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位抑鬱症學員很有趣,他跟我說:「老師,你說的接納、保持平等心。還有你讓我看李宏夫老師的《戰勝抑鬱》書,我都看了。
可以說,你要我了解的那些我都知道了,讓我理解的那些道理,我也都明白了。可是有一個問題啊,那就是我還是做不到啊?」
我當時就比較好奇,問他:「你說的做不到是做不到什麼?是指做到沒有抑鬱情緒嗎?」
他說:「不是啊。就是說我還是無法接受抑鬱情緒的存在,還是不能心甘情願做到保持平等心。」
我說:「你可能對保持平等心還是存在一些誤解。我問你,觀息法要求我們保持覺知,你是不是能一直保持住覺知,不走神呢?」
「不能啊!」他回答。
我說:「那你為什麼不覺得這是一個問題呢?因為你也做不到一直保持覺知啊?」
他說:「那沒辦法的。我相信沒有人可以一直保持覺知不走神的。」
「那你覺知不可能一直保持,你怎麼就自信可以一直保持平等心呢?」我問。
「哦,也是。」他回答:「我倒是沒有想過。好像的確是這樣的。」
「所以,還是好好練習就好。接受自己不能保持平等心,這本身就是一種平等心的表現。」我說。
其實,我們在練習過程中做不到老師所要求的,實在是太正常了。要知道,老師只是說了一個目標,是一個我們可以通過不斷努力去達成的一個目的地。但並不是說,我們知道了目的地就可以立馬到達的。
就像我們如果從南京到北京。我們知道了目的地在北京,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到北京了。即便是你坐飛機,來回機場時間不算,在飛機上還要飛一個半到兩個小時,更不用說坐火車或汽車了,那需要的時間更久。
就短短兩個地方的距離都要花這麼長時間。更不要說改變我們的行為習慣了。我們的行為習慣改變就像是NBA的籃球運動員想要3分投籃十投十中一樣。十投十中,這是我們的一個理想狀態,或者說是一個想像狀態。因為在實際比賽中,從來沒有人可以做到十投十中的。
那既然做不到,是不是就意味著我們的練習是無效的、是沒有用的呢?怎麼可能!如果是無效的,那那些籃球運動員天天起早貪黑練籃球是為了什麼呢?不就是為了在比賽的時候可以發揮更好嗎?也就是說,籃球運動員並不期待能夠十發十中,但是是期望能夠不斷接近,準確率越高,贏得比賽的機會就越大。
(推薦抑鬱的朋友去看看《戰勝抑鬱》和《情緒自救》兩本書)
同理,我們的練習並不是為了讓我們可以一勞永逸,永遠保持住平等心,或者永遠可以保持覺知,不是的。持久保持平等心和覺知是我們的一個目標。但並不代表我們就可以做得到。我們可以無限接近它。
越能夠接近那個目標,我們的內在就越自由,就越不會被癥狀束縛。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學員已經走出抑鬱症了,但是還要繼續練習觀息法的原因。因為這個目標只能被無限接近,而很難被完全達到。
所以,放下不合理的期待,只是去做就好了。做不到也沒關係。正是因為我們做不到,所以才要多練習。這本身並不矛盾。你只需要少想多做,不被頭腦欺騙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