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九三學社衢州市委員會副主委、浙江省衢州市中醫醫院副院長陳瑋
近年來,青少年因心理問題導致的失控越軌行為時有發生,離家出走、暴力傷害、自殘自殺等現象令人扼腕。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1-2022)》顯示,青少年群體中14.8%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鬱風險,高於成年群體。本著「治未病」的中醫理念,改善國民心理健康要從根源推進,未病先防,讓孩子們從小就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生命觀,為心理健康打下基礎。
全生命教育從幼兒園抓起。全生命教育包括生命教育、性教育、死亡教育,這是一個完整的過程,目標是讓人們認識生命、敬畏生命、珍愛生命,體會生命的意義,最終實現生命的價值。中國有句古話「三歲看老」,我們的全生命教育要與國際接軌,將其納入必修課程,從幼兒園階段就開始,貫穿青少年成長過程。我們在實際調研中發現,開展全生命教育還有一系列問題有待解決。以性教育為例,幼兒教師本身的知識技能限制阻礙了性教育的開展,大部分幼兒教師沒有接受過專門的性教育培訓,無法勝任性教育課程的講授工作。有些幼兒園雖已嘗試開設性教育課程,但缺乏系統、權威、科學的教材、繪本、人體模型、動畫視頻等。例如,我們調研發現,多數兒童性教育繪本所針對的閱讀對象存在明顯性別偏向,缺乏對男童自我保護及教育兒童不傷害他人的內容。
家長是第一責任人。原生家庭的教育出現問題會導致很多人在成年後出現心理問題。家長是孩子健康成長的第一責任人,家長應改變應試教育思維,只有讓孩子有正確的生命意識、養成積極向上的生活習慣、塑造不懼挫折的優秀品格,才更能適應社會、健康長遠發展。如今的父母很多都是「80後」「90後」獨生子女,可能習慣以自我為中心,不太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建議民政局可以將年輕新婚夫妻心理健康和育兒知識的普及納入常規化工作,讓父母未來更有能力去教育和撫養孩子。
多方合力築牢心理健康「防護欄」。近年來,國家層面已將心理健康納入健康中國行動,並逐步開展相關工作部署。國家衛生健康委在最近發布的《健康中國行動2023工作要點》中也提出了《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和《疫情形勢下學生突出心理問題防治工作實施方案》。我們在調研中發現,當前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體系仍面臨社會認知不足、學校心理健康專業隊伍不強、醫院-學校轉介機制不通暢等問題。這一方面需要政府在專項資金支持上加大力度,優先推進校園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建設,再逐步構築學校、社區、家庭共同參與的心理健康管理體系。
目前,專業心理諮詢人才遠遠無法滿足需求,但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干預迫在眉睫,建議在學校建立以專職心理諮詢師為核心、兼職心理諮詢師協同幫助、班主任輔助教育的模式來科學化干預。我們在調研浙江省衢州市實驗學校時,發現其做法很有效——採用紅、黃、綠「三色管理法」,運用心理健康評估表測評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並分組,綠色代表心理健康,黃色代表有多愁善感或憂鬱等較輕的負面情緒,紅色代表有明顯心理問題。學校會邀請專科醫生為紅色組學生進行治療(包括藥物干預),黃色組學生則先由教師及時干預。
此外,以社區為單位,設置心理諮詢機構、配備專職或兼職心理諮詢師,允許專業人才多向流動,就近滿足群眾心理衛生服務需要。在公安、法院、檢察院等心理應激因素較多的行業,可設立心理宣洩室以紓解工作壓力,降低心理疾病的發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