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諾獎得主竟被扔進水池!因為同事高興壞了!而屠呦呦……

2022年10月07日15:07:14 科學 1748

2022年諾獎得主竟被扔進水池!因為同事高興壞了!而屠呦呦…… - 天天要聞

今年恰是「現代遺傳學之父」孟德爾誕辰200周年,這是遺傳進化學首次獲得諾獎,可以視作是最好的紀念。

令人驚嘆的是,198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得主蘇恩·伯格斯特龍,是斯萬特·佩博的父親。

1999年,佩博在德國萊比錫建立了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他率領團隊,穩步改進了從古代骨骼遺骸中分離和分析DNA的方法,使DNA測序變得高效。

2022年諾獎得主竟被扔進水池!因為同事高興壞了!而屠呦呦…… - 天天要聞

佩博研究的尼安德特人,是當今人類的近親,早在3萬年前已經滅絕,對其基因組進行測序,似乎是天方夜譚,但佩博和他的團隊做到了。他還發現了一種以前未知的古人種——傑尼索娃人。

佩博的開創性研究,建立了一門全新的科學學科——古基因組學。他通過揭示現代人類和已滅絕人類的基因差異,為探索什麼使我們成為獨特人類奠定了基礎,讓今人對人類進化史產生了新認識。

2022年諾獎得主竟被扔進水池!因為同事高興壞了!而屠呦呦…… - 天天要聞

2007年,由於對人類起源的劃時代的研究,佩博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100人之一。2008年,他又被世界最頂尖的科學新聞雜誌《新科學家》評為 8位年度科學英雄之一。

2020年11月,佩博團隊在《自然》雜誌發表的論文表明:

「新冠病毒感染後的呼吸衰竭風險與人類3號染色體上的一段基因簇相關,我們的研究顯示這段風險基因遺傳自尼安德特人,約50%的南亞人、約16%的歐洲人攜帶該基因。」


掌聲雷動!

榮膺了全世界科學界的最高殊榮,人生成就抵達了巔峰,佩博自然無比興奮。

德國萊比錫當地時間10月3日,獲獎當天,這位67歲的老人仍像往常一樣,背著工作包,前往他一手創建的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研究所上班。

2022年諾獎得主竟被扔進水池!因為同事高興壞了!而屠呦呦…… - 天天要聞

當他走近研究所的大門,發現裡面靜悄悄的,也許是猜到同事們都已知曉他獲獎的消息,只是不知道他們會如何迎接自己,他看到門敞開著,猜測著裡頭在搞什麼名堂,甚是好奇,就猶疑著停住了腳步。

他貼著門,像個孩子似的頑皮地玩捉迷藏,歪著頭,朝大廳裡頭探望。

2022年諾獎得主竟被扔進水池!因為同事高興壞了!而屠呦呦…… - 天天要聞

他看到了朝夕相處的同事們,同事們也看到了他,他藏不住了,開心地笑了起來,徑直走了進去。

2022年諾獎得主竟被扔進水池!因為同事高興壞了!而屠呦呦…… - 天天要聞

所有的同事都聚集在了一樓大廳,也有不少真誠為佩博高興的人,總共一百多人,專門等候諾獎新科得主的到來。

當看到了佩博,人群立即掌聲雷動,有人興奮不已地發出歡呼聲,為他送上最熱烈的祝賀。

佩博感受到了同事們的熱忱,一直咧著嘴笑著。

2022年諾獎得主竟被扔進水池!因為同事高興壞了!而屠呦呦…… - 天天要聞

他感動不已,走過去,放下了背包,連連向人群鞠了幾躬。


扔進水池!

當面輪番祝賀、表達敬意後,大家興猶未盡,不知道是誰先起鬨,出了一個歪主意,要捉弄諾獎新科得主一番。

儘管佩博已快七旬了,眾人還是想玩一把當地的喜樂習俗,要把他扔進水裡。

2022年諾獎得主竟被扔進水池!因為同事高興壞了!而屠呦呦…… - 天天要聞

大家開開心心的來到研究所大樓內的水池邊。

佩博看到,水面距離地面足有兩米多高,但他不想掃大家的興,脫去了外衣,只穿了貼身汗衫和秋褲。

眾人將佩博抬起來,真的丟進了半人多深的水池裡,摔得水花四濺。

從視頻中看到,佩博整個人都沒入了水中,然後浮了上來,渾身濕透,他抹了抹臉上的水,很是愜意地在水面上仰泳起來,把歡樂氣氛推到了高潮。

2022年諾獎得主竟被扔進水池!因為同事高興壞了!而屠呦呦…… - 天天要聞

隨後,萊比錫當地舉行了一場特別新聞發布會,邀請佩博出席。

同行和同事們跟佩博緊緊擁抱,獻上鮮花,慶祝他榮膺2022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22年諾獎得主竟被扔進水池!因為同事高興壞了!而屠呦呦…… - 天天要聞

堂堂202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竟然被同事扔進了水池中,引發了國際熱議。

國內有網友評論說:

