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新型研發機構發展 提升創新人才培養效能

2025年05月09日15:03:07 科學 1370

推進新型研發機構發展 提升創新人才培養效能 - 天天要聞

研發人員在實驗室研發產品。


文丨羅嘉文


新質生產力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演進方向,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先進生產力質態。人才既是創新的發起者,也是技術應用的實踐者,是形成新質生產力最活躍的主體。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需要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匯聚形成強大的人才支撐。


截至今年2月,深圳全市高層次人才2.62萬人,留學回國人員22萬人,技能人才406萬人,各類人才總量700萬。920名深圳學者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這些為深圳提供了豐富的人才儲備和智力支持,形成了強大的創新基因和創新潛力。深圳作為國家創新型城市,承擔著科教創新的重要使命,深圳正在集中力量解決產業發展中的關鍵技術需求和瓶頸問題,通過多種支持手段,以行業龍頭企業和生態主導型企業為重點,加大研究團隊間的協作,共同進行技術攻關。其中新型研發機構在助推產教融合、推進科學研究和技術發展、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培育創新人才、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科技創新成果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化面臨多個「死亡之谷」,政府有必要在「死亡之谷」上面搭建橋樑,以使眾多基礎研究成果能夠快速實現商品化、產業化。創新生態系統中研究群落和商業群落之間的「中間地帶」對應的就是創新價值鏈中的「死亡之谷」,目前的新型研發機構大多棲息於此。新型研發機構是多主體方式投資、多樣化模式組建、企業化機制運作、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從事研發及其相關活動的新型法人組織。作為科技、產業和金融深度融合的產物,新型研發機構的培育和發展得到了政府高度重視。新型研發機構通過跨越創新價值鏈中的「死亡之谷」,帶動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帶動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與現有的企業新型研發機構相互銜接,有利於形成我國科技中小微企業育成、扶持和發展的完整鏈條,激活存量科技資源和集聚培育創新人才。


藉助新型研發機構的發展,助推高水平的產教融合,進一步提升契合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創新人才培養效能,主要有以下幾個路徑可以探索推進。


一是依託「市場、機制、團隊、服務」打造高水平人才「主引擎」。圍繞新質生產力發展,依託新型研發機構,可以引進一批國內外高端人才和團隊,選拔培養一批優秀青年科技拔尖人才、科技創業領軍人才。傳統選人用人機制在新質生產力發展新形勢下要有所改革和創新,要靠「市場、機制、團隊、服務」的理念建設高水平人才隊伍。吸引高水平人才特別是海外產業界的高技術人才,靠市場的需求引力,靠更精準的人才激勵機制,讓引進人才在學校科研機構實現學術價值,在企業實現市場價值;靠團隊協同的力量提升事業留人的凝聚力;靠服務加深感情留人的氛圍。


二是加強頂層設計,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通過編製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引進目錄,深入實施科研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引進計劃,支持調整優化高等教育結構、人才培養體系和培養方向,鼓勵有條件的高校設置新興產業專業。建立傑出科學家長期支持計劃,專註「科技引領未來」,提升國家和省實驗室等科技創新重要基地的研究能力和水平,吸引和培養頂尖科研人才,開展關鍵技術持續的科研攻關,助推其在科學前沿取得突破性進展,培養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教領軍人物。


三是積極吸引高端產業人才和創新團隊。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共同引進人才,建立新型研發機構等創新平台,實現資源共享和創新潛能的激發。企業可以在高校和科研機構設立研發中心,而高校則可以將教育平台擴展到企業,實現學生創新實踐與產業需求的無縫對接。通過校企合作,共同培養高層次人才,構建一個「優質平台吸引優質團隊,優質團隊提昇平台質量,雙方共同推動教育和科研機構的豐富與創新」的良性互動機制,實現教育、人才和科技領域的協同發展。


四是繼續探索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鼓勵高校彌補自身不足、提升綜合實力,支持高校深化基礎與應用研究,促進學科間的交叉融合,加快科研成果的產業化進程。充分利用研究型大學在基礎研究和學術積澱方面的優勢,促進這些高校與粵港澳大灣區,尤其是深圳的科技龍頭企業建立合作關係,將學術理論應用於實際問題解決中,為學生創造實習的機會,共同開發新的人才培養和評估體系,培育具備創新思維和實際操作能力的優秀人才。


五是加強創新與育人並重的創新平台建設。打造一個以人才培養為核心的多功能平台,按照「科研、社會服務與教育培養」相結合的理念進行規劃和建設。在管理上,平台強調雙重責任,既要對平台的長遠發展和高校的教學科研工作負責,也要對平台上的研究項目和學生的培養質量負責。在運行機制上,平台的創新發展方向聚焦於三個維度:對外吸引全球高端學術資源和頂尖人才;橫向對接深圳產業升級的關鍵需求,與企業合作解決技術難題;對內整合高校科研機構的多學科創新資源,培養多專業的創新人才。通過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與科技領軍企業的緊密合作,持續將學科和科研優勢轉化為人才培養的優勢,將社會服務與人才培養緊密結合,培育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創新型人才。


