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吃硝苯地平卻得了腦出血?醫生怒斥:降壓藥這樣吃,很危險!

2025年05月15日10:03:06 健康 1954

堅持吃硝苯地平卻得了腦出血?醫生怒斥:降壓藥這樣吃,很危險! - 天天要聞

腦出血這事,可不是「年紀大了」的專屬,如果你覺得吃了降壓藥就萬事大吉,那可能真得警惕點了。有些人天天吃著降壓藥,血壓還是像脫韁的野馬,說翻車就翻車。到底是葯不對症,還是人沒注意方法?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明明吃著硝苯地平,咋還會突然腦出血?

堅持吃硝苯地平卻得了腦出血?醫生怒斥:降壓藥這樣吃,很危險! - 天天要聞

吃藥了,怎麼還腦出血?——常見誤區一網打盡!

很多人一聽「腦出血」,第一反應是:是不是最近氣太大?天太熱?或者受了外傷?但最主要的元兇還是高血壓!而高血壓的「親兄弟」——「錯誤服藥」和「用藥依賴」也起了關鍵作用。

硝苯地平,是一種常見的降壓藥,屬於鈣通道阻滯劑,作用是擴張血管、降低血壓,臨床應用廣泛。但問題來了,不是吃了葯就一勞永逸了錯誤的服用方式、不規律的劑量調整、忽視個體差異,都可能讓這顆「救命葯」變成「隱形炸彈」。

有的人圖方便,血壓一高就吃,一低就停;有的中老年人吃著吃著就「耐葯」了,卻渾然不覺;還有的用藥劑量太大、起效太快,造成血壓「斷崖式下降」——這時候,腦血管可就受不了了。

堅持吃硝苯地平卻得了腦出血?醫生怒斥:降壓藥這樣吃,很危險! - 天天要聞

高血壓不是「養生慢病」——它是「沉默殺手」

高血壓就像個「笑裡藏刀」的老狐狸,平時不吭聲,關鍵時刻一招致命。腦出血,正是它最兇險的「終極手段」之一。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數據,中國高血壓患者人數已超過3億,其中控制率不到20%。更可怕的是,大多數人對高血壓的危害認知嚴重不足

腦出血的發生機制本質上是血壓驟升導致腦血管破裂出血。血管壁在長期高壓狀態下變得脆弱,一旦血壓劇烈波動,尤其是在劇烈運動、情緒激動、飲酒熬夜之後,就有可能「轟」的一聲破裂。有些人連頭暈都覺得是小事,等真正摔倒在地才知道:出事了!

降壓藥不是萬能鑰匙——吃藥,更要吃對

堅持吃硝苯地平卻得了腦出血?醫生怒斥:降壓藥這樣吃,很危險! - 天天要聞

很多人以為,降壓藥吃了就安心了,甚至形成了「藥物依賴症」。降壓藥是治療的一部分,但絕非全部。

藥物選擇要個體化。硝苯地平雖然常見,但不適合所有人。有些人血壓波動大,突降突升,這類人群如果用硝苯地平緩釋片控制不好,反而容易造成血壓不穩定,誘發腦出血。

劑量和時間點極其關鍵。有的患者血壓在凌晨或清晨飆升,如果藥效覆蓋不到這個時間段,就容易出問題。臨床上發現,很多腦出血患者都是凌晨發病的,這跟用藥時間不合理密切相關。

不能隨便加藥或停葯。有些人聽了「偏方」,或者感覺「最近挺好」,就私自停葯,結果血壓反彈更厲害,導致腦出血。

堅持吃硝苯地平卻得了腦出血?醫生怒斥:降壓藥這樣吃,很危險! - 天天要聞

「降壓」這事,不能光靠葯——生活方式才是根本

真正的降壓,不只是靠葯,而是要從生活方式上做「減法」和「加法」。

做減法:減少鹽攝入、控制體重、戒煙限酒、減少熬夜。

做加法:增加運動、保持情緒平穩、規律作息、定期監測血壓。

尤其是食鹽攝入,中國人平均每天攝入鹽量遠超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5克。高鹽飲食會引起體內水鈉瀦留,增加血容量,從而誘發高血壓。

運動方面,推薦中等強度的運動,比如快走、騎車、游泳,每周至少五天,每次超過30分鐘。

堅持吃硝苯地平卻得了腦出血?醫生怒斥:降壓藥這樣吃,很危險! - 天天要聞

一位真實案例揭示:吃藥≠安全

在某三甲醫院神經內科,曾收治過一位50多歲的男性患者,他自述每天按時服用硝苯地平,認為「降壓這事已經穩了」。但某天凌晨起夜時突然暈倒在地,經CT檢查,確診為腦出血。

追溯原因,發現他雖然每天吃藥,但沒有監測血壓,也未調整劑量。而且他常在晚飯後吃藥,導致藥效在深夜逐漸消退,凌晨血壓反彈,從而誘發了意外。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吃藥只是控制高血壓的一部分,不能忽視監測和調整。

藥物耐受與「降壓失效」——被忽視的隱形危機

長期單一使用某種降壓藥,身體可能逐漸產生耐受性。這種「藥物鈍感」,常常被患者忽略,以為是藥效不行,其實是身體適應了。

堅持吃硝苯地平卻得了腦出血?醫生怒斥:降壓藥這樣吃,很危險! - 天天要聞

關鍵在於:藥物要「動態管理」,而不能「一成不變」。醫生會根據血壓波動、生活習慣、年齡、併發症等因素來調整治療方案,可能會聯合其他類型藥物,以達到更穩定的控制效果。

「快降壓」≠「好降壓」——警惕血壓驟降帶來的風險

有些患者急於降壓,喜歡吃速效葯,甚至一次吃兩片。殊不知,高血壓不怕高,怕變動大。血壓急降會讓腦部供血不足,反而容易誘發腦缺血、暈厥,甚至腦出血。

血管就像水管,水壓太高會爆,突然泄壓也會崩,關鍵是要「穩」!

