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億年地球之歌,當科學遇上藝術與文學

2025年05月26日12:33:05 科學 1679

著:【法】皮埃里克·格拉維烏 、埃里克·奧塞納、塞爾日·布洛克

譯者:戴童
出版:人民郵電出版社 、圖靈新知

46億年地球之歌,當科學遇上藝術與文學 - 天天要聞


在科普書的世界裡,能將科學性、文學性與藝術性近乎完美融合的作品並不多見,而《地球之歌:手繪46億年的奇蹟》做到了。這要歸功於它那不凡的作者陣容:地質學家皮埃里克·格拉維烏、龔古爾文學獎得主埃里克·奧塞納,以及國際童書展最佳童書獎得主塞爾日·布洛克 。這樣的組合,註定讓這本書成為一部獨特的佳作。

46億年地球之歌,當科學遇上藝術與文學 - 天天要聞


每一個專題僅有兩三頁的篇幅,卻用嚴謹而形象的文字描述了一段歷史,讓讀者看起來很輕鬆。從宇宙大爆炸的混沌初開到最後人類文明的曙光乍現,作者用「恐怖開篇」「一樁喜事」「地獄之門」等充滿文學張力的章節標題,將地質演化史編織成跌宕起伏的敘事——比如描述地球早期熔岩海洋時,用「2000℃的黏稠發光物質」與「地獄之景」的比喻,瞬間將抽象概念具象化。而在描述地球早期的劇烈變化時,書中用了「地球最初的熔岩海,溫度高達2000攝氏度——實在不建議大家去那裡游泳」,這樣的表達,幽默又形象。

46億年地球之歌,當科學遇上藝術與文學 - 天天要聞


作為副標題特意標明的「手繪」,塞爾日·布洛克的插畫無疑為本書呈現了文字之外的視覺盛宴。他用極簡的線條與明快的色塊,將46億年的地球史詩一一呈現:岩漿噴涌的熾烈紅色、冰川時代的冷冽藍色、礦物晶體結構、大地震怒之下人的脆弱.....

46億年地球之歌,當科學遇上藝術與文學 - 天天要聞


書籍的最後是地質年代表從冥古到現在新生,每一步都充滿了奇蹟...

46億年地球之歌,當科學遇上藝術與文學 - 天天要聞


很多有趣的描述和我們忽略的知識點讓地質學這門有點枯燥的學科變得生動起來,

比如:「原來地球在最初的時候如陀螺般旋轉,白天與黑夜交替的速度是今天的4倍…「.所以我們現在的生活其實是慢下來了的呢;

還有, 「又一片獨特的海洋誕生了,它很快展現出一種美麗的綠色,這種顏色源自溶解在水中的鐵。鋼鐵俠八成會喜歡這種混濁、嚇人的鐵質水吧…可是,這種金屬是從哪裡來的呢?」

亦或是,「這件大事就是生命的降臨,大約在38億年前。這是一個謎。實驗室無法複製。巴斯德或許不高興。」 ......

46億年地球之歌,當科學遇上藝術與文學 - 天天要聞


從字裡行間中感受到了科普書的終極理想:它不是單向的知識灌輸,而是邀請讀者成為地球故事的共謀者,一同去來一場時空旅行,紀錄下地球的奇蹟。

46億年地球之歌,當科學遇上藝術與文學 - 天天要聞

#頭條創作挑戰賽#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全球第二台、中國首台!預計7月在成都投用 - 天天要聞

全球第二台、中國首台!預計7月在成都投用

記者從四川雙流經開區獲悉隨著全球第二台、中國首台商用Cyclone IKON30MeV(兆電子伏特)回旋加速器進入最後調試階段成都紐瑞特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加速器及同位素藥物產業化生產基地項目預計在今年7月取得安全資質後開始試運行屆時越來
跨越約4億公里距離,耗費10年時間,「天問二號」開始探測小行星 - 天天要聞

跨越約4億公里距離,耗費10年時間,「天問二號」開始探測小行星

中國行星探測將迎來里程碑的一刻,「天問二號」任務發射窗口期正式敲定,準備在5月29日實施發射,開始進行中國首個小行星與彗星聯合探測任務。這次任務將耗費10年時間,探測器將飛越4億多公里,為我國深空探索再添新篇章。「天問二號」將採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其任務主要有兩大核心:一是對近地小...
面對AI抗命,該不該「如臨大敵」 - 天天要聞

面對AI抗命,該不該「如臨大敵」

(一)新華社援引英國媒體報道,美國一家研究機構最近公布了一系列針對各AI大模型的測試結果,其中,OpenAI的o3推理模型在得到「關閉」指令後,不僅拒絕執行,還篡改了代碼以免被關閉。只看這條簡短的新聞,很多人心頭一驚。「AI擁有自主意識」是
集裝箱造糧倉 機器人當「管家」——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科技活動周側記 - 天天要聞

集裝箱造糧倉 機器人當「管家」——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科技活動周側記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鄭旋機器人能當糧倉「管家」了!5月27日,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科技活動周在長沙啟幕。在糧油重大科技創新展覽上,河南工業大學帶來的多款糧食倉儲機器人,引來大家圍觀。(5月27日,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科技活動周在長沙啟幕。鄭旋 攝)「別看它們小巧,行動卻非常靈敏,可代替人工,大幅提高效率。」面對...
新民·科技前沿|都市夜空中的行星「眼緣」 - 天天要聞

新民·科技前沿|都市夜空中的行星「眼緣」

2025年,其實是觀賞火星的好時辰。1月12日,地球迎來了久違的「火星沖日」(即火星、地球和太陽三者依次排成近似一條直線的現象),這是2022年以來這顆紅色星球離地球最近、也是亮度最大的時候,星等高達-1.3等,在此前後一個月都是火星的「最佳觀賞期限」,目前,火星的星等仍有1.2等。再見如此耀眼的火星,要等到2027年了...
新民·科技前沿|從科幻到現實,永不停歇的火星探索 - 天天要聞

新民·科技前沿|從科幻到現實,永不停歇的火星探索

【編者的話】備受矚目的中國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二號」探測器,已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加註等工作後,順利轉入發射區,計劃5月底擇機實施發射,開啟宇宙之旅。它的前輩「天問一號」出色完成了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等火星探測任務,其繼任者「天問三號」也將開展火星採樣返回任務。啟程在即的「天問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