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家中小聚、外出應酬或是逢年過節,都有喝酒的習慣。但是,有的人喝著喝著就斷片了,一覺醒來,甚至連喝前的事情都不記得了。這是怎麼回事?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在解釋酒精為什麼會讓人「斷片兒」、失憶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下,酒精進入人體之後,到底會發生些什麼?
01
酒進入人體,會發生什麼?
酒進入人體後的路線,可總結為:食道-胃部-小腸-血液,最後代謝排出。
剛開始,一口冰啤喝下肚,一小部分酒精會殘留在口腔中,而大部分則會隨著食道進入胃裡。
接著,來到胃裡的酒精,會刺激胃部的內層黏膜,促使其分泌消化液,大量的消化液從食道上涌,引起胃部灼熱。
之後,胃裡的酒精有少量會借著其自身具有的脂溶性特點,被胃黏膜吸收進入血液,通過血液循環系統直達大腦,引起腦部血管擴張,產生神經興奮,此時,大腦的抑制功能被關閉,人的自控能力有所下降。而剩下的大部分酒精則會被胃液稀釋,隨後進入到小腸中。
來到小腸的酒精,繼續穿過小腸壁進入到血液中,在血液循環的過程中被送達身體各部分的器官和組織上,人體血液內的酒精濃度到達了高峰。
這個時候,身體在酒精的作用下,會出現發熱、發汗的癥狀,人體的心率會逐漸上升,大腦在酒精刺激下會釋放出更多的腎上腺素、皮質醇和去甲腎上腺素等物質,使飲酒者變得十分亢奮。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進入血液的酒精,大約有10%會通過人體的呼吸和流汗排出體外,而剩下約90%的酒精,只能進入肝臟中,等待進一步被分解的命運。
人體的肝臟是如何分解酒精的呢?主要是通過肝臟內酶的反應來進行,總共包括三個步驟:
第一步,肝臟中的乙醇脫氧酶,會將酒精分解為乙醛;
第二步,肝臟中的乙醛脫氧酶將乙醛分解成乙酸;
第三步,脫氧酶將乙酸進一步轉化為水和二氧化碳,之後被人體排出。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順利完成「酒精分解三部曲」,有些人體內的乙醛脫氧酶含量較少,所以在第一步酒精分解成乙醛之後,無法進一步將乙醛分解,這樣導致的後果就是大量的乙醛會滯留體內,引起臉部泛紅、噁心頭暈的癥狀,乙醛還會穿過各種器官、組織細胞的細胞膜,進入到細胞的內部,從中破壞掉細胞核內的基因,留下「癌變」的隱患。
沒想到,喝一次酒在人體內竟然會產生這麼多的變化,那它又是如何讓我們「斷片兒」的呢?
02
酒精是怎麼讓人斷片兒的?
要知道,在人的大腦中,負責掌控記憶的部分叫作「腦顳葉」,在腦顳葉中有一個重要部分叫做「海馬回」,一般情況下,海馬回會和其他的神經細胞一起負責人腦記憶的工作,對一天的所見、所聽、所聞進行細緻的記錄。
但是,如果我們大量飲酒,酒精就會將顳葉麻痹,海馬回「居住」的環境受到影響,就無法繼續和其他腦細胞正常執行記憶功能,由此導致大腦的記憶能力下降,就無法正常進行記錄,因此就出現了酒後「斷片兒」的現象。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要注意的是,酒後「斷片兒」看似只導致記憶缺失,但如果長期「斷片兒」,危害可就很大了。
酒精屬於一種脂溶性物質,可自由地穿透血液與大腦;酒精經由血液循環進入大腦,會刺激損傷中樞神經系統,長期過量喝酒,酒精對腦部造成的損傷是不可逆的,飲酒者的記憶力也會越來越差。
飲酒過量,有百害而無一利,尤其是對於一些有基礎病的人群,不僅可能出現酒精中毒、誘發各種基礎疾病,嚴重的還會致死。
而對於孕婦群體,酒精甚至可以直接穿過胎盤作用於胎兒,導致胎兒發育過程中產生生長缺陷和智力損傷;對於兒童和青少年群體,他們還處於生長發育階段,酒精會損傷其神經系統,影響到大腦的正常成長發育。
事實上,想要避免「斷片兒」,唯一的方法就是少喝酒,甚至不喝酒。
如果無法做到,那至少要做到:
飲酒時,不要同時喝可樂、雪碧等碳酸飲料,因為碳酸飲料里的成分會加快人體對酒精吸收,很容易引起醉酒;還有飲酒前建議吃點食物墊墊肚子,因為空腹飲酒時,人體血液吸收酒精更快,也容易喝醉。
當然,從健康角度考慮,能夠不攝入酒精是最好的!
審核:尹鐵倫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機場院區神經內科 副主任醫師
來源:數字北京科學中心
科普中國
元宵猜燈謎贏紅包活動
正在進行中
具體參與方式
↓↓↓
1.點擊「關注公眾號」
2.對話框輸入「元宵猜燈謎」
3.點擊鏈接,參與活動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圖片內容不授權轉載
原創圖文轉載請後台回復「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