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20,上海廣播電視台大型環保公益紀實節目、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市重大文藝創作資助項目《一路前行》第二季第七期將在東方衛視播出。胡歌、陳龍、林一、韓李李和「科普嚮導」張辰亮來到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深入了解雨林特有的動植物,他們會有哪些新發現?

夜探版納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是中國面積最大、收集物種最豐富、專類園區最多的植物園。園內推出了「夜探」活動,在專業的管理和引導下,遊客可以在夜晚感受雨林的神秘和生機,並通過園區專門開發的手機軟體記錄自己所見的生物。這一舉措不僅幫助普通人了解熱帶雨林,也為雨林動植物研究積累了大量的資料。
胡歌、陳龍、林一和小亮夜探版納植物園,一路上遇見的神奇生物讓人眼花繚亂:正在交配中的竹節蟲、中國最大的馬陸「三葉菌肢馬陸」、中國最大的螽斯「巨擬葉螽」,以及中國體型最大的壁虎等等。雨林生態中的物種之豐富讓胡歌感慨:「好像突然打開了一扇門,看見了一個新的世界。」閱蟲無數的小亮也表示,自己在這裡解鎖了許多「人生第一次」。

1959年,中國植物學家蔡希陶帶領一批剛畢業的大學生深入雨林,從砍樹、種菜、養豬開始,創建西雙版納植物園。他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從世界各地引進植物,引種了橡膠樹、可可等重要植物資源。蔡希陶先生的精神一直影響著後來的科研工作者。
如今,版納植物園的工作人員依舊致力於保護和研究熱帶動植物,他們把愛好與工作相結合:有人養禽鳥,傳播本土雞文化、有人研究魚類,辦魚展館、有人收集園區里的種子鳥巢等製成標本,以供科普展覽……許多平時難得一見的本土珍稀動植物,被版納植物園的工作人員悉心養護並輔以環保宣講,引導公眾了解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的理念。

開展無刺蜂研究
在植物園裡,胡歌等人拜訪了養無刺蜂的專家汪正威,無刺蜂尾針退化不蜇人,能幫助熱帶植物傳粉,兼具經濟和生態價值,但目前關於它的研究十分有限。環保行動者們在汪正威的帶領下,近距離觀察了卡士無刺蜂、黑胸無刺蜂、光足無刺蜂等多個無刺蜂品種,還現場品嘗了無刺蜂的蜂蜜。觀測過程中,眾人慘遭無刺蜂「圍攻」,沒有尾針、不會蜇人,無刺蜂的攻擊手段會是什麼?為了測試無刺蜂的學習能力和記憶力,汪正威正在開展「無刺蜂學習記憶實驗」項目,環保行動者們也參與其中,對無刺蜂進行學習訓練並記錄它們的行為。

望天樹是熱帶雨林的標誌性物種,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西方科學家認為中國沒有熱帶雨林,直到我國的科研工作者在中國雲南勐臘發現瞭望天樹,為中國存在熱帶雨林提供了關鍵證據。胡歌、陳龍、林一和小亮來到具有標誌性意義的望天樹下,他們收集望天樹的種子,並在開闊地帶種下望天樹的幼苗。

四十年前,科研前輩們在植物園種下一片望天樹,成就如今的望天樹林;四十年後的今天,環保行動者們種下望天樹的幼苗,對未來發出期盼——也許再過四十年,也會有一群年輕人席地而坐,看著前輩們留下的樹林發出感慨並種下下一批種子,保護自然熱愛自然的精神,就如此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文 | 記者 龔衛鋒圖 | 東方衛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