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成都日報錦觀
重建「代謝高速公路」
讓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重拾記憶

為李奶奶實施頸深淋巴—靜脈吻合術。
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呈增多趨勢,但此病一直存在無葯可解的難題,為患者和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身心負擔和經濟壓力。近日,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開展一項頸深淋巴—靜脈吻合術(LVA)的新型手術,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治療帶來新路徑。
接受手術的患者李奶奶今年70歲,早在10年以前,家人就察覺到她的異樣。起初,她只是在客廳里漫無目的地茫然踱步,眼神中流露著空洞與迷茫,喃喃自語著旁人難以理解的話語。家人以為是退休生活的無聊而沒有在意,直到有一天,李奶奶出門散步後遲遲未歸,家人才意識到了嚴重性:「有沒有可能是老年痴呆?」李奶奶找回來後,他們急忙帶著她前往醫院就診。經過一系列專業的檢查與評估,李奶奶被確診為阿爾茨海默病。
從那以後的10年,李奶奶病情不斷加重,如今已徹底喪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她說不出自己的姓名,面對朝夕相伴的家人,眼中也只剩陌生與疏離。
為了減緩病情發展,李奶奶的家人定期帶她複查和管理病情。這一次就診,經過腦脊液生物標誌物檢測與認知量表評估,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神經內外科、影像科、麻醉科等多學科專家會診後,一致認為目前李奶奶符合頸深淋巴—靜脈吻合術手術指征。經過多次討論並與患者家屬溝通後,神經外科為患者制定了個性化的手術治療方案。
手術當天,主刀醫生通過頸部約6厘米的切口,藉助淋巴成像系統的實時導航,鎖定直徑僅0.4-0.6毫米的頸深部淋巴管。在高倍顯微鏡下,細如髮絲的顯微縫線如蛛絲般輕柔穿梭,將淋巴管與頸外靜脈精準吻合。這像是一條重建的「代謝高速公路」,將有效提升李奶奶大腦的「自我清潔」能力。
術後第三天,李奶奶在康復師的引導下開始簡單的記憶訓練。大家驚喜地發現,她偶爾能夠正確說出自己名字,能偶爾辨認出外孫照片中的校服顏色了。
市三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張孫富介紹,頸深淋巴—靜脈吻合術的作用是改善腦內代謝廢物清除效率,醫院已在多個患者中觀察到認知功能提升。該類手術術後隨訪數據顯示,患者定向力、執行力等核心指標均有顯著改善,部分病例甚至恢復了基礎社交能力。醫院通過多學科會診討論,通過「量體裁衣」的模式,讓技術不再局限於單一維度,而是滲透到疾病管理的全周期。目前,醫院已加入國內多中心數據共享研究,讓更多的患者受益。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鄧曉洪
供圖 市三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