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呼籲:天氣熱了,老人寧可多吃點肉,也不要隨意吃這4種食物

2025年05月23日17:04:04 健康 1588

聲明:本文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為原創內容,文末已標註文獻等相關信源,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文章不含任何虛構情節和「藝術加工」,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識,如有不適請線下就醫。

「媽,我看你最近天氣熱也不太吃飯,那水果你就多吃點,總不能不吃東西吧?」提問的人是個從外地趕回來探望母親的年輕人,他看母親中午一碗飯都沒動,只拿了點切好的西瓜放在面前,心裡不是滋味。

很多人不明白一件事:人體到了年紀大了以後,代謝不再是一個高效的過程,年輕時胃腸能撐、肝腎能濾、免疫系統能頂,這些優勢逐漸在歲月中被消磨,一些過去吃了沒事的食物,現在吃了可能就是麻煩的起點。

醫生呼籲:天氣熱了,老人寧可多吃點肉,也不要隨意吃這4種食物 - 天天要聞

最典型的就是油炸食品,老年人吃點炸雞、炸魚、炸丸子,看上去不是什麼大問題,但這裡頭的反式脂肪、氧化脂類、煎炸過程中產生的丙烯醯胺,對血管和肝臟的負擔遠比表面看起來要重。

這些成分在體內代謝慢,堆積快,而且還會刺激血脂異常,而高甘油三酯本身就容易誘發胰島素抵抗、動脈粥樣硬化,這些又會進一步引爆糖尿病和冠心病的風險。

還有一件大家都忽略的事,油炸食品雖然香,但實際在高溫中很多營養早已流失,只留下大量空熱量。

醫生呼籲:天氣熱了,老人寧可多吃點肉,也不要隨意吃這4種食物 - 天天要聞

老年人本身消化能力減弱,再攝入這種熱量密度高、營養密度低的食物,不僅難以補充身體所需,反而會抑制正常飲食的慾望,造成營養結構更加失衡。

水果的問題就更普遍了,人們總覺得吃水果是「養生」的表現,尤其天氣熱時,用水果代替正餐,看起來是輕鬆清爽的選擇。

但水果並不等於無害,尤其是高糖分的熱帶水果,如荔枝、芒果、榴槤、哈密瓜、葡萄,這些水果的含糖量遠超一般人的想像,每100克哈密瓜的含糖量能達到13克以上,比部分甜點還高。

醫生呼籲:天氣熱了,老人寧可多吃點肉,也不要隨意吃這4種食物 - 天天要聞

對老年人來說,攝入這些高糖分水果,容易在短時間內引起血糖波動,對於本身就有胰島素敏感性下降的老年群體,這類血糖劇烈波動不僅會讓人感到疲倦、眩暈,還可能誘發嚴重的代謝綜合征。

而且很多人並不注意量的控制,覺得水果天然,多吃點沒關係,其實一不小心吃下的糖分,早就超過了一頓主食。

而血糖波動越大,心腦血管意外的發生率也越高,那些原本被視為「健康選擇」的水果,在某些年齡段,反而成了健康的隱患。

醫生呼籲:天氣熱了,老人寧可多吃點肉,也不要隨意吃這4種食物 - 天天要聞

再看生冷海鮮,很多人覺得這是富含優質蛋白的好東西,尤其是蝦、蟹、貝類,口感鮮美、脂肪低,是不少老年人夏天餐桌上的「高檔食材」,但他們忘了,這些海鮮一旦未徹底加熱,細菌、寄生蟲、病毒攜帶的風險非常高。

老年人的免疫系統已不如從前,一次輕微的胃腸道感染,就可能引發脫水、電解質紊亂、甚至誘發原有慢病失控,而且海鮮中的嘌呤含量偏高,攝入過多會造成血尿酸水平上升,痛風、腎結石、關節炎就容易接踵而來。

