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寶山區吳淞中心醫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吳淞醫院)
12月28日,「輝煌九秩 築夢新章」吳淞·濱江醫學創新與發展論壇暨上海市寶山區吳淞中心醫院慶祝建院90周年主題活動在寶山區舉行。
從1934年的吳淞區衛生事務所,到2024年的上海市寶山區吳淞中心醫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吳淞醫院),90年來,醫院雖遭損毀重建、遷址擴建、數次更名,始終不變的是一代代吳醫人長久以來守護人民健康的初心。活動現場的致敬「九十年九十人」儀式上,先後為吳淞中心醫院功勛模範人物、突出影響人物、特殊貢獻人物和勤奮耕耘人物代表頒發了鮮花和獎盃,以此致敬前輩、感恩同仁、鼓勵後生。其中不乏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先進工作者、首批上海市醫學領先專科重點特色專科負責人等傑出人物。
吳淞中心醫院自掛牌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吳淞醫院以來,中山醫院的「大國工匠」周平紅教授內鏡工作站、董健教授骨科名醫工作室,以及中山醫聯體胸部腫瘤外科聯盟、檢驗醫學聯盟等18個專科聯盟隨之落戶。多位中山醫院的專家擔任各專科要職,並相繼引入「內鏡下食管巨大腫瘤切除術」「微創腰椎間盤纖維環修補術」「3D胸腹腔鏡聯合Mckeown術」等新技術新項目百餘項,多項技術填補了區域專業領域的空白,三四級高難度手術數量顯著增加。

圖說:「中山—吳淞—社衛」緊密型醫聯體啟動儀式
隨著「中山—吳淞—社衛」緊密型醫聯體的啟動,吳淞中心醫院的發展邁上了新的台階。作為醫聯體的核心單位,吳淞中心醫院將堅持以「管理共享、技術共享、科研共享、人才共享、信息共享」為核心,全面推進醫聯體資源深度融合,加快推動管理、責任、利益、服務「四位一體」建設,積極探索構建以中山醫院為龍頭,以吳淞中心醫院為骨幹,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共同參與的緊密型醫聯體新模式。橫向以人民群眾衛生健康需求為導向,聯合政府與上級部門、三級醫院等相關方,對治理層級、功能、資源等進行有機協調與整合;縱向基於整體性治理理論從醫防融合出發,針對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勻的現象,推動形成「防治結合、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就醫格局,讓居民在家門口享受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
吳淞中心醫院是首批上海市區域性醫療中心,寶山區首家獲得認證的互聯網醫院,依託醫聯體建設成效,讓中山專家「沉下來」,讓吳淞醫生「走出去」,讓百姓看病更便捷。2021年10月,寶山區泛血管疾病診治中心、寶山區創傷醫學中心在吳淞中心醫院揭牌,三年多來,兩大中心突出各自優勢,為建設區域泛血管疾病預防和診治服務網路以及區域性創傷救治體系發揮了積極作用。寶山區泛血管疾病診治中心自成立以來,得到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教授的大力支持,每年心血管介入診療量超千餘台。寶山區創傷醫學中心以嚴重多發傷、複合傷的救治為重點,高效銜接院前急救和院中急救,爭取嚴重創傷病人在傷後1小時「黃金時間」得到有效救治,提高搶救成功率、降低致殘率。

圖說:寶山區腫瘤防治中心、寶山區微創診療中心、寶山區創面診療管理中心揭牌儀式照片
活動中,寶山區腫瘤防治中心、寶山區微創診療中心、寶山區創面診療管理中心同時揭牌。寶山區腫瘤防治中心為居民提供便捷的腫瘤篩查、早期干預和綜合診治服務,並聯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患者提供連續性的康復和隨訪服務,切實改善腫瘤患者生活質量,並定期開展健康宣教和義診活動,提升公眾腫瘤防治意識和區域腫瘤疾病的防控水平。寶山區微創診療中心重點覆蓋婦產科、普外科、胸外科、骨科、泌尿外科等微創相關學科,開展宮腔鏡、腹腔鏡、關節鏡、高清內鏡等技術,應用於子宮肌瘤、卵巢囊腫、肝膽、關節、血管造影等多種疾病,通過多學科協作(MDT),實現精準、安全的微創治療。寶山區創面診療管理中心,同時也是上海市首個區域性的慢性難癒合性創面規範修複診療中心,將為患者提供糖尿病足、壓力性損傷、腫瘤傷口等慢性創面的綜合診療服務,通過建立標準化操作規範和區域創面診療體系,提升診療效果,縮短治療周期,減輕患者負擔。同時,依託互聯網醫院,為廣大百姓提供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隨訪和康復服務。這三大中心將進一步發揮區域性醫療中心的引領輻射作用,為寶山醫療事業發展注入新的強勁動能。
吳淞中心醫院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通過強化黨建工作、精進醫療技術、優化服務流程,積極探索和實踐以公益性為導向的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路徑。「醫路伴您」黨員志願者陪診服務貼心又暖心,讓患者有了更好的就醫體驗;便捷就醫系列活動,把健康服務送往海島、社區、村居、學校和園區;對口援建醫療服務,將先進技術傳至海外和邊疆。
活動當天,由中山醫院和吳淞中心醫院組成的醫療團隊為周邊居民帶來了一場覆蓋多個專科、匯聚眾多專家的醫療諮詢服務,贏得到了現場群眾的高度讚譽和一致好評。

圖說:醫院願景發布
醫院將秉承「至精至誠、以慈濟民」的服務理念和「為健康引航、為生命護航」的宗旨,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迎接新的機遇與挑戰,致力於建設一所以腫瘤診治、心腦血管疾病診治、應急救援為特色的三級綜合性醫院,全面打造人性化、智能化、創新型的區域性醫療中心。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