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科醫生薄世寧,見證過無數次死亡,發現醫學常識的缺乏很可怕

2022年10月18日15:50:53 健康 1599

薄世寧是1990年代的醫學博士,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重症科工作了20年,現在擔任重症科副主任。重症科一個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維持生命,給病人的治療爭取時間和機會,這是一個跟死亡賽跑的職業。

在重症科工作20年,見得最多的就是死亡。薄世寧不記得自己從業這麼多年以來,見證了多少生離死別。在一次次見證死亡的過程中,薄世寧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病人和家屬非常缺乏醫學常識,在面對疾病的時候茫然不知所措,平時不知道怎麼養生,生病了不知道怎麼面對,還有很多人知道一些醫學常識,但都沒有掌握關鍵,甚至很多是錯誤的。

重症科醫生薄世寧,見證過無數次死亡,發現醫學常識的缺乏很可怕 - 天天要聞

他發現,如果早一點知道一些醫學常識,很多疾病可以避免,生病了可以更好地康復,甚至在關鍵的時刻可以挽救生命。

於是,他決定給病人們科普一些醫學常識,這樣可以讓病人和家屬可以配合治療,做出更理性、更科學的判斷。沒想到的是,這樣的科普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有一位80多年的阿姨,癌症晚期,各器官衰竭,手段用盡,已無力回天,老太太要求回家。但是,病人家屬卻不願意放棄。其實,這種努力是沒有意義的,只會增加病人的痛苦。於是,薄世寧通過給家屬科普,讓家屬最終同意帶老太太回家。後來,老太太有尊嚴、無痛苦地度過了人生中最後的一段時光,也可以叫善終吧。

重症科醫生薄世寧,見證過無數次死亡,發現醫學常識的缺乏很可怕 - 天天要聞

後來,薄世寧發現到了重症科再科普,意義有限,能夠幫助的人也不多。於是,他決定到網上做醫學常識的科普。範圍擴大到了所有人群,而且將科普醫學方面進行了擴充,包括生活中的一些醫學知識和養生方法,還包括疾病的預防等等,總之,什麼對健康有利就科普什麼。

比如,都知道抽煙不利於健康。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危害在哪些方面。於是,他做了一張動圖,一些圓滾滾的白細胞在追著一團東西「咬」,模擬白細胞在吞噬病菌。而在抽煙的情況下,這些免疫細胞白細胞的戰鬥力明顯下降。通過這種直觀生動的方式,讓人一目了然抽煙的危害。

重症科醫生薄世寧,見證過無數次死亡,發現醫學常識的缺乏很可怕 - 天天要聞

還有,他根據臨床中發現的癌症進行科普。一個病人得了腸癌,家屬非常不解,平時身體挺好的,怎麼「突然」就得了癌症呢?其實,腸癌的產生長達10多年,甚至20年以上,並不是突然得的。而在這個過程中,只要干預及時,完全可以預防,甚至可以避免。於是,他在科普中建議40歲以後,定期要做腸鏡,發現息肉就切除,這可以避免90%的腸癌發生。

對於最新的研究成果,他也及時分享給大家。比如,《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吃辣椒可以有效保護人體的心腦血管,那些經常吃辣椒的人,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相對較低。於是,他立馬拍了一條科普抖音,糾正了吃辣傷身的說法,同時還不忘提示大家也不能因此而吃太多的辣椒。等等。

重症科醫生薄世寧,見證過無數次死亡,發現醫學常識的缺乏很可怕 - 天天要聞

這些醫學科普內容非常豐富,涉及面非常廣,糾正了很多人自以為是的醫學常識。不久,就受到了網民的熱烈追捧。比如關於癌症晚期怎麼選擇的問題瀏覽量達到5000多萬,點贊量達到了100萬以上。

