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對兒童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尤其是與父母、朋友等熟人的交往,一方面可以滿足兒童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另一方面有利於促進兒童語言、社會認知等能力的發展。
為了維繫這類具有重要價值的人際關係,理解對方的心理狀態是必不可少的。相比陌生人,兒童或許更容易理解熟人的內心想法和感受,即表現出更高的心理理論水平。
例如,他們在看到朋友摔倒時,會知道朋友很疼、很傷心;但若看到陌生人摔倒,可能會覺得對方的姿勢很好笑。
前人已經發現兒童能更好地共情熟人,也能更準確識別和理解熟人的情緒,但仍缺少研究探討人際熟悉度對社會認知的重要方面——心理理論的影響。
近年來,神經科學研究推測熟悉面孔對ToM相關腦區的激活意味著「社會交往準備」,有利於個體在與熟人的互動中更快速、準確理解他人想法和感受,但該推測尚未進行檢驗。
因此,考察兒童是否會在高熟悉度的社交對象面前表現出更高的心理理論水平,不僅有助於理解兒童在人際交往中的行為,並對驗證以往研究中「社會交往準備」的假設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結果表明,相較於陌生面孔啟動,兒童在熟悉面孔啟動後會表現出更高的心理理論水平;通過直接操縱兒童心理推理對象的人際熟悉度,也發現了對熟悉面孔的感知會促進兒童心理理論表現,並且這種促進效應不是因為一般認知水平的提升。
此外,對於熟悉促進心理理論這一現象,影響是否造成這一效應的關鍵因素很可能不是個體知識,而是社會互動。
雖然個體知識和社會互動都能提升兒童對他人的熟悉度,但只有通過社會互動建立的熟悉度能顯著促進兒童的心理理論水平,並提升兒童的社交意願。
而通過個體知識建立的熟悉度未產生顯著影響。接下來的討論將基於本研究所獲結果,結合前人理論與研究,對人際熟悉度對兒童心理理論影響及其機制進行探討。
人際熟悉度對兒童心理理論的影響
首先,研究考察了兒童在感知到不同人際熟悉度面孔後,表現出的心理理論水平。人際熟悉度作為面孔社會知覺的關鍵分類線索之一,已經得到了研究者們的廣泛關注。
近十年來,心理學家發現個體加工面孔的熟悉度時TOM相關腦區會變得活躍,並試圖探究該腦區發揮的作用。
但大多研究局限於關注TOM相關腦區對身份識別的作用,鮮有研究聚焦於其對後續社會認知的影響。而心理學一直強調社會知覺會影響社會認知,並且越來越多研究對該問題進行探討。
因此,研究從人際熟悉度角度考察面孔知覺對社會認知的重要方面——心理理論的影響,不僅有助於擴展關於社會知覺影響社會認知的研究,也對解析其中的機制有重要意義。
實驗一創新性地採用面孔啟動任務,發現兒童作為社會知覺者,在感知到熟悉面孔後會自發地表現出更高的心理理論水平。
實驗二首次通過操縱心理理論任務背景中「導演」面孔的熟悉度,再次驗證了這一結論並發現熟悉面孔感知對兒童心理理論的促進不僅表現在正確率上,也體現在反應時上。
儘管前人尚未採用啟動範式考察人際熟悉度對心理理論的影響,但已有研究發現成人在回憶與親密他人相關的一個場景後,會在讀眼識心任務中有更好的表現。
同時,研究的結果也印證了神經科學家認為熟悉面孔感知會引起「社會交往準備」並促進心理推理的假設。
其次,實驗二結果中人際熟悉度與試次類型的交互作用表明,熟悉面孔確實促進了兒童的社會認知過程(對他人心理狀態的推理),而非促進語言理解、工作記憶等一般認知過程。
儘管前人尚未考察人際熟悉度對兒童心理理論的影響,但已有研究發現兒童能比較好地對母親和朋友的情緒進行解讀。情緒理解是心理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因而這與研究發現熟悉面孔使兒童能更好地推理他人心理狀態的結果也相符。
