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脂肪肝,注意這些飲食細節

2022年09月14日00:08:14 健康 1716

現代社會,由於人們不恰當的生活方式以及缺乏運動,脂肪肝的發病率正在快速增長,成為新的潛在健康威脅。雖然管理飲食和堅持運動是控制脂肪肝的不二法門,但知易行難,許多人都覺得難以長期堅持。其實,日常生活中還有一些不太引人注目的小問題,也對脂肪肝的發生和控制有重要作用。

大碗吃飯

國外有一個著名的「冰淇淋錯覺試驗」,就是將吃自助冰淇淋的人隨機分成兩組,結果發現分到大杯和大勺的人要比分到小號餐具的人多取了57%的冰淇淋。同理,用大碗吃飯者,總會不由自主地多盛飯。其實,人們每餐吃多少東西,除主要由大腦的攝食中樞和胃的容量感受來決定外,與餐具的大小也有關聯,即使用小號餐具就餐,如小飯勺、小湯匙,有利於減肥和控制脂肪肝。許多人盛飯時不知道自己能吃多少,或者需要吃多少,僅憑感覺或習慣,而吃飯時又需要把無意間盛滿的飯食全部吃完,尤其是提倡「光碟行動」之際。另外,如今的食品包裝也越來越大,買得越多價越廉。國外有實驗表明,每次從大包裝里倒麥片到杯子里,都要比正常規格包裝者多出20%,因此「控脂」人群還須選擇包裝規格正常的食品。

飯後喝湯

告別脂肪肝,注意這些飲食細節 - 天天要聞

我國不少地區素有飯後喝湯的習慣,也有人習慣邊吃飯邊喝湯。這樣的做法均會沖淡胃酸濃度,降低消化功能,使得未消化的食物在體內蓄積過久,引起腹脹、腸鳴等不適。而南方地區的人們則習慣於在餐前先上一小碗湯,起到暖胃的作用,同時降低一定的胃容量,易於達到飽腹感的效果。比較而言,後者更符合養生原則,能夠避免吃得太多、太急,想要控制脂肪肝的朋友可以借鑒。

葷腥過多

告別脂肪肝,注意這些飲食細節 - 天天要聞

臨床研究證實,改變食物的色、香、味、形,可以不斷刺激、興奮味蕾,給人帶來更多的欣快感及進食需求,導致飲食過多,能量蓄積變成脂肪儲存在體內。因此,建議大家在做午餐、晚餐時少做幾個菜,尤其是富含脂肪的「硬菜」——肉類及其製品;在外就餐少選限價不限量的自助餐,避免過度貪吃及種類搭配混亂。另外,做菜少放油,不然即便是清炒素菜也容易引起脂肪蓄積,如茄子、蘑菇、青菜等,都很容易吸收大量油脂,而人在進食時不易察覺。建議大家做菜時,青菜可以在水煮後放少量植物油及調味品佐餐;主菜也要盡量少放肉,多選擇瘦肉。

喜吃零食

零食多含有較多的糖或油脂,屬於高熱量食物,肥胖或者脂肪肝人群,盡量不要在家裡儲存零食,購買其他食品時宜盡量選擇原汁原味的食材。研究發現,進食高脂、高糖的零食組合,如甜甜圈、黃油、曲奇、奶油蛋糕等,對大腦攝食中樞獎賞迴路的刺激,比吃單一品種食物要強很多,尤其不利於脂肪肝的控制。如果養成長期吃零食的習慣,還可能破壞正常的腸道細菌生態,使大腦反應遲鈍。自控力不佳者,建議把所有零食放進廚房的冰箱里,這樣使得拿取零食時,需要先走到廚房,再打開冰箱,花點時間才能如你所願,與隨意放在手邊、信手拈來的零食相比,有一個心理感受、猶豫、思考提醒的過程,能夠幫助培養良好的減肥信念。

忽略食品添加劑

快餐往往含有高濃度的油脂、果葡糖漿、味精、氫化油、精製鹽及各種添加劑,長期過量食用會導致大腦主管情緒和獎勵的中樞區域——紋狀體的活動度降低。肉鬆、鹹菜、鹹魚、臘肉等腌制食物因含過多的鹽,能誘導多巴胺的釋放,令人感到快樂,往往一吃就欲罷不能。白麵包、饅頭等看上去很「素」的食物,也不一定就好,因為它們不耐飢且味道寡淡,很多人在進食時喜歡加餡料或調味品。另外,農村素有腌制鹹魚、咸蘿蔔、臘肉、咸豆角的習慣,此類食物往往含有過多的亞硝酸鹽和很多鹽分。值得注意的是,如雞蛋灌餅手抓餅等早餐,會在餅皮中夾入火腿、雞柳、醬料等捲起來,口味雖好卻富含油脂。漢堡裡面包裹著油炸過的肉,配料是沙拉醬、番茄醬等高熱量添加劑,還是少吃為佳。