醫生呼籲:天氣熱了,老人寧可多吃點肉,也不要隨意吃這4種食物 - 天天要聞

更別說那些帶殼類的海產品,往往存儲在低溫環境中,但一旦中途冷鏈斷裂,細菌滋生速度極快,而老年人腸道菌群本就不穩定,在這種情況下,輕者腹瀉,重者休克。

而那些以「爽口」「開胃」為主打的涼拌菜,更是暗藏諸多風險,一方面,很多涼拌菜使用的是預處理後的半生食材,比如豆製品、海帶、木耳,這些食材若在浸泡或保存過程中未處理得當,極易滋生細菌和黴菌毒素。

醫生呼籲:天氣熱了,老人寧可多吃點肉,也不要隨意吃這4種食物 - 天天要聞

不少涼拌菜還添加了大量鹽、醋、辣椒和調味料,雖然口感豐富,但對老年人的胃黏膜刺激較大。

部分人在吃了這類菜肴後,會出現胃脹、胃痛、燒心等癥狀,但他們並不會往這類「清淡」的食物上去懷疑,而實際情況是,這些刺激性成分疊加後的傷害,比油膩食物更隱蔽、更難察覺。

而且,大量涼拌菜的製作過程常常依賴於速成處理,部分攤販或餐館使用工業調料、添加劑進行提味,有的甚至用亞硝酸鹽等違禁物質來提升色澤和口感。

醫生呼籲:天氣熱了,老人寧可多吃點肉,也不要隨意吃這4種食物 - 天天要聞

老年人一旦攝入,代謝能力有限,容易發生亞急性中毒反應,長期下來,可能還與肝腎功能減退有關。

人到老年,吃肉反而更重要,原因在於肉類蛋白質的生物利用率高,能較好維持肌肉質量、增強免疫系統。

而隨著年齡增長,肌肉流失是一個無法逆轉的過程,不及時補足蛋白質,基礎代謝會下降得更快,免疫系統變得更加脆弱。

醫生呼籲:天氣熱了,老人寧可多吃點肉,也不要隨意吃這4種食物 - 天天要聞

很多老年人怕膽固醇、怕脂肪,就不吃肉,只靠青菜水果,但其實這是個危險的飲食結構,特別是在遭遇炎熱天氣、胃口下降時,更需要從肉類中獲取足夠氨基酸,來維持身體代謝水平。

不過這裡說的「多吃肉」,並不等於無節制亂吃,更不等於吃肥肉或腌制肉,而是指合理搭配禽肉、魚肉、瘦豬肉,盡量採用燉煮、蒸煮等方式處理,減少烹調油的使用,讓身體能吸收營養、又能輕負擔代謝。

人越老,越不能依靠感受判斷身體狀況,而應當用營養與功能支持作為日常選擇的準繩。

醫生呼籲:天氣熱了,老人寧可多吃點肉,也不要隨意吃這4種食物 - 天天要聞

為啥有些看似「養生」的飲食習慣,反而讓身體越來越虛?比如天天吃水果、不碰肉、不吃油、不碰熱菜,結果胃越來越差,人越來越瘦,還經常生病,這種現象怎麼看?

這是典型的「偽健康飲食」,它把「輕」「素」「冷」當成健康,卻忽略了人體內在的生理需求,當身體的營養攝入不平衡時,哪怕吃得再乾淨,也撐不起免疫和修復系統,長此以往,不是慢病發作,就是全身機能老化加速。

醫生呼籲:天氣熱了,老人寧可多吃點肉,也不要隨意吃這4種食物 - 天天要聞

真正的健康飲食,不是追求某一個單項的極致,而是多維平衡,該吃肉的就吃肉,該吃熱的別只吃涼的,順應身體而不是挑戰它的極限,這才是讓人老得慢、活得穩的關鍵。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若身體不適,請及時諮詢專業醫生

關於老人飲食您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

醫生呼籲:天氣熱了,老人寧可多吃點肉,也不要隨意吃這4種食物 - 天天要聞

參考資料:

