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經濟社會快速轉型的背景下,工作節奏明顯加快,競爭壓力不斷加劇,職場人群成為心理問題的高發群體,職場抑鬱症患病率也不斷升高。
今天是「五一國際勞動節」,潮新聞記者專訪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精神衛生中心副主任黃滿麗教授,聚焦職場抑鬱症患者,呼籲社會高度重視心理健康,並倡導科學的治療理念和手段。

來源:視覺中國
難以啟齒的副作用迫使他停葯
黃滿麗介紹,職場抑鬱症患者,往往背負家庭的責任以及社會的壓力,對社會功能的恢復、以及藥物治療的安全性等都有著較高需求。
然而,當前抑鬱症的治癒率整體尚不理想,大量患者仍長期存在殘留癥狀,導致社會功能受損,複發風險陡增;而藥物不良反應也影響患者的用藥依從性,成為影響治療效果的又一重要原因。
45歲的陳建(化名)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光鮮的背後卻有不為人道的心酸。
四年前,因兒子叛逆以及與妻子教育理念衝突,他出現心煩、焦慮、失眠等癥狀,當時沒重視,半年後,逐漸轉變為情緒低落,興趣動力不足,還伴有頭痛,疲乏等軀體癥狀,這才就醫並被診斷為抑鬱症。
服用傳統抗抑鬱藥物後,陳建的焦慮抑鬱情緒得到了改善,但是,隨之而來的副作用又把他推入另一個深淵——性功能障礙。因不堪忍受副作用,服藥半年陳建便自行停葯了。
但就在半年前,陳建的抑鬱症再度複發,這一次癥狀更重,徹夜失眠伴隨頭痛,工作決策時猶豫不決,認知功能嚴重下降,受困於種種癥狀,陳建對於公司事務幾乎撒手不管了,與妻子和兒子的關係也日益緊張。

黃滿麗教授在看診
抑鬱症創新葯為他帶來了新希望
在家人的陪伴下,陳建來到浙大一院精神衛生中心,並找到黃滿麗教授看診。
陳建向黃滿麗坦言自己的顧慮:「因為之前藥物的副作用,夫妻生活受到很大影響,感覺自己失去了做男人的尊嚴,與其這樣,還不如不治了。」他希望在不影響性功能的前提下,既能緩解情緒癥狀,又能緩解頭痛等軀體癥狀,儘早回歸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黃滿麗指出:「性功能障礙是抗抑鬱藥物治療中的常見不良反應之一。這些藥物的不良反應往往成為治療的『絆腳石』,易引發治療中斷,加劇複發風險。」結合患者的主訴和癥狀表現,黃滿麗建議其服用新上市不久的抗抑鬱創新葯若欣林(鹽酸托魯地文拉法辛緩釋片)。「抑鬱症有著複雜且多元的癥狀表現,其多維癥狀受到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三種神經遞質的共同影響。若欣林對於這三種神經遞質均有再攝取作用,從而能夠更全面地緩解癥狀。此外,若欣林的安全性較好,對於血壓、性功能障礙、體重、睡眠的影響較小。」
在醫生和家人的共同幫助下,陳建再次開始積極地接受治療。據介紹,其在接受若欣林治療2周後,焦慮和失眠的情況得到改善;4周後頭痛緩解了;兩個月後,認知功能恢復到病前的水平;這一次他沒有遭遇難以啟齒的副作用,也在家人的支持下不斷提醒自己調整心態,開始著手解決公司經營面臨的困難。
「以前整個人是很壓抑低落的,現在的感覺是整個人輕鬆不少,對快樂的感知又回來了。在我這個年紀,面臨著來自家庭和事業的雙重壓力,抑鬱發作時,我覺得這些壓力把我徹底擊垮了,但現在,我相信自己能夠逐步處理好。」
針對陳建的自述,黃滿麗進一步解釋道:「傳統抗抑鬱葯的作用靶點,多集中在調控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兩大神經遞質,但卻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多巴胺能,而抑鬱症患者的核心癥狀之一是快感缺失,背後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對神經遞質多巴胺的調控。若欣林很好地彌補了這一不足,且對於認知能力、疲勞、焦慮等其他維度的癥狀也有改善作用,有望滿足職場患者更高的治療需求,助力其回歸社會。」
專家:全程規範治療要高度重視
陳建的坎坷治療經歷是眾多職場抑鬱症患者的縮影。
黃滿麗告訴記者,儘管通過規範化治療,許多抑鬱症患者可以恢復正常生活,但因為病恥感、認知、藥物副作用等因素,治療過程中早期停葯的現象依然普遍存在,這也導致很多抑鬱症患者沒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治療,複發率很高。
她強調,抑鬱症患者要重視全程系統規範治療,包括急性期、鞏固期和維持期。在急性期用藥快速改善癥狀並盡量恢復功能水平後,還要繼續用藥鞏固和維持一段時間,讓身體和心理有一個康復的過程;鞏固期治療則要密切警惕復燃風險,不要輕易減葯停葯;完成了鞏固治療,就能進入維持治療。維持期的長短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積極和專業醫生探討決定。
黃滿麗想通過潮新聞客戶端,呼籲正在遭受抑鬱症折磨的職場人群及全社會,正確看待這一疾病:
1.抑鬱症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情感障礙,與高血壓、糖尿病一樣,是生物心理社會綜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疾病,患病不是你的錯。抑鬱症可以讓你感到絕望,但這種絕望只是癥狀一部分,而不是最終的結果,抑鬱症是可以治療的,康復的希望很大,要及時就醫。
2.抑鬱症有很多有效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心理治療和物理治療,有時多種治療聯合使用。通過全程規範治療,大部分患者可以達到臨床治痊癒,但是治療過程中必須遵醫囑,切記不能自行中止治療。總體來說,抑鬱症的預後是很好的,一旦接受治療,當癥狀小時候,我們鼓勵你恢復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3.不論是患者個人,還是其家庭或全社會,都要正確科學認識抑鬱症,關愛抑鬱症患者,助力這一疾病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轉載請註明出處」
(來源: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