除了網上科普,他還開通了線上授課,開通了《醫學常識50講》,付費聽課人數達到13萬多人。同時,還在北京大學開設了醫學常識課,受到學生們的廣泛好評。

重症科醫生薄世寧,見證過無數次死亡,發現醫學常識的缺乏很可怕 - 天天要聞

後來,他將這些年的醫學常識科普經過精心選擇,編輯整理成《薄世寧醫學通識講義》一書。當年憑藉30萬冊的銷量獲得了「中國好書獎」 「科技部優秀科普作品獎」等大獎。

如今,薄世寧一直堅守在重症科,盡最大的努力救治每一個病人,幫病人爭取最後的希望。同時,一直堅持做醫學科普,希望能夠幫助更多的人。

註:圖片來自網路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近10年最短三伏天來了!「8做8不做」請收好 - 天天要聞

近10年最短三伏天來了!「8做8不做」請收好

夏至已過,隨著暑氣漸長,三伏天時間表也新鮮出爐。三伏天,是一年中陽氣最旺、濕氣最重的時節,也是調理體質的黃金窗口。今年三伏天7月20日入伏,8月18日出伏,共計30天。將打破近十年「40天長三伏」的慣例,成為近年來「最短」的三伏天。今年三伏為何是30天?2025 年三伏天具體時間初伏:2025年7月20日~7月29日(10天);中...
「史上最嚴」衛生巾新國標落地,品牌紛紛響應升級 - 天天要聞

「史上最嚴」衛生巾新國標落地,品牌紛紛響應升級

被稱為「史上最嚴標準」的衛生巾行業新國標正式落地了。7月1日起,國家疾控局組織修訂的強制性國家標準《一次性使用衛生用品衛生要求》(GB 15979—2024)實施。該標準於2024年6月發布,是在2002年發布舊國標後,時隔22年的首次更新
術後傷口沒問題,就算康復了?你忘了體內戰場! - 天天要聞

術後傷口沒問題,就算康復了?你忘了體內戰場!

‍⚕️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胃腸外科胡醫生。「胡醫生,我切口都癒合了,應該就好了吧?」「這幾天精神也不錯,能吃能睡,是不是不用再管了?」在門診,我常常聽到這樣的「喜訊」,但有時不得不打斷病人一句:「你的切口癒合是好事,但別忘了——體
頭暈乏力……當心「熱中風」來襲! - 天天要聞

頭暈乏力……當心「熱中風」來襲!

大太陽底下,突然感到頭暈乏力、精神不振……小心!這可能不是普通中暑,而可能是「熱中風」的警報。什麼是「熱中風」?它有什麼癥狀?它和普通中暑有什麼區別?「熱中風」究竟是怎麼回事「中風」是卒中的俗稱,「熱中風」是指在高溫天氣(氣溫超過32攝氏度)下出現的卒中事件。研究表明,極端高溫天氣和極寒天氣都會增加腦...
化療時吃冰淇淋,竟有意想不到的好處! - 天天要聞

化療時吃冰淇淋,竟有意想不到的好處!

文 | 孫凌霞 美國註冊營養師冰淇淋是人們在夏季的最愛,可這個解暑神器,也出現在了醫生開給化療患者的處方里?!研究這個話題的醫生還因此獲了個大獎?是的,你沒看錯,化療患者可能需要遵醫囑吃點冰淇淋。2022年的「搞笑諾貝爾獎」的醫學獎,頒發給了波蘭的科學家,正是表彰他們的研究揭示了患者在接受化療藥物時,通過吃...
甲狀腺容易長結節的人,大多有這個特點 - 天天要聞

甲狀腺容易長結節的人,大多有這個特點

多數甲狀腺結節患者沒有明顯癥狀,大部分結節是醫生在臨床觸診或超聲檢查發現的,到底什麼樣的體質易長甲狀腺結節呢?我國《中華健康管理學雜誌》上發表一項研究發現,代謝差的人群甲狀腺更容易長結節。《生命時報》結合研究,綜合多位專家觀點,分析代謝差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