不注意進食水果的時間

人們吃水果的傳統做法是餐後為了利口而進食,其實這樣做不利於控制脂肪肝。首先,水果中的許多養分均為水溶性的,如維生素C及能夠降低膽固醇的植物性纖維——果膠,可被直接吸收。其次,人在餐後已處於飽腹狀態,再額外攝入水果,即使是低糖、低熱量的水果,也不容易把握總的攝入量,容易造成能量過剩。再次,餐前吃水果,水果在胃裡的停留時間較短,可降低其氧化程度,營養素被破壞得更少。而且,餐前或餐後2小時吃水果,更利於減少主食的攝入量。因此,不要在餐後立即食用水果,否則攝入熱量過多,容易引起超重肥胖,對已經存在脂肪肝的人更為不利。

這些生活細節對脂肪肝的控制作用是潛移默化的,大家不需要花費過多的精力與金錢,只要能夠及時認知並稍加註意,就能對健康產生良性的正面影響。假以時日,勢必能夠以「小」博「大」,為早日告別脂肪肝提供更多有益的籌碼。

轉自:大眾健康雜誌

文:廣西桂林市第三人民醫院肝病科主任醫師 程書權

來源:健康報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大一女生頭孢過敏,拔針自救仍不幸身亡,多方回應 - 天天要聞

大一女生頭孢過敏,拔針自救仍不幸身亡,多方回應

4月15日深夜,在湖北省宜昌某高校就讀的陶蘭,因腹痛前往宜昌市中心人民醫院西陵院區就診,被診斷為腸胃炎。輸液室走廊上,陶蘭靜靜坐在長椅上,盯著吊瓶里的頭孢曲松鈉緩緩滴落,突然,一陣強烈的不適感襲來,陶蘭呼吸急促。4分鐘前,護士為其換上這袋葯後匆匆離開,陶蘭起身呼救,卻發現身邊沒有醫護人員,儘管她立即自行...
維生素C是西梅的16倍,還高鈣高蛋白質!這種菜現在吃正好 - 天天要聞

維生素C是西梅的16倍,還高鈣高蛋白質!這種菜現在吃正好

有一種野菜,經常在鄉間田野、路旁溝邊出現,以前人們會拿它喂家畜;然而又因為其有著極高的營養價值,被人稱為「長壽菜」。它就是生命力旺盛的野菜——馬齒莧。馬齒莧又叫螞蚱菜、長命菜、五行草、馬莧、五方草等,在我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
協和VS浙大4+4模式:浙江695分學霸班,無後門內幕曝光! - 天天要聞

協和VS浙大4+4模式:浙江695分學霸班,無後門內幕曝光!

近日,董小姐憑一己之力,將協和4+4培養模式,推入「錄取公平性」爭議漩渦,人們這才發現,上交大才是國內4+4模式最早的實踐者,3年後浙大也採用4+4模式培養醫學博士。不過,浙大的巴德年醫學班,以695分的變態高考門檻、20%以上的殘酷淘汰率,以及「純分數說話」的招生規則,硬生生撕開了醫學教育爭議的另一個切口——在公...
協和躺槍背後:浙大4+4醫學班695分起底,無後門規則引熱議 - 天天要聞

協和躺槍背後:浙大4+4醫學班695分起底,無後門規則引熱議

近日,董小姐憑一己之力,將協和4+4培養模式,推入「錄取公平性」爭議漩渦,人們這才發現,上交大才是國內4+4模式最早的實踐者,3年後浙大也採用4+4模式培養醫學博士。不過,浙大的巴德年醫學班,以695分的變態高考門檻、20%以上的殘酷淘汰率,以及「純分數說話」的招生規則,硬生生撕開了醫學教育爭議的另一個切口——在公...
張國棟棟樑大健康:運動後滋補,快速恢復身體活力 - 天天要聞

張國棟棟樑大健康:運動後滋補,快速恢復身體活力

運動能強身健體,但運動後身體會消耗大量能量,流失水分和電解質,及時合理的滋補有助於快速恢復身體活力,減少疲勞感。運動後首先要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可飲用淡鹽水或運動飲料,及時補充因出汗流失的鈉、鉀等元素。
瞳孔中央全白了!武漢25歲男子一夜之間眼睛看不清,醫生緊急提醒 - 天天要聞

瞳孔中央全白了!武漢25歲男子一夜之間眼睛看不清,醫生緊急提醒

在大眾的普遍認知里白內障往往是 50 歲以上人群的 「專利」然而武漢 25 歲的市民小吳卻在一夜之間患上了白內障經醫院檢查醫生判斷這一罕見病症與他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回想起自己患上白內障的經歷,25 歲的武漢市民小吳至今仍感到難以置信:「就一夜之間,睡一覺起來開始,左眼看不清了。然後慢慢沒過兩天,右眼也看不清了。...
應急科普丨假期返程 安全須知 - 天天要聞

應急科普丨假期返程 安全須知

" 五一 "假期餘額告急!返程高峰要來了!你是否已經踏上了返程之路?假期返程,安全第一!這份假期返程安全攻略一定要了解!來源:中國應急管理報社融媒體工作部...
明日立夏,切記:1不坐,2不去,3要吃,遵循老傳統 - 天天要聞

明日立夏,切記:1不坐,2不去,3要吃,遵循老傳統

明日立夏,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七個節氣,標誌著夏季的正式開始。立夏不僅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更承載著豐富的民俗文化和養生智慧。古人通過長期觀察自然規律,總結出一系列立夏時節的禁忌與習俗,以順應天時、調養身心。這些老傳統看似簡單,實則蘊含著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