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國家醫保局獲悉,今年1月,有專家認為某些集採藥品可能存在「血壓不降、麻藥不睡、瀉藥不瀉」質量風險,有關部門派員調研了解情況。日前,參與調研的醫保、葯監部門接受了記者採訪。
問:請介紹一下調研的有關情況,現場與專家們主要溝通了哪些信息?
答:調研人員認真聽取了有關專家,以及瑞金醫院、仁濟醫院、中山醫院等7家醫院負責人,外科、內科、麻醉科、藥劑科等科室醫護人員的意見。聽取意見的同時,還深入相關科室提取了相關數據資料。
調研人員向專家們表達了「開門辦集采、登門聽意見」,認真接受社會監督的誠意,介紹了國家藥品集中帶量採購的具體做法,介紹了強化集採藥品質量監管的有關措施以及對發現個別有質量風險中選藥品的處置情況,介紹了80多家三級醫院開展的、覆蓋超30萬患者的集采中選藥品真實世界研究情況。
調研人員向專家們重點了解了三方面信息:
一是在臨床一線使用各類集採藥品時對藥品療效和質量的感受;
二是提到的「血壓不降、麻藥不睡、瀉藥不瀉」等具體情況;
三是對完善藥品集采政策、強化藥品質量監管的意見建議。
問:對於專家接受採訪時的幾個說法,調研了解到哪些情況?
答:
關於「降壓藥血壓不降」的說法。有反映「氨氯地平」的仿製葯療效不如原研葯,起因是個人的用藥體驗。瑞金醫院提供了該院參與的苯磺酸氨氯地平集采中選仿製葯與原研葯對比的臨床真實世界研究成果,顯示「針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採用原研及仿製氨氯地賓士療均能獲得較好效果,可有效降低血壓水平,且安全性相當」。這一研究成果已經公開發表。
關於「麻醉藥不睡」的說法。接受調研的醫院麻醉科臨床醫生介紹,「醫院每個月平均2000多台手術,麻醉藥在集采前後用法用量沒有大的變化,誘導劑、鎮靜葯、肌松葯等各種類型的麻醉藥都沒有太大變化」。接受調研的一家醫院領導說:「我院不存在『麻藥不睡』的問題」。當面交流後,瑞金醫院迅速對第九批集采麻醉藥「丙泊酚乳狀注射液」的使用記錄進行回顧性比較,納入了2023年12月和2024年12月肝膽外科病區接受全身麻醉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從麻醉全過程看,原研葯與集采仿製葯平均麻醉藥用量無統計學差異。單獨看其中的麻醉誘導期(麻醉全過程的起始階段),集采仿製葯平均用量157毫克,原研葯平均用量146毫克(集採藥品和原研藥品每支含量均為200毫克)。在未發現「麻藥不睡」、人均丙泊酚總用量無差異的情況下,麻醉誘導期仿製葯人均用量略有增加,需收集更多數據分析研判。
關於「內鏡檢查腸道準備的瀉藥在臨床使用中經常有反映療效不佳」的說法。經了解,用於腸道準備的瀉藥主要是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劑,此葯是第十批集采新納入的品種,2024年12月30日剛剛公布中選結果,目前尚處於落地執行前的準備階段,也就是說相關醫院和醫護人員尚未使用「集采後的瀉藥」。瑞金醫院及其他幾家醫院均反映,未收到臨床一線關於「瀉藥不瀉」的相關反饋。接受調研的某三甲醫院結直腸外科主任表示,「多年來做腸鏡準備的2種瀉藥都是國產葯,沒有變化,沒聽說過『瀉藥不瀉』的情況」。
同時,對於臨床收集到的不良反應個例(既有原研葯,也有仿製葯),7家醫院均按規定報告了藥品不良反應,報告渠道是暢通的。其中部分醫院還進一步提供了詳細報告情況,集採的仿製葯和原研葯不良反應均未超出藥品說明書和文獻報道的範圍。
總的來看,此次關於「血壓不降、麻藥不睡、瀉藥不瀉」等說法,多來自他人轉述和主觀感受。下一步,有關部門將持續關注。接受調研的一位臨床專家也當場表示,「對製藥行業特別是對仿製藥行業不夠了解,就容易產生『價格等於質量』『降價就一定降質』的認識誤區」。
問:社會上對葯監部門針對仿製葯的一致性評價是否為「一次性評價」非常關心,能否介紹一下一致性評價的有關情況?