2022年諾獎得主竟被扔進水池!因為同事高興壞了!而屠呦呦…… - 天天要聞

「那場面真是太溫馨、太感人了,那是何等寬鬆、自由的科研氛圍,何等融洽、真誠的同事關係啊。」


凡人自私,對他人的成就容易心生妒忌。

作者也難以免俗。

對於他人的成就和功德,能夠不嫉妒、不諷刺,而是真誠地歡喜和讚歎,這是人類一種高尚的美德。

事實上,這也釋家一慣極力倡導的善德之一,專業詞語稱作「隨喜」。


對比屠呦呦的遭遇

同樣是榮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15年得主之一,我國著名藥學家屠呦呦,卻遭遇了不少同行、同事的妒忌、誹謗甚至攻擊。

2022年諾獎得主竟被扔進水池!因為同事高興壞了!而屠呦呦…… - 天天要聞

屠呦呦因「發現了一種針對瘧疾的新型療法」,同因「發現了因線蟲導致的寄生蟲感染的新型療法」的另兩位科學家,同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半個世紀前,瘧疾曾嚴重危害著人類的健康,奪取了無數人的生命,越南曾向中國發出緊急求助。

屠呦呦的研究,始於參與1967年國家有關部門啟動研究防治瘧疾新葯的「523項目」。

屠呦呦提出了青蒿有效成分低溫提取設想,經過了191次實驗,終於成功從青蒿中提取了防治瘧疾的有效物。

2022年諾獎得主竟被扔進水池!因為同事高興壞了!而屠呦呦…… - 天天要聞

青蒿提取物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100%,毒副作用低,抗瘧藥效顯著。

但屠呦呦一直遭受著質疑和指責,有人懷疑她的提取物有毒,有人看不慣她的行事作風,認為她個性孤獨,不合群。

以致,她不得不與幾位同事親身試藥驗毒。

1973年,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確定了青蒿素的分子式,「523辦公室」決定將屠呦呦發現的有效物命名為「青蒿素」,全面推廣使用。

2022年諾獎得主竟被扔進水池!因為同事高興壞了!而屠呦呦…… - 天天要聞

1982年,在全國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屠呦呦以抗瘧新葯——青蒿素第一發明單位第一發明人的身份和唯一代表,領取了發明獎章和證書。

1987年,屠呦呦的科研成果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但有人專門到科技部投訴,認為屠呦呦「將成績獨佔」。

1996年8月,屠呦呦受邀出席「年度傑出科技成就集體獎——青蒿素獎」,遭到一位科學家當場指責,認為青蒿素是「523項目」的集體功勞。

2004年5月,世衛組織正式將青蒿素復方藥物列為治療瘧疾的首選藥物。全球瘧疾死亡率下降47%,非洲瘧疾死亡率下降54%,非洲兒童死亡率下降58%。

2022年諾獎得主竟被扔進水池!因為同事高興壞了!而屠呦呦…… - 天天要聞

因為沒有博士學位和留學背景,發表論文和著作寥寥無幾,同行又認定青蒿素是集體科研成果,屠呦呦受到全面排斥,她曾4次申報院士,但都沒有成功。

屠呦呦的研究成果,受到了美國科學院院士、抗瘧疾研究專家路易斯·米勒的極力推崇,米勒認為,青蒿素是一項偉大的發明,應該推薦給諾貝爾獎委員會。

米勒在華人助手蘇新專博士的協助下,查閱了海量的歷史文獻資料,最後認定,屠呦呦女士在青蒿素髮明中做出了關鍵性貢獻。

從2010年開始,米勒每年都向諾貝爾獎組委會推薦屠呦呦。

2022年諾獎得主竟被扔進水池!因為同事高興壞了!而屠呦呦…… - 天天要聞

2011年,素有「諾貝爾獎風向標」之稱的美國拉斯克臨床醫學獎,授予了屠呦呦。

得悉消息,國內一些同行非但不高興,反而再次發出質疑聲,強調發現青蒿素是集體之功,屠呦呦不應獲得諾貝爾獎。

但拉斯克獎和諾貝爾獎都要從源頭上追溯,都只能頒發給個人。

2015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討論組全面調查、了解了屠呦呦發現青蒿素的過程,評委會認定:

屠呦呦第一個把青蒿素引入「523」項目組,第一個提到100%活性,第一個做臨床試驗,而這三個關鍵點中任意一條,都足以讓她獲獎。

2022年諾獎得主竟被扔進水池!因為同事高興壞了!而屠呦呦…… - 天天要聞

2015年12月,屠呦呦終獲諾貝爾生物和醫學獎,成為第一位榮獲諾貝爾科學獎的中國人。

卻遭惹了國內同行、同事的更大不滿,一些人放風說:評委會不了解實際情況,把當時由「523辦公室」領導的數十個課題組都劃歸屠呦呦了,這個獎項應該是集體的。

還有人挖苦說:屠呦呦誇大了自己在課題組中的作用,她從來沒有承認過別人的工作。

甚至有人直接指斥說:她獲獎,是以個人之名頂替集體之功。

2015年,屠呦呦已85歲高齡,她拖著病體親自參加了諾貝爾獎頒獎禮,在獲獎感言中,她說:

「我還想邀請85名參與過523項目的科學家來到瑞典,共同發布青蒿素的科研報告,但我怕諾貝爾獎基金會無法承擔這筆龐大的開支,最終,我決定還是一個人來,代表中國,代表中國中醫和中國科學家,領取諾貝爾獎……」

2022年諾獎得主竟被扔進水池!因為同事高興壞了!而屠呦呦…… - 天天要聞

耄耋之年的老人感謝了大領導、葛洪、數百萬非洲人、一起合作過的科研人員,「我唯一不感謝的,就是我自己」。

回國後,屠呦呦向記者表示,「科研成果是團隊成績……」

屠呦呦分享了400萬瑞典克朗(約265萬人民幣)獎金,她自己僅僅扣除了家人陪同她往返瑞典頒獎典禮的差旅費用,將其中的200萬元分別捐給了北京大學醫學部中醫科學院,成立了屠呦呦創新基金,用於獎勵年輕科研人員。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如果原作者介意,請聯繫刪除。感恩!)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數學家發現了一種解決代數最古老的難題的新方法 - 天天要聞

數學家發現了一種解決代數最古老的難題的新方法

新南威爾士大學悉尼分校的一位數學家發現了一種解決代數最古老的挑戰的新方法——求解高等多項式方程。多項式是涉及一個變數的冪方程,例如二次多項式:1+ 4x -- 3x2= 0 的這些方程式是數學和科學的基礎,它們在數學和科學中具有廣泛的應用,
科學家也有辦公室政治,本想攜手創業,沒想到屢屢被騙……丨葉檀回信 - 天天要聞

科學家也有辦公室政治,本想攜手創業,沒想到屢屢被騙……丨葉檀回信

長期徵集日子很難,生活不容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有苦說不出的感覺,受苦的人最懂。和吃苦相比,有苦難言,無人問津,可能比苦本身還難受。重生之後,葉檀老師變了很多,變得能吃苦,吃自己的苦,吃別人的苦。她說,有苦我們一起分擔。每周六,葉檀老師都會親自回復,並在公眾號上發出,有苦難言的朋友,如果你也想和葉...
空氣炸鍋里的紙,真的勸你別亂買! - 天天要聞

空氣炸鍋里的紙,真的勸你別亂買!

硅油紙是空氣炸鍋的「神仙搭子」,更是懶人的超級福音,用完直接一扔,刷碗都省了。那麼,硅油紙到底是什麼紙?我們買的硅油紙,真的安全嗎?硅油紙到底是什麼紙?硅油紙是一種由原生紙漿、淋膜層和食品級硅油層構成的食品接觸用紙。
洪緯讀《製造三文魚》 | 毒素纏身的水生雞 - 天天要聞

洪緯讀《製造三文魚》 | 毒素纏身的水生雞

《製造三文魚:海洋生態危機與經濟不平等》,[挪]西蒙·塞特爾 、[挪]謝蒂爾·厄斯特利著,梁友平、李菁菁譯,中國工人出版社2025年2月出版,420頁,88.00元三文魚因鮮嫩的紅色肉質和富含優質的Omega-3脂肪酸,備受食客喜愛,被譽為高顏值的健康食材。不過,我不確信的是,讀完《製造三文魚》之後,還有多少讀者能毫無顧慮...
美國人抽血做成的救命葯,中國現在靠大米就能生產? - 天天要聞

美國人抽血做成的救命葯,中國現在靠大米就能生產?

繼去年的空氣造澱粉之後,這段時間我在網上就看見個更逆天的:武漢有一家公司實現了從稻米里生產人血......「稻米」,「生產」,「人血」,每個字都能看懂,連起來一讀差評君我是真納悶了,這還是中文嗎?再一看,好好好,這居然還是人民日報發布的......由於這些關鍵詞太過魔幻,差評君我這不得不連夜查資料調查一番,看看...
中國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重要部件 - 天天要聞

中國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重要部件

近日,全球最大「人造太陽」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磁體饋線採購包項目迎來關鍵節點,其最後一套校正場線圈內饋線部件在合肥竣工,並交付起運位於法國的ITER現場。這標誌著ITER磁體饋線系統中所有超大部件的研製順利完成。ITER磁體饋線系統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研製,被稱為ITER磁體系...
張振豐調研溫州學研究聯合會 構建中國學視野下的溫州學研究體系 - 天天要聞

張振豐調研溫州學研究聯合會 構建中國學視野下的溫州學研究體系

4月13日,副省長、市委書記張振豐在溫州學研究聯合會調研時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浙江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立足溫州、研究溫州、服務溫州」,深化時間維度、放大空間維度,貫通歷史研究溫州、跳出溫州研究溫州,努力打造溫州建設高水平文化強市的重要窗口、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地方學術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