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冷冬日,人們往往聚焦於保暖,卻極易忽略補水這一關鍵健康要素。事實上,冬季補水與夏季同等重要,對維持生命活動與身體健康意義非凡。
冬季氣候乾燥寒冷,空氣濕度大幅下降。此時,皮膚和呼吸成為身體水分流失的 「隱形通道」。儘管肉眼看不到明顯汗液,皮膚水分蒸發速率卻顯著加快,尤其在暖氣或空調營造的乾燥室內,水分仿若被無形之力抽離。同時新陳代謝因低溫而放緩,血液循環減速,腎臟對尿液濃縮功能增強,尿液量看似減少,實則身體對水分的需求並未降低。身體在適應環境變化時,仍需充足水分維繫正常運轉,若忽視補水,健康隱患接踵而至。
皮膚作為身體的第一道防線,缺水首當其衝受到影響。乾燥粗糙、彈性缺失、脫皮瘙癢等問題紛至沓來,皆因皮膚屏障功能受損,難以鎖住水分抵禦外界侵襲。血液黏稠度也會因缺水而攀升,流動減緩,血栓形成風險大增,為心血管疾病埋下伏筆,高血壓、冠心病等可能悄然降臨。泌尿系統亦難倖免,缺水致使尿液中礦物質析出結晶,於腎臟、輸尿管等部位沉積形成結石,引發疼痛不適,嚴重時需手術干預。此外,身體免疫力在缺水狀態下大打折扣,更易遭受病毒細菌侵襲,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乘虛而入。
那麼,冬季究竟該如何科學補水呢?定時飲水堪稱關鍵。切不可待口渴才補水,因口渴已是身體發出的缺水警示。每日宜攝入 1500 - 2000 毫升水,分多次飲用,每次 200 - 300 毫升。清晨起床後空腹一杯溫水,可清潔腸道、激活代謝;上午與下午每隔 1 - 2 小時適量飲水;睡前 1 - 2 小時亦需少量補水,避免夜間尿頻影響睡眠。
水溫選擇亦有講究,30 - 40℃的溫水為佳。相較冷水,溫水對胃腸道刺激微弱,更易被吸收,能促進血液循環,溫暖身體的同時舒緩呼吸道。需注意避免飲用過熱之水,以防損傷口腔與食道黏膜,增加食道癌風險。
飲品選擇可多樣化。淡茶水是優質選項,茶葉中的茶多酚、咖啡因等成分具抗氧化、提神醒腦之效,但濃茶易致神經系統過度興奮影響睡眠,應適度飲用。熱湯如雞湯、魚湯、蔬菜湯等亦是補水良方,富含水分與營養物質,如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既能補水又能增強抵抗力,製作時宜清淡少鹽少油。
飲食中的水分攝入亦不可小覷。多食用富含水分的蔬果,如梨、蘋果、橙子、黃瓜、西紅柿、蘿蔔等,它們還富含維生素與礦物質等營養成分。富含膠原蛋白的食物如豬蹄、魚皮等,雖水分含量不高,但有助於維持皮膚水分與彈性,間接助力補水。
冬季補水,是守護健康的隱秘防線。唯有洞悉冬季身體水分流失特性、明晰缺水危害,並踐行科學補水之法,方能讓身體在寒冬亦能水潤滿溢,維持良好生理機能,遠離缺水引發的健康困擾,安然度過冬日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