答:從2015年開始,我國推進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將仿製葯由原來的「仿已有國家標準的藥品」調整為「仿與原研藥品質量和療效一致的藥品」。對早期上市的仿製葯,按與原研藥品質量和療效一致的原則,分期分批進行一致性評價。
首先,嚴格遴選一致性評價參比製劑。一般選擇原研藥品作為參比製劑,也就是說一致性評價的對照藥品是唯一的,所有仿製葯都以參比製劑作為對照。有人擔心 「首仿以原研為參照、後續仿製葯再以首仿為參照導致仿製標準下降」的問題不存在。
第二,我國的一致性評價方法採用了國際公認的嚴格標準。我國的仿製葯一致性評價技術要求已與國際接軌,採納國際人用藥品註冊技術協調會(ICH)等國際通行技術標準開展仿製葯的技術審評,包括藥學、非臨床、臨床等,已經採納實施了全部ICH技術指導原則。歐美等發達國家也是採用上述技術標準開展審評。參照歐美藥品監管機構的做法,在依法保護企業商業秘密的基礎上,公開審評報告。
第三,藥品過評上市後持續受到嚴格監管。葯監部門不僅在上市審評審批時堅持嚴格標準,在藥品過評上市後仍然堅持嚴格監管,要求企業嚴格按照申請一致性評價時的工藝生產,重大變更須重新審批。上市後變更的審評標準也與國際接軌,持有人需要按照ICH Q8(R2)藥品研發、ICH Q9(R1)質量風險管理、ICH Q10藥品質量體系及ICH Q12藥品生命周期管理的技術和監管考慮等,持續改進和優化藥品質量。因此,一致性評價是一整套質量評價和監管體系,不是「一次性評價」。
問:醫院能不能使用集采非中選原研葯?原研葯是否都退出中國了?
答:有人稱原研藥品全面退出中國,事實顯然不是這樣。中國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原研葯市場之一,是全世界最開放的原研葯市場之一。在2018年以來的國家醫保目錄談判中,進口藥品有212個談判成功,占談判西藥的近50%。即使在競爭激烈的藥品集中帶量採購中,經過與仿製葯同台競爭,也有30多種原研葯中標。
藥品集采政策從誕生之初就鼓勵原研葯與仿製葯同台競爭,即使沒有中選,原研葯也不會被禁止使用。集採藥品的協議採購量為醫療機構報告需求量的60%-80%,醫院實際採購量達到相應規模即為完成採購協議,協議之外的部分,由醫療機構自主選擇品牌,可以選擇採購非中選原研葯,這項政策是明確的,也是一貫的。瑞金醫院在配備集採藥的同時也配備了相應的非中選原研葯,其提供的材料顯示,「在引入24個集采降壓藥的同時,保留有相對應的18個原研品種的降壓藥;抗細菌藥物方面,引入了48個集采品種,保留了相應的21個品種的原研藥物;麻醉和肌松藥物中,在引入6個集采品種的同時,保留了4個相應品種的原研藥品」。此外,需要說明的是,並非所有藥品的原研葯都一直在國內市場有生產銷售,有的實際上從未進入國內市場。
問:集採藥品中選價能否覆蓋成本?此前是否發現過集採藥品存在質量風險?是如何處理的?
答:中選企業反饋,集採藥品中選價格能夠覆蓋成本,主要是三方面原因:
一是中選藥品直接進醫院銷量有保證,大幅節約營銷費用;
二是「帶量」能夠形成規模效應,充分利用產能,降低邊際生產成本,同時利用規模採購提升對上游供應商的議價能力,節約原料採購成本;
三是規模化穩定生產環境下,企業進行生產線自動化改造,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並穩定質量。
因此,中選企業可以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薄利多銷。
藥品質量安全不僅是企業的生命線,也是監管部門的底線。長期以來,葯監部門對藥品質量,尤其對集采中選藥品質量嚴格監管,堅持「全覆蓋」「零容忍」。每年對國家集採藥品實行中選企業檢查和中選品種抽檢兩個「全覆蓋」,目前覆蓋了已使用的國家集采所有品種和涉及的600多家藥品生產企業。總的來看,我國藥品安全形勢總體穩定,藥品質量持續提升。
葯監部門對發現的個別有質量風險的產品,無論是原研葯還是仿製葯,都立即採取暫停生產、進口、銷售等措施,並且予以嚴肅處理、公開曝光,保障人民群眾用藥安全。醫保部門與葯監部門建立常態化處置機制,保持密切聯繫,對葯監部門發現有風險的集採藥品,醫保部門按照採購標書約定及時取消中選資格,確保群眾用藥安全。過去幾年,已經使用的前9批1600多個中選產品中,共有9個藥品因質量風險被取消中選資格,其中6個是進口葯(含3個原研葯)、3個是國產葯,相關企業均受到嚴肅處理。
問:很多真實世界研究顯示仿製葯與原研葯療效和安全性等效,但為什麼網路上和身邊部分群眾有時還有個體不同的感受呢?