六是推進核心技術和顛覆性創新的突破,營造有強大自驅力的創新生態系統。專註於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等重要科技創新領域,集結科研團隊攻克技術難關,實現核心技術的突破。通過改進對非主流項目的篩選和資助機制,加大對顛覆性創新項目的支持,與產業界合作增加對顛覆性技術研發的投資。注重產品創新,營造鼓勵創新和勇於面對挑戰的科研氛圍,培養支持探索性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創建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應用場景,擴大應用範圍,構建動態、協同、多元化的創新網路和項目團隊。【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粵港澳大灣區創新應用型工科大學生培養模式研究:新型研發機構視角」(BIA200169)的階段性成果】(作者系廣東工業大學創新理論與創新管理研究中心教授)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月球蓋房子有望就地取材 - 天天要聞

月球蓋房子有望就地取材

‍‍‍‌‍‍‌在月球蓋房子,要從地球上運建材嗎?長期留駐月球,飲用水也要地球「發貨」、飛船「快遞」嗎?「不用!」活力中國調研行採訪團走進位於安徽合肥的地球深空探測實驗室時,記者從科研人員口中聽到了令人振奮的消息。月壤3D列印系統設備。
活力中國調研行|「上新」!合肥繪製「未來產業圖譜」 - 天天要聞

活力中國調研行|「上新」!合肥繪製「未來產業圖譜」

新華社合肥7月1日電 題:「上新」!合肥繪製「未來產業圖譜」新華社記者郭晨、班娟娟、姚遠在安徽省合肥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有一條孕育了數十家量子科技企業的「量子大街」。過去的10多年裡,方圓幾公里內,一個擁有中電信量子、本源量子、國儀量子等代表性企業的量子產業集群在此崛起,成為全國乃至全球領先的量子科...
中國人民大學-西湖大學未來人類聯合研究院成立 - 天天要聞

中國人民大學-西湖大學未來人類聯合研究院成立

7月1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中國人民大學獲悉,中國人民大學與西湖大學攜手成立「中國人民大學-西湖大學未來人類聯合研究院」,並面向全球發布「未來人類十大議題」,聚焦人類文明演進的重大挑戰與突破方向,以中....
巨子生物承認檢測方法有局限,華熙生物發文暗指其「偽科學」 - 天天要聞

巨子生物承認檢測方法有局限,華熙生物發文暗指其「偽科學」

6月30日,華熙生物在微信公眾號上發布文章《推動行業進入以檢測結果為宣傳依據的時代》,意有所指地表示,主張免受科學檢驗的必定屬於偽科學。文章直指,在重組膠原蛋白的測量問題中,聲稱沒有統一的檢測方法就無法準確測量,就是一種典型的「免受檢驗策略」,試圖讓自己的主張免受科學檢驗和公共監管。巧合的是,在此之前...
CMJ | 上海六院周健教授團隊:通過機器學習鑒定糖代謝紊亂的新型生物標誌物 - 天天要聞

CMJ | 上海六院周健教授團隊:通過機器學習鑒定糖代謝紊亂的新型生物標誌物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2型糖尿病是我國主要慢性代謝性疾病之一,其主要臨床特徵包括高血糖、胰島素抵抗和肝糖輸出增加等。因此,迫切需要進一步鑒定與糖代謝穩態調節密切相關的新型生物標誌物,從而為建立疾病預警體系和個體化診療方案提供新的理論依據。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內分泌代謝科周健團隊、代...
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海榮:腦機介面突破性進展將在醫療康復領域 - 天天要聞

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海榮:腦機介面突破性進展將在醫療康復領域

6月30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副校長鄭海榮,在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等主辦的科技創新院士報告廳上,圍繞AI時代的生物智能前沿——「腦機介面與生物智能」做了分享,他認為腦機介面將引領醫療新變革,是解決未來重大醫療需求的關鍵路徑,腦機介面的突破性進展將出現在醫療康復領域。鄭海榮以科幻電影《阿凡達》中通過意...
機場的大敵,可能不是飛鳥,國家該管管了! - 天天要聞

機場的大敵,可能不是飛鳥,國家該管管了!

如今,無人機的身影隨處可見,不管是用於拍攝壯麗風景,還是助力農業噴洒農藥,它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 可誰能想到,這小小的無人機,一旦不受控制地亂飛,就會成為機場安全的巨大威脅。 ....
【職引未來】青春無悔 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 - 天天要聞

【職引未來】青春無悔 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

【職引未來】 當前,不少高校畢業生選擇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到這些地方就業,青年學子將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又將收穫怎樣的人生體驗? 日前,北京師範大學黨委學生工作部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中心主任張新穎在接受光明網記者專訪時表示,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奮鬥,青年學子收穫的不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