此外在導演任務中,當兒童面對陌生人比面對熟人時更難克服自我中心並做出合適的社會回應,這表明儘管兒童似乎有能力推理他人心理狀態,但只有在社交對象為熟悉對象時,這種推理才能更快速、準確。
而以往心理理論測試中均以陌生人作為心理推理對象,或許低估了兒童在現實交往中的心理理論水平。
同時,在研究中還發現,僅僅感知注意就能自動誘發熟悉面孔促進心理理論的過程。之前大量研究發現個體會無意識地、自發地、快速地做出社會評價、社會判斷和社會行為,並由此認為社會認知存在自動加工的特性。
研究者們認為社會感知影響社會認知的過程常常是快速、自動、高效,並且可能蘊含著沒有意識到的偏好與偏見。研究在面孔熟悉度知覺影響兒童心理理論上發現了相似的自動性。
無論是用面孔啟動還是將面孔融入心理理論任務的範式,兒童都僅會對面孔熟悉度進行知覺加工,並未通過獲得額外個體信息才使得其在心理理論中有更好表現。
此外,這或許也意味著熟悉的刺激會更快捕獲注意並促進社會加工。以往研究表明,社交對象的社會地位和客觀熟悉度會影響個體對其的注意狀態,未來的行為研究也應探究社交對象的人際熟悉度是否會影響個體的社會注意。
基於以上,研究說明了相比陌生人,兒童在感知到熟人後會表現出更好的心理理論表現,並且這種過程是感知注意後自動發生的。該結論是人際熟悉度對社會認知影響的重要發現。
人際熟悉度影響兒童心理理論的機制
研究首次從個體知識和社會互動的角度探討了人際熟悉度影響兒童心理理論的機制,並發現熟悉面孔感知促進兒童心理理論的關鍵因素很可能是社會互動而不是個體知識。
在關於人際熟悉度的理論和相關研究中,對他人個體知識的了解和與他人進行的社會互動常常被認為是提升人際熟悉度和建立社會關係的重要因素,但少有理論框架將社會互動納入其中。
因此,研究從個體知識和社會互動這兩方面考察他們在熟悉面孔感知促進兒童心理理論中的作用,不僅有助於發展和完善人際熟悉度識別的理論框架,也將社會建構論拓展應用於人際熟悉度的研究領域。
(1)個體知識
個體知識在表徵熟悉面孔時的重要作用已經受到許多研究者的關注,也常常是熟悉度識別理論框架中強調的重要因素。
在研究中,通過讓兒童了解他人的個體知識,提升了兒童對這些對象的人際熟悉度,但未發現通過這種方式建立起來的熟悉度與視覺熟悉相比能顯著促進兒童的心理理論表現。
以往研究發現,熟悉面孔的視覺輸入會自動被轉化為概念性表徵,並推測對相關概念和知識的提取或許能使得個體更好地推理其心理狀態和意圖。
但在社會認知的過程中,推理他人心理狀態所需的線索未必與其之前了解的個體知識相關,在這種情況下,對他人個體知識的了解則不一定能夠促進隨後的社會認知表現。
在再認任務中,兒童對了解過個體知識的對象的面孔再認效果反而顯著比對視覺熟悉對象的差,這與前人認為個體知識會促進面孔識別的觀點不一致。不過以往支持該觀點的研究大多將成人作為研究對象,而本研究對象為學齡期兒童。
由於與成人相比,兒童的面孔識別能力尚未發展成熟,且加工概念信息的能力尚不如加工知覺信息的能力。
因此,可能當個體知識與面孔同時向兒童呈現時,兒童對面孔的記憶反而會受到干擾,從而使得他們在心理理論任務中對「導演」的身份不敏感,也沒有在個體知識條件下表現出更高的心理理論水平。
此外,兒童並沒有對了解過個體知識的對象表現出更強的社交意願。使用語言描述增加兒童對他人了解的方式通常脫離情景,獲取的信息也相對抽象,與人們在日常社會互動中了解他人的方式很不同。
在真實的交流中,人們是在特定互動情境下尋找那些符合他們交流目的的信息,往往能獲得更為全面、更有目的性的信息。
也就是說,在實驗室情境下獲得的基於個體知識的熟悉度,仍與個體在日常生活中通過互動增進了解提升的熟悉度有很大差異,也可能因此沒有發現通過個體知識建立的熟悉度對兒童心理理論的促進作用。
未來可以嘗試給被試提供更豐富、具象的信息,並讓他們進行想像,從而創造更具真實感的個體知識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