答:仿製葯是醫藥供給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有關報道,仿製葯在全球大多數國家市場使用比例均比較高,其中美國仿製葯處方佔比達90%、日本約80%。網路上和身邊有的群眾和專家反映的藥品療效個體感受,需要通過科學的方法研究和闡述。舉個例子,已公開發布的鹽酸二甲雙胍片療效真實世界研究結果:糖化血紅蛋白(
對藥物療效進行科學公正準確地評價需要系統嚴謹的方法和過程,而個例感受更容易理解,聽起來也有衝擊力,簡單「鮮活」的具體個例往往比科學求證更有傳播力。仍以二甲雙胍為例,全國一年使用集采二甲雙胍100多億片,儘管糖化血紅蛋白和空腹血糖達標率都與原研一致,均為80%左右,但想要找出仿製葯療效不佳的個例並不困難,找出原研葯療效不佳的例子也不困難。
問:對於進一步保障集採藥品質量有哪些考慮?
答:2018年以來的持續實踐,既讓集采政策和集採藥品得到了臨床檢驗,也讓我國患者的主流用藥實現了從「未過評仿製葯」到「過評仿製葯」的跨越。但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期盼相比,我們的工作還有需要持續完善的地方。比如,還可以進一步督促中選葯企向社會主動公開藥品質量數據。又如,還可以進一步用更接地氣的方式回應社會普遍關切,有效解疑釋惑。藥品質量保障需要久久為功、持續用力,始終保持永遠在路上的「趕考」精神。下一步,有關部門將從以下幾方面持續發力,持續保障集採藥品的質量。
第一,持續加強對藥品質量的監督管理。質量是藥品的生命線。葯監部門將繼續對標國際技術標準,嚴格技術審評及上市後變更管理,持續依法依規公開審評報告,堅持對集采中選企業全覆蓋檢查和中選品種全覆蓋抽檢,督促企業持續合規生產,對發現問題的藥品和企業及時處置,並依法公開監管信息。同時,對集採藥品是否在日常監管中發現質量風險,及時向醫保部門通報相關信息。
第二,持續鼓勵臨床一線醫生用好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信息平台,積極反饋藥品質量風險線索。葯監、醫保等部門鼓勵醫生及時準確發現、收集藥品疑似不良反應,按相關法律法規要求上報「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系統」。葯監部門將根據有關信息組織評價、依法調查處置,也將進一步向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宣介,充分保護不良反應報告人的隱私,打消主動報告顧慮。同時,也鼓勵藥品行業有關人士和社會各界持續監督藥品質量。
第三,持續鼓勵支持臨床醫護人員和醫療機構發揮專業特長、發揚專業精神,科學規範開展臨床研究。醫保、葯監等部門支持相關醫療機構和醫護人員,特別是國家醫學中心、區域醫療中心等權威醫療機構,對原研葯、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仿製葯等探索開展真實世界研究,更大範圍考察藥品療效,提示監管重點,促進產業發展,讓高質量藥物更多惠及更廣大患者。
問:下一步如何進一步完善集采政策?
答:
第一,嚴格堅持標準。繼續堅持把參比製劑和通過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高質量仿製葯作為「門檻」。廣泛了解藥品接受日常監管情況,將存在較高質量風險的產品排除在集采之外。
第二,細化組織實施。對於預計投標企業數量超過一定規模、競爭比較激烈的品種,提前進行強競爭預警,提示企業慎重決策,科學投標,理性報價。對偏離度高的最低報價予以重點關注,並請企業及時公開回應有關關切。同時,統籌市場供應的穩定性和競爭公平性,綜合考慮多種因素,持續完善集中帶量採購政策,以工作的精細化更好保障集採藥品質量和供應。
第三,全程公開透明。集采申報期間,投標企業要簽署質量承諾書,主動公開藥品一致性評價研究報告及生物等效性試驗數據、此前接受質量監督檢查情況等信息。中標後,持續公開接受國內外葯監部門質量檢查情況,以及生產工藝、原輔料等變更及審批情況。要求中選企業公開聯繫人,方便醫藥機構、醫護人員和社會有關方面諮詢溝通,及時回應質量關切,及時整改供應問題。鼓勵企業組織開放日活動,公開邀請媒體、醫護人員和群眾代表參加,在不影響生產安全的前提下展示中選藥品生產過程,提升透明度。
第四,全鏈條可追溯。自2025年起,所有參與集採的藥品必須具備藥品追溯碼,做到「帶碼採購」。醫保定點醫療機構和定點藥店要依據定點協議,對相關藥品全流程採集上傳追溯碼,醫保部門將以追溯碼信息作為支付依據,實行「帶碼結算」。同時,醫保部門將充分發揮追溯碼的數據關聯優勢,堅決遏製藥品的迴流串換,堅決打擊欺詐騙保行為,並運用追溯信息為藥品質量監管提供支持。
央視新聞客戶端| 作者 張萍 張芸

(來源:央視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