[1]吳德清.高齡老人飲食與其健康的關係研究 , 中國人口科學, 2001-12-30

醫生呼籲:天氣熱了,老人寧可多吃點肉,也不要隨意吃這4種食物 - 天天要聞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紅星觀察丨當孤獨症、阿爾茨海默病、腦膠質瘤遇上腦機介面,成都科研改變醫學圖景 - 天天要聞

紅星觀察丨當孤獨症、阿爾茨海默病、腦膠質瘤遇上腦機介面,成都科研改變醫學圖景

在電影《黑客帝國》中,高度發達的人工智慧和機器,利用腦機介面將人類囚禁於虛擬世界,未被囚禁的人類也利用腦機介面技術,潛入虛擬世界奮起反抗。這部電影留下的不只是銀幕上的震撼,更在現實世界激起深遠的哲學思考和對科技的無限遐想。如今,科幻正照進現實。大洋彼岸,埃隆·馬斯克的Neuralink公司正加速推進人腦與機...
全省首家!湖北省第三人民醫院血管斑塊多學科診療門診開診 - 天天要聞

全省首家!湖北省第三人民醫院血管斑塊多學科診療門診開診

極目新聞記者 王晨曦通訊員 貝蘭 周憲當前,我國心腦血管疾病防治形勢依然嚴峻,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和生活方式改變,心腦血管疾病仍然是威脅我國居民健康的「頭號殺手」,而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則是引發腦卒中、心肌梗死的「隱形炸彈」。為提高血管斑塊的精準管理和高效治療,滿足患者就醫需求,5月23日,全省首家血管斑塊...
水果代餐,多多益善……是真是假?|謠言終結站 - 天天要聞

水果代餐,多多益善……是真是假?|謠言終結站

來源:健康中國微信公眾號多學一個知識點這些吃水果習慣不可取!《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健康成年人每日攝入200~350克新鮮水果,但以下食用水果的方式,並不科學:×將水果榨成果汁:榨取一杯果汁,通常需要使用三四個水果,這會使人在
癌症轉移後還有救嗎?醫生提醒:這4處轉移仍有治癒的可能 - 天天要聞

癌症轉移後還有救嗎?醫生提醒:這4處轉移仍有治癒的可能

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如有身體不適請諮詢專業醫生。癌症一旦「轉移」,很多人腦海里就只剩下一個詞:絕望。但真的是無藥可救了嗎?其實未必,尤其是當癌細胞轉移到了某些特定部位時,仍存
三伏天必喝!一杯炒姜米茶,逼出十年寒濕 - 天天要聞

三伏天必喝!一杯炒姜米茶,逼出十年寒濕

濕氣困住的現代人,需要一碗「暖身茶」清晨的辦公室,咖啡的香氣掩蓋不住鍵盤聲里的疲憊。鏡子里蠟黃的臉、黏膩的頭髮、總也沖不幹凈的馬桶……這不僅是你的日常寫照,更是千千萬萬打工人的「濕氣困局」。
官方首次披露:夏建亭已被查 - 天天要聞

官方首次披露:夏建亭已被查

只講人情不講政治,長期與監管對象保持不正當往來,既長期借用多人證券賬戶炒股,還充當資金「掮客」,為他人介紹資金炒股並收受高額感謝費……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紀檢監察組、黑龍江省紀委監委5月23日消息,中證中小投資者服務中心有限責任公司原黨委書記、董事長夏建亭被開除黨籍和公職。夏建亭...
河北廣宗:縣醫院開展健康義診及慢病篩查活動 - 天天要聞

河北廣宗:縣醫院開展健康義診及慢病篩查活動

關愛基層群眾,服務百姓健康。為進一步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充分發揮醫共體總醫院優勢,滿足廣大基層群眾健康需求,5月22日上午,廣宗縣醫院組織義診團隊到東召鄉北蘇村開展慢性病篩查、健康宣教及義診活動。來自醫院老年病科、神經內科等科室的10餘名醫療護理專家組成服務團隊,為群眾提供「家門口」的優質醫療服務。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