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法】皮埃里克·格拉維烏 、埃里克·奧塞納、塞爾日·布洛克
譯者:戴童
出版:人民郵電出版社 、圖靈新知
在科普書的世界裡,能將科學性、文學性與藝術性近乎完美融合的作品並不多見,而《地球之歌:手繪46億年的奇蹟》做到了。這要歸功於它那不凡的作者陣容:地質學家皮埃里克·格拉維烏、龔古爾文學獎得主埃里克·奧塞納,以及國際童書展最佳童書獎得主塞爾日·布洛克 。這樣的組合,註定讓這本書成為一部獨特的佳作。
每一個專題僅有兩三頁的篇幅,卻用嚴謹而形象的文字描述了一段歷史,讓讀者看起來很輕鬆。從宇宙大爆炸的混沌初開到最後人類文明的曙光乍現,作者用「恐怖開篇」「一樁喜事」「地獄之門」等充滿文學張力的章節標題,將地質演化史編織成跌宕起伏的敘事——比如描述地球早期熔岩海洋時,用「2000℃的黏稠發光物質」與「地獄之景」的比喻,瞬間將抽象概念具象化。而在描述地球早期的劇烈變化時,書中用了「地球最初的熔岩海,溫度高達2000攝氏度——實在不建議大家去那裡游泳」,這樣的表達,幽默又形象。
作為副標題特意標明的「手繪」,塞爾日·布洛克的插畫無疑為本書呈現了文字之外的視覺盛宴。他用極簡的線條與明快的色塊,將46億年的地球史詩一一呈現:岩漿噴涌的熾烈紅色、冰川時代的冷冽藍色、礦物的晶體結構、大地震怒之下人的脆弱.....
書籍的最後是地質年代表從冥古到現在新生,每一步都充滿了奇蹟...
很多有趣的描述和我們忽略的知識點讓地質學這門有點枯燥的學科變得生動起來,
比如:「原來地球在最初的時候如陀螺般旋轉,白天與黑夜交替的速度是今天的4倍…「.所以我們現在的生活其實是慢下來了的呢;
還有, 「又一片獨特的海洋誕生了,它很快展現出一種美麗的綠色,這種顏色源自溶解在水中的鐵。鋼鐵俠八成會喜歡這種混濁、嚇人的鐵質水吧…可是,這種金屬是從哪裡來的呢?」
亦或是,「這件大事就是生命的降臨,大約在38億年前。這是一個謎。實驗室無法複製。巴斯德或許不高興。」 ......
從字裡行間中感受到了科普書的終極理想:它不是單向的知識灌輸,而是邀請讀者成為地球故事的共謀者,一同去來一場時空旅行,紀錄下地球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