血壓監測不是儀式,而是習慣

堅持吃硝苯地平卻得了腦出血?醫生怒斥:降壓藥這樣吃,很危險! - 天天要聞

家庭血壓監測,是高血壓管理中最容易做到、卻最容易被忽視的環節。很多人家裡有血壓計,但只有「頭暈時」才量一次,這種做法遠遠不夠。

建議每日至少早晚各測一次,記錄在冊,形成「血壓曲線圖」。這不僅有助於醫生調整用藥,也能幫助患者自己了解血壓規律。

社會支持與心理狀態——也影響血壓

研究顯示,心理壓力、孤獨感、焦慮等情緒因素同樣會影響交感神經系統,從而升高血壓。

良好的家庭關係、社會支持、心理健康,是「軟性降壓藥」。建議高血壓患者多參與社交活動、適當旅遊、培養興趣愛好,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事,其實對血壓控制非常關鍵。

堅持吃硝苯地平卻得了腦出血?醫生怒斥:降壓藥這樣吃,很危險! - 天天要聞

結語:降壓這事,不能「一葯了之」

高血壓不是一個孤立的問題,它像蜘蛛網一樣,牽動著心腦腎等多個系統。控制不好,就像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爆。而腦出血,就是最嚴重的「爆炸方式」。

吃藥不是終點,而是開端;控制血壓不是任務,而是生活方式看到這篇文章的你,不妨問問自己:我真的了解我的血壓嗎?我的用藥方式科學嗎?我有沒有忽略什麼「隱形雷」?

參考文獻:

[1]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23年修訂版)[S].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23.

[2]李寧,王建. 硝苯地平控釋片對高血壓患者24小時動態血壓的影響[J]. 中國實用內科雜誌, 2024, 44(02): 137-140.

[3]張偉,陳曉紅. 高血壓腦出血的發病機制與預防策略[J].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誌, 2023, 49(01): 45-49.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如有身體不適,請諮詢專業醫生。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識,做您的線上專屬醫師。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會議速遞|張宏耕教授:抑鬱與失眠互為因果,創新中藥治療優勢顯著 - 天天要聞

會議速遞|張宏耕教授:抑鬱與失眠互為因果,創新中藥治療優勢顯著

6月21日,慢病(絡病)防治中國行暨2025年絡病學術會議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同時在長沙、武漢、廣州舉行,會議以長沙為主會場,三市聯動,吸引了來自精神衛生領域的數百名專家學者參會,就絡病理論指導失眠、抑鬱等疾病治療取得的科研成果進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討。在長沙主會場,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張宏耕教授作題為《中西...
牽一髮而動全身!六旬老人腎功能急劇惡化,這種系統性自身免疫病不可掉以輕心! - 天天要聞

牽一髮而動全身!六旬老人腎功能急劇惡化,這種系統性自身免疫病不可掉以輕心!

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ANCA)相關血管炎(ANCA-associated vasculitis,AAV)是由ANCA介導的以小血管壁炎症和纖維素壞死為特徵的一類系統性疾病,AAV尤其是顯微鏡下多血管炎多見於中老年人,臨床表現為鏡下血尿、輕中度蛋白尿、緩慢或急速進展的腎功能損害。A
張卓莉教授:細數風濕免疫疾病進展,擘畫領域高質量發展宏偉藍圖 - 天天要聞

張卓莉教授:細數風濕免疫疾病進展,擘畫領域高質量發展宏偉藍圖

近年來,隨著對風濕免疫疾病的認識不斷深入,以及醫學科技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潛在的治療靶點被發現,新理論、新藥物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診療規範和標準也在不斷更新。自靶向藥物開始應用於風濕免疫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RA)、強直性脊柱炎(AS)等,臨床治療不斷取得重大突破並逐步邁入新階段。本文特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張...
「腎」是急迫?——帶你解密化驗單上的估算腎小球濾過率(eGFR) - 天天要聞

「腎」是急迫?——帶你解密化驗單上的估算腎小球濾過率(eGFR)

愁容滿面、焦慮萬分!劉女士,57歲,一進診室,來不及坐下,就愁容滿面地攤開化驗單(圖1),語氣中透著焦慮:大夫,您看我是不是要尿毒症了?血肌酐查的就是腎功能吧?感覺高得不是很多,為什麼最後一項卻只是正常的三分之一了呢?圖1 化驗單「估算腎小球濾過率」? 要了解這項指標,我們得從腎臟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腎...
汗出淋漓身反痛,風濕相搏是真兇 - 天天要聞

汗出淋漓身反痛,風濕相搏是真兇

《傷寒論》言:「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然臨證常見汗出如雨,身痛反劇,惡寒不去者,是何道理?此非尋常太陽中風,乃風濕之邪盤踞肌表,膠著難解之象!《金匱要略》早已明示:「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汗大出者,但
空腹吃香蕉的「隱藏規則」:吃對是寶,吃錯犯愁! - 天天要聞

空腹吃香蕉的「隱藏規則」:吃對是寶,吃錯犯愁!

香蕉憑藉軟糯香甜的口感,成為不少人喜愛的水果。但「空腹不能吃香蕉」的傳言,又讓很多人在飢腸轆轆時對著香蕉猶豫不決。究竟能不能空腹吃香蕉?答案並非簡單的「能」或「不能」,這其中大有講究,我們不妨從多個角度來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