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小學到的道理中,有這樣一點:必須直面真相,否則,更加無法找到解決的途徑。所以,「打擊教育」就成了逼著大家開始時刻直面自身缺點的日常教育方式。因此,只有那些的確能很好地調節自身心理狀態,並能在現有教育、成長體系中,憑藉天賦和努力,趕在大環境對自己「失望」之前,獲得一些成果,能總體控制住對自我的評價風向的人,才有可能說,自己也許能夠從真相中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否則,連自己都會變成「問題」,又怎麼談得上去解決問題呢?)
所以,日復一日地「自我否定」與「自我肯定」之間,我們常常難於將注意力放在問題本身上,因此,即便每一次,我們都將更靠近真相,卻不一定找得到最好的解決路徑--就像我們明明很關心自己的身體健康,很想找到最有效的預防癌症這類重大疾病的有效方法,卻很不願意在其與自己產生任何實質性聯繫之前,去了解癌症究竟是什麼,似乎一無所知,也可以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
然而事實就是,即便現代科學的發展已經在多種重大疾病面前展現了強大的力量,對癌症的認識,卻不曾獲得決定性的加快進程的動力。即便在基因層面,我們也對癌症有了深刻的認識,我們卻依舊搞不懂為什麼癌細胞就可以無限生長青春永駐、為什麼癌細胞可以輕易地「策反」身體的其他健康細胞、為什麼癌細胞可以輕易打垮人們身上的免疫系統······
甚至於,我們愈加深入了解癌細胞才得知,我們對癌症的認識進程,就像一度讓我們多數人十分挫敗的學習進程一樣:如果我們只讀過初中,我們可以根據教學大綱了解基本的社會歷史進程和知識;上了高中,我們學習的框架依然是那些,但是要了解的更深入細緻;上了大學,我們學習的內容又只是這些知識中更細化的分支,卻越學習越覺得深邃難懂······
那麼,作為普通人,我們可以在預防、治療癌症時可以怎麼辦呢?戒煙?多喝綠茶?多加鍛煉?注重飲食?努力減肥?補充各類營養元素?甚至搬家去其他好像環境更好、有著更多篩查和治療手段的地方?只要做到這些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嗎?
是,也不全是。至少在癌症本身看來,人類的所作所為,與能解決它們的存在可能之間,相距依舊遙遠。
本書作者在很專業的角度,對癌症的方方面面進行了很詳細的解釋和分析,既有專業內容,也有日常生活中可能涉及的自我保健誤區內容,頗為值得一讀(但是,書中部分專業術語及涉及到的知識,至少需要讀者具有高中生的生物學水平,乃至更多的興趣和對相關科學知識的了解程度,才可能看懂)。但本書雖然已經是一本儘力將專業寫成簡略易懂科普內容的社會科學書籍,且因為作者英語語系的慣用表達方式,還是可能會有部分讀者覺得本書內容難以懂得,部分章節略有重複,因此,頗適合每讀完一部分後,暫時停下閱讀進度,「消化」好前一部分知識,再進行對下一部分的閱讀;然而有志於在醫學方面進行研究學習的讀者,則可以提前從本書中適應部分外網科普文獻的行文風格,一窺一些我們看似熟知的病症背後的科研途徑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