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車家竹 周卓玥
近日,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現代降噪耳機可能正在改變人們大腦處理聲音的方式。報道中稱,一名25歲英國女性聽力測試正常,卻難以集中於特定聲音,最終被診斷為聽覺處理障礙(apd)。
降噪耳機,在日常生活中已極為常見。很多人在地鐵、飛機、火車上,都會戴上它來屏蔽外界噪音,享受音樂。耳部對外界聲音的屏蔽,為何會影響到大腦對自然聲音的過濾?降噪耳機的使用還會引發何種耳部疾病?
2月19日,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生鄭實興接受封面新聞記者採訪。
降噪技術如何「重構」聽覺?
從醫學角度看,降噪是通過怎樣的方式實現?鄭實興介紹道:「一種是物理隔絕,即把耳朵塞得嚴嚴實實,阻止外界聲音進入,只讓音樂聲傳入,另一種則藉助高科技的降噪晶元,把噪音對衝掉。這兩種方式結合,讓降噪耳機比普通耳機有更強的隔音效果。」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現代降噪耳機通過物理隔絕與聲波對沖雙重機制實現雜訊屏蔽。物理隔絕依賴耳塞材料對外耳道的封閉,而主動降噪技術(anc)則依靠麥克風采集環境噪音,生成反向聲波實現抵消。這種技術突破使得降噪深度可達35-40db,遠超普通耳機的被動隔音效果。
目前,市面銷售的耳機產品中,入耳式、頭戴式和項圈式等各種類型的降噪耳機,價格從一百到幾千不等。在產品宣傳中,著重強調「場景化降噪」,並針對不同內容類型(音樂/影視/遊戲)「優化音效」,降噪性能成核心賣點,但鮮有一款宣稱能做到100%完全降噪。
入耳式降噪耳機
能「聽見」和「聽到什麼」之間也存在區分。據bbc報道儘管該女性聽力正常,但患上聽覺處理障礙,這一病症並非聽覺本身出現問題,而是大腦處理聲音信息時出現了障礙。
「人類正常生活環境中總有背景噪音,但大腦能從眾多聲音中準確抓取所需信息,就像分辨鳥叫、蟲鳴和風的聲音。但長期使用降噪耳機,大腦習慣了純粹的聲音環境,處理繁雜聲音的能力就會『用進廢退』。」鄭實興解釋道。
「比如在嘈雜的地鐵里,正常人能自動過濾周圍噪音去和別人對話,而習慣降噪耳機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就可能很難集中注意力去聽想要聽的內容,出現適應簡單處理方式、難以應對複雜聲音環境的情況。」鄭實興用了一個日常生活中的場景說明。
醫生提醒:
使用須適度,否則聽覺處理功能會退化
社交平台上,關於降噪耳機的分享貼不在少數,網友笑稱:「降噪耳機就是地鐵的靜音『結界』,專註力提升的『白噪音工廠』。」那麼不當使用降噪耳機,可能會帶來哪些健康隱患?
鄭實興直言,在臨床中,雖然像上述案例中因降噪耳機導致聽覺處理障礙的情況較少見,但耳機使用帶來的其他耳部問題卻很常見。長時間使用降噪耳機,較為常見的是引起耳鳴。耳鳴的表現多樣,可能是高頻尖銳的鳥叫音,也可能是低頻的火車嗡嗡聲等。還有聽力下降,耳朵對聲音的敏感度降低。另外,由於外耳道的物理屏障在反覆摩擦下功能降低,可能導致急性外耳道炎、耳部濕疹等疾病。
「雖然降噪耳機能提升聽覺質量,帶來音樂享受,但使用須適度。適度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使用時間不宜過長,避免長期依賴。在噪音環境中,短期使用有助於提高工作效率和休息質量,但之後要讓耳朵得到充分休息,緩解外耳道壓迫,減少單一聲音的持續刺激;二是音量要適度。在噪音大的環境中,人們往往會不自覺加大音量,這更會加重對聽覺的損害。」鄭實興建議道。
人的聽覺是一個複雜的過程,聲音從外界傳入耳朵,再由聽覺傳導進入大腦處理。「長期適應單一聲音環境,可能會讓我們在現實中感覺嘈雜不適。就像一些年輕人睡覺時習慣依賴播放白噪音背景音助眠。所以,在健康環境下,我們應該多貼近自然聲音,鍛煉大腦處理複雜聲音的能力,更好地適應現實生活、體驗生活。享受降噪耳機帶來便利的同時,我們要警惕潛在風險,合理使用,守護好自己的聽力健康。」鄭實興補充道。
(圖源網路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