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東方網】
東方網通訊員陳春基、姚君、姚源山、記者劉軼琳4月11日報道:在中國,食管癌作為高發的惡性腫瘤之一,其中的食管鱗癌佔比尤為突出,超過80%的病例屬於此類型。由於早期癥狀不明顯,多數患者在確診時已發展至局部晚期,面臨治療難度大、副作用顯著的挑戰。今天,記者從上海市胸科醫院獲悉,該院胸外科主任李志剛帶領團隊聯合國內外多家醫學中心,在食管鱗癌的術前治療及精準評估領域取得關鍵突破,為眾多患者帶來新的生機。
術前創新療法:免疫+化療,雙管齊下
傳統治療局部晚期食管鱗癌通常採用「術前放化療+手術」模式,但複發率高,尤其是遠處轉移,成為患者生存的一大威脅。李志剛團隊的研究突破在於提出了「術前化療聯合免疫治療」的新策略,這一成果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 surgery)》上發表。免疫治療如同體內的「智能衛士」,能精確識別並清除殘餘癌細胞。研究涉及全國8家大型醫療中心、1428名患者,結果顯示,新策略下患者的兩年總生存率提升至81.3%,遠高於傳統治療組的71.3%,且遠處轉移率降低近半,併發症減少,標誌著治療效果的重大飛躍。
精準評估,個體化治療,守護生命質量
手術雖是食管癌治療的關鍵,但「一刀切」往往帶來不必要的身體損傷和生活質量下降。李志剛團隊通過「三重精準檢測」——深咬活檢、超聲內鏡淋巴結穿刺及pet-ct掃描,實現了對患者病灶的精確識別,進而制定個性化手術方案。這項研究發表在《英國外科學雜誌(bjs)》上。此外,團隊還創新性地利用循環腫瘤dna(ctdna)檢測,預測患者複發風險,為治療決策提供依據。ctdna陽性者的複發風險是陰性者的5倍以上,這一發現為術後管理提供了重要參考。
分類施策,主動監測,優化治療路徑
基於紮實的臨床研究,上海市胸科醫院胸外科推出了針對局部晚期食管鱗癌患者的個體化治療「三段模式」:
對於高危患者,採用新輔助「化療+免疫」或「化療+放療」,力求最大限度消除或控制癌細胞,為手術創造條件,延長生存期。對於治療效果佳的患者,通過精準評估實施「主動監測」,避免不必要的手術,採取「保器官」策略,確保患者生活質量。對於複發風險高患者,術後利用ctdna檢測監測複發風險,動態調整治療方案,確保在最佳時機給予最適合的治療。
李志剛強調,治療應兼顧「生存時間」與「生活質量」,並呼籲公眾重視早篩早診,一旦出現吞咽不適、胸骨後疼痛等癥狀,應立即就醫。隨著醫學研究的不斷進步,食管鱗癌的治療前景正日益光明。即將到來的「2025上海國際食管疾病會議暨食管外科國際高峰論壇(ises)」,將是上海市胸科醫院分享這一「中國方案」、交流臨床經驗、推動全球食管癌治療進步的重要平台。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