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文章不含任何虛構情節和「藝術加工」,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
說到體檢,很多人心裡都犯怵,尤其是拿到肝功能檢查報告單時,密密麻麻的英文縮寫和數字,怎麼看都像天書。
有人拿著報告瞄兩眼,心想,反正自己不喝酒,肝臟應該挺健康,直接塞抽屜了事。但肝臟這個器官可沒那麼簡單,它最擅長的就是「悄無聲息地搞事情」。
等到你真的感覺不舒服,肝臟問題可能已經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了。所以,別小瞧那張檢查單,肝功能異常的幾個指標,可真不是隨便冒出來嚇唬人的。
肝臟是個沉默的「勞模」,它負責解毒、代謝、儲存營養、合成蛋白質,幾乎是人體里的超級工廠。
可它偏偏還不愛「告狀」,哪怕負擔再重,也能硬扛一陣子,等它實在撐不住了,才會給你來個「大爆炸」,而那時候往往已經晚了。
肝功能檢查,就是為了抓住肝臟偷偷「示警」的蛛絲馬跡,提前發現問題。
拿到檢查單時,最常見的幾個指標可能會讓人一頭霧水,比如ALT、AST、TBIL這些看似複雜的字母組合。
很多人一看數值稍微超了點,就心裡打鼓,但也有人一笑置之,覺得小毛病不算啥,殊不知這可能是肝臟在拚命喊救命。
比如,谷丙轉氨酶(ALT)這個指標,簡直就是肝臟健康的「晴雨表」。
其主要存在於肝細胞之中,正常情形下,谷丙轉氨酶(ALT)的數值應處於0 - 40 U/L這一區間。
若肝細胞遭受損害,如患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病等時,ALT便會從肝細胞逸入血液,其數值自然會急劇升高。
尤其是超過100 U/L,說明肝細胞已經受到了比較嚴重的損傷。很多人可能覺得自己不喝酒,ALT超點應該沒事,但其實,高脂飲食、熬夜、藥物濫用等也能讓ALT升高。
再來看總膽紅素(TBIL),它主要負責衡量肝臟的排毒能力。
膽紅素是紅細胞分解後的廢物,肝臟負責清理它們。如果肝臟罷工了,膽紅素就會堆積在血液里,皮膚和眼睛就會泛黃,俗稱「黃疸」。
總膽紅素正常範圍在3.4-20.5 μmol/L之間,超過這個數,尤其是40 μmol/L以上,皮膚可能已經開始發黃了。這時候,不僅僅是肝炎這麼簡單,膽道梗阻、肝硬化甚至肝癌都得考慮進去。
還有白蛋白(ALB),這個指標雖然不如前兩個那麼「耀眼」,但它的重要性可一點不差。
白蛋白是肝臟合成的一種蛋白質,負責維持血液的正常滲透壓,運輸各種營養物質。正常值在35-55 g/L之間。
如果數值掉到30 g/L以下,說明肝臟的合成功能已經開始走下坡路,可能是慢性肝病,甚至是肝硬化的表現。長期白蛋白偏低,還會導致浮腫、腹水,整個人看起來就像充了氣一樣。
當肝功能檢查出現這些異常,說明肝臟已經在向你「求救」了。
單純ALT升高,可能是急性肝損傷,比如病毒性肝炎、藥物性肝炎等。這種情況如果及時調整生活方式,大多數能恢復。
但如果ALT和TBIL同時升高,那就得小心了,說明肝臟的解毒和排泄功能都出了問題,膽道梗阻或者嚴重肝炎的可能性非常大。
而當ALT升高,白蛋白卻下降,肝臟的合成功能也受損,往往是慢性肝病,甚至是肝硬化晚期的信號。
如果三項指標同時異常,那就得考慮最壞的情況了,比如肝衰竭、肝癌等,這時候光靠吃藥可能已經解決不了問題了。
雖然肝臟被稱為「沉默的器官」,但它其實並不是一點信號都不給。
只是這些信號太隱蔽,容易被忽略。比如長期疲勞、乏力,很多人以為是工作太累,殊不知可能是肝臟在「抗議」。
食慾減退且伴有噁心嘔吐,這或許並非單純的胃病,而極有可能是肝功能下降所引發的消化不良。
皮膚瘙癢、發黃,尤其是眼白髮黃,這就是膽紅素在作怪,肝臟已經開始「怠工」。還有腹脹、右上腹隱痛,可能是肝臟腫大或肝硬化的前兆。
很多人一看到肝功能異常就開始擔心自己是不是得了肝癌。
其實,肝功能異常不等於肝癌。大多數肝功能異常只是肝臟受損的表現,比如脂肪肝、酒精性肝病、藥物性肝損傷等,經過調整生活方式和治療,完全可以恢復正常。
真正的肝癌診斷需要綜合多方面的檢查,比如甲胎蛋白(AFP)檢測、肝臟B超、CT或MRI成像,甚至肝穿刺活檢,單憑肝功能檢查是無法確診肝癌的。
不過,肝功能異常確實是肝癌的高危信號,尤其是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史的人群,或者長期酗酒的人,肝功能異常更值得警惕。
如果檢查中發現肝功能異常,一定不能掉以輕心,要及時進行進一步的檢查,找出問題的根源,早發現早治療,才能避免肝臟問題演變成無法挽回的大病。
肝功能異常的確會讓人心裡打鼓,尤其是看到檢查單上一堆紅色的箭頭和超標的數字,難免會聯想到各種嚴重的疾病,比如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整個人都開始陷入焦慮。
但其實,大多數情況下,肝功能異常並不意味著已經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肝臟是人體內少有的「耐操」器官之一,它有著極強的再生和修復能力,只要問題不是長期被忽視或者已經到了晚期,肝臟都有機會恢復健康。
關鍵在於定期體檢,別等身體出現明顯不適了才去醫院。很多肝臟疾病在早期並沒有明顯癥狀,只有通過血液檢查才能發現異常。
一旦發現問題,及時就醫,按照醫生的建議進行治療和生活方式的調整,肝臟往往會給你「台階下」。
比如減少油膩食物的攝入,戒酒,保持充足的休息,避免濫用藥物,都是幫助肝臟恢復的有效方式。
可要是長期不管不顧,等到肝臟「抗議」得厲害了,比如出現黃疸、腹水、皮膚瘙癢,那問題可能已經很嚴重了,甚至到了肝衰竭的邊緣。
那時候再想挽救,就沒那麼容易了。因此,日常生活中一定要重視肝臟健康,別等它徹底「罷工」了才追悔莫及。
把肝臟當成「兄弟」,平時多關注、多照顧,它才能一直默默無聞地為你「打工」,維持身體的正常運轉。
對此,您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
參考資料
[1]張純.肝功能檢查:了解肝臟健康的窗口[J].家庭醫藥.快樂養生,2024,(0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