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幅縮減太空預算之後,美國國家太空委員會或將得以保留

2025年05月12日12:20:26 科學 5076

5月2日,特朗普總統揮出大刀,將2026財年美國宇航局(nasa)的預算從248億美元砍至188億美元,削減幅度高達24%。同時,多項有關太空探索的部門與項目遭到關閉、暫停。

但一反常態的是,在近日有相關消息稱,曾面臨裁撤危機的國家太空委員會(national space council)將會繼續得以保留。

大幅縮減太空預算之後,美國國家太空委員會或將得以保留 - 天天要聞

2017年6月30日,特朗普在副總統彭斯、國會議員和美航天員的陪同下籤署行政命令,重新設立國家太空委員會


重設國家太空委員會

國家太空委員會由2017年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內重新啟動,該機構最早成立於1958年,但在1993年後被徹底裁撤。自那時以來,太空政策主要由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ostp)和美國宇航局負責。

國家太空委員會按照行政命令,由美國國家副總統擔任主席,成員包括國務卿、國防部長、商務部長、交通部長、國土安全部長、航天局長、國家情報總監、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白宮行政管理和預算局長、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等人;職能是就國家太空政策和戰略向總統提出建議,每年召開至少一次會議,在政府機構和各部門間協調太空政策。

大幅縮減太空預算之後,美國國家太空委員會或將得以保留 - 天天要聞

拜登政府期間,副總統哈里斯曾任該委員會主席

在特朗普重啟後,國家太空委員會曾迎來三位主席,分別是彭斯、哈里斯和目前的萬斯。



再次迎來裁撤危機?

今年年初,根據知情人士的爆料,在埃隆·馬斯克旗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遊說者推動下,特朗普的新政府曾可能會取消該委員會。

據稱,特朗普的助手和spacex的說客馬特·鄧恩(mat dunn)曾表達他們認為國家太空委員會「官僚主義」盛行,其工作是「浪費時間」,這引發了人們對該委員會命運的懷疑。

大幅縮減太空預算之後,美國國家太空委員會或將得以保留 - 天天要聞

2023年12月20日曾召開的國家太空委員會第三次會議

此外其中一位消息人士稱,特朗普在當選後,他的團隊就過渡計劃與nasa和其他機構進行了聯繫,但沒有聯繫國家太空委員會。該消息人士稱,該委員會在白宮附近的工作人員的辦公室大多已被清空。

此舉被認為是馬斯克為spacex的快速上升掃除障礙,因為該委員會曾在2023年的一項提案中激起了商業航天領域的不滿,該提案將授權相關聯邦機構為商業太空活動發放許可證,實際上賦予了政府對商業太空任務的更大監督。


逆轉出現,委員會會將保留?

在外界猜測特朗普新政府不會保留國家太空委員會之後,白宮卻預計將在未來幾周內正式宣布該委員會將繼續存在。politico網站最先報道了此舉。

一位未經授權公開發言的消息人士稱,特朗普總統在5月5日的一次會議上同意繼續維持該委員會。那次會議沒有給出公開宣布該委員會或聘用一名負責日常運作的執行秘書的時間表,但遴選執行秘書的過程已經持續了幾周。

目前尚不清楚是什麼促使了這一變化,不過,太空界的一些人將這一轉變視為美國政府內部正在倡導更多太空的機會,特別是考慮到2026財年預算提案將nasa的預算削減了近25%。

大幅縮減太空預算之後,美國國家太空委員會或將得以保留 - 天天要聞

在白宮為nasa提出的2026年預算提案中,由於預算減少,太空發射系統和獵戶座將在阿爾忒彌斯3號之後逐步淘汰

一位行業官員指出,預算提案是由管理和預算辦公室(omb)制定的,沒有由國家太空委員會提供平衡,而一般來說國家太空委員會則優先考慮削減支出。該人士指出,隨著國家太空委員會的繼續存在,結果可能會有所不同,並引用了特朗普第一個任期內nasa預算的增加。


大幅縮減太空預算之後,美國國家太空委員會或將得以保留 - 天天要聞


來源/spacenews網站、nasa網站

編輯萬紀瑋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龍為什麼不怕雷電用物理學解釋這一原理 - 天天要聞

龍為什麼不怕雷電用物理學解釋這一原理

龍為什麼不怕雷電,這個問題很有趣!我們從科學角度來分析「龍在雷電中不怕雷電」這種說法。一、龍怕不怕雷電:科學上如何理解?首先,龍是一種神話生物,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動物。但我們可以假設它像一隻巨大的爬行動物,有翅膀、鱗片,能飛行,還能在雷電天氣
與黨和人民肝膽相照!今天,科學家(吳孟超)精神教育基地落成 - 天天要聞

與黨和人民肝膽相照!今天,科學家(吳孟超)精神教育基地落成

2021年5月22日,吳孟超走了,享年99歲。他一生做過1.6萬餘例肝臟外科手術,這匹不知疲倦的老馬,硬是把2萬多名患者一個一個馱過了河。今天(6月12日),是吳孟超入伍69周年紀念日,在他一手創建的海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上海東方肝膽外科醫院)嘉定院區,科學家(吳孟超)精神教育基地正式落成。基地位於醫院門診一樓共...
以我國子午工程為基礎 科學界先行發起國際子午圈大科學計劃 - 天天要聞

以我國子午工程為基礎 科學界先行發起國際子午圈大科學計劃

6月12日,在四川成都舉行的第二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國際大科學計劃論壇上,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與最新加入國際子午圈大科學計劃(International Meridian Circle Program, IMCP)的國際科協日地物理協會、韓國極地研究中心、奈及利亞國家空間研究發展局等5個國際組織、高校和研究機構簽署了合作協議。 這標誌...
新的研究挑戰了生命起源的關鍵理論 - 天天要聞

新的研究挑戰了生命起源的關鍵理論

如果生命最具標誌性的基石之一一直被誤解了呢?一項新研究挑戰了關於古老蛋白質及其在生命起源中作用的長期假設。生命是如何起源的?古老蛋白質可能蘊藏著重要線索。地球上的每一種生物都是由蛋白質構成的。如今,即使是最簡單的生命形式,如單細胞生物,也包含複雜且高度結構化的蛋白質。但情況並非總是如此。長期以來,科...
晚生成早到達,今年1號颱風「蝴蝶」追蹤 - 天天要聞

晚生成早到達,今年1號颱風「蝴蝶」追蹤

中央氣象台6月12日發布颱風黃色預警,今年第1號颱風「蝴蝶」可能於13日凌晨到上午在海南陵水至樂東一帶沿海登陸(強熱帶風暴級,10至11級)。「蝴蝶」有什麼特點?後續發展情況如何?公眾應該怎麼防禦?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生成時間偏晚,登陸時間較早 氣象上通常將當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生成的首個編號颱風稱為「初台」。...
「登月是假的,美國不存在」 - 天天要聞

「登月是假的,美國不存在」

1今天在朋友圈看到的一條中國科協闢謠推送,讓我大為震驚。距美國實施阿波羅計劃已過去63年,載人登月這事還要闢謠?原來,這次讓網友吵翻天的導火索,竟然來自航天專家的一次打磕巴。事情還要從本月初嫦娥六號的發射直播開始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