳細描述了如何從這名女性的顱骨中提取出「質量相當好」的dna,從而能夠創建出「非常詳細的重建」。

一萬年前歐洲女性長啥樣?比利時科學家用DNA重建了史前女性面容:藍眼睛,高鼻樑 - 天天要聞

她的膚色、發色和眼色都是基於古代dna得出的,而其他元素,如她的珠寶和紋身,則是基於從默茲河流域其他發掘地點獲得的考古數據,這些數據也讓他們得以勾勒出她的日常生活。

克龍貝說,在一次發掘中,科學家們發現了石器、野味骨頭和魚骨,這證明這些人曾經是游牧民族。他說,「他們仍然在四處遷徙,因為他們完全依賴自然資源:野味、野生植物和魚類,所以這迫使他們不斷遷徙,並改變定居點。」

克龍貝表示,關於這些西歐最後的中石器時代狩獵採集者社區,仍有許多問題有待解答。他補充說,現在團隊正在分析這些遺骸,以拼湊出被埋葬在一起的人們之間的關係,並計劃研究他們吃魚的程度。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高溫來襲,以後夏天會越來越熱嗎?專家解讀 - 天天要聞

高溫來襲,以後夏天會越來越熱嗎?專家解讀

新華社武漢7月18日電(記者張陽、鄭家寶)入夏以來,我國多地高溫天氣持續。長江中下游地區出梅偏早、晴熱高溫提前,華北地區多地出現罕見濕熱高溫,不少地區高溫突破歷史極值。今年夏天,我國高溫天氣有哪些特點,未來強度如何?近幾年的夏天是不是越來越熱了?記者採訪了湖北、河南氣象部門專家,剖析今夏高溫形勢。 天氣...
北斗及視覺融合、光計算與人工智慧、先進玻璃材料等專題論壇舉辦 - 天天要聞

北斗及視覺融合、光計算與人工智慧、先進玻璃材料等專題論壇舉辦

中新網北京7月18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從中國科協獲悉,正在北京持續舉行的第二十七屆中國科協年會,近日分別舉辦「基於北斗及視覺融合的大型風電設備安全狀態」「光計算與人工智慧」「先進玻璃材料技術與產業發展」三場專題論壇。 「基於北斗及視覺融合的大型風電設備安全狀態」專題論壇由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承辦,發電...
深度科普:測不準原理,是測量儀器問題,還是其他原因? - 天天要聞

深度科普:測不準原理,是測量儀器問題,還是其他原因?

在初次聽聞量子力學中的測不準原理時,不少人會下意識地認為,是儀器的精度不夠,才導致無法同時準確測量微觀粒子的位置與動量 ,只要儀器足夠精密,就能突破這種限制。這種誤解的產生其實很容易理解,在日常生活與經典物理學的認知里,測量不準往往是由於儀
飆到44.4℃!高溫致大量蚊子被熱死 - 天天要聞

飆到44.4℃!高溫致大量蚊子被熱死

據中國天氣網報道,16日,有1076個國家氣象站出現35℃以上高溫,佔比44.8%,有102個站點達到40℃以上,酷熱站數之多,同期少見。近日有河南網友表示,極端高溫帶來了一個意想不到的效果:大量蚊子被熱死在房間里了。從其曬出的圖片看,地面上確實有密密麻麻已經死亡了的蚊子,引起不適!資料顯示,蚊子是變溫動物,體溫隨環...
湖南今年夏天蚊子變少了?天氣太熱蚊子「懶」得咬人 - 天天要聞

湖南今年夏天蚊子變少了?天氣太熱蚊子「懶」得咬人

三湘都市報·新湖南客戶端7月18日訊(文/視頻 全媒體記者 高煜棋 通訊員 張恆嬌 喬木 劉成琳 曹愛民)進入夏季,湖南省疾控中心已經多次提醒,注意避免蚊蟲叮咬,避免造成登革熱、基孔肯亞熱等疾病傳播。不少市民發現,今年蚊子好像變少了,沒有往年那麼愛咬人。湖南省疾控中心每年都會設置伊蚊監測點,並及時進行監測。今...
Cell | 餓死癌細胞?小心它「狗急跳牆」!重磅研究揭示低糖飲食背後的轉移風險 - 天天要聞

Cell | 餓死癌細胞?小心它「狗急跳牆」!重磅研究揭示低糖飲食背後的轉移風險

引言你可能無數次在各種健康資訊中看到這樣的說法:「糖是癌細胞最愛的『食物』」。這一觀點源於上世紀20年代科學家奧托·瓦博格(Otto Warburg)的發現——癌細胞對葡萄糖的消耗量遠超正常細胞,即使在氧氣充足的情況下也傾向於通過效率較低的糖酵解(glycolysis)來獲取能量,這一現象被稱為「瓦博格效應」(Warburg 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