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晚上,由廣州市越秀區齊志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實施的第九屆廣州市社會組織公益創投活動「兒童心靈成長營」家庭教育講座《我家的「壞孩子」——家庭中如何積極應對青少年抑鬱》採用線上直播的方式開展,本項目獲廣東中農企業總公司、廣州匯美思工藝品有限公司、木棉紅愛心社支持,由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廣州白雲心理醫院特聘專家唐麗老師主講。
我國心理疾病的社會現狀
隨著當今社會壓力的加劇,抑鬱症已成為現代社會常見的精神疾病,嚴重危害著人們的身心健康。據《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數據顯示,18歲以下的抑鬱症患者佔總人數的30%,50%的抑鬱症患者為在校學生,其中77%和69%的學生患者在人際關係和家庭關係中易出現抑鬱;63%的學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嚴苛、控制、忽視、缺乏關愛和衝突、家暴。而當面臨著情緒長期低落、將負面情緒壓抑在內心時往往會致使人們陷入抑鬱狀態,甚至引發抑鬱障礙。
抑鬱症的識別與預防
抑鬱症已然成為心理健康問題「重災區」之一,也提醒家長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講座開始,唐麗老師向我們介紹道,抑鬱指的是一種不快樂的彌散性心境。對每個青春期的孩子來說,隨著心理、生理的生長,與父母的溝通不暢或競爭壓力的增大,可能都會經歷抑鬱情緒,但不同的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是抑鬱症。抑鬱症也稱心靈感冒,面對抑鬱,我們從戰術上正視它,積極地治療它,從戰略上要去藐視它。
值得關注的是,不同時期的抑鬱具有不同表現。嬰兒時期常常表現為睡眠不安、拒絕進食,總是出現肚子痛或頭痛,經常有打人、咬人等攻擊性行為,過度害怕身邊的人,或者不讓別人碰自己,神情恍惚、經常哭泣等。幼小的孩童表現為情感低落、心境惡劣、容易生氣、變得黏人、拒絕上學,常有疼痛感,體重很難像預期一樣增長。而青少年則容易表現出失眠,經常噩夢、作息顛倒,易怒、敏感、沮喪或是生氣,自我評價低、興趣愛好喪失、學校表現不佳或是出勤率低,社交迴避、出現自傷行為等。
家庭中的應對、預防策略指南
對每個孩子來說父母的態度和做法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孩子產生抑鬱情緒時,可以從八個方面進行應對,一是父母首先要進行情緒調適,孩子抑鬱對每個家庭來說是一件衝擊性和危機性事件,但只有當家長的世界穩定了,才能為孩子提供最有力的支持;二是家庭系統調整,不少孩子的偏差行為都是警醒父母需要對家庭系統做出調整;三是正確認識抑鬱孩子的行為表現,家長要意識到孩子的糟糕表現並不是孩子本身有意願的;四是家長要意識並接納孩子,接受孩子當下的行為,能夠被接納是支撐孩子持續面對痛苦的重要因素;五是有界限地陪伴孩子,家長的陪伴需要加入真正的理解,嘗試去傾聽孩子;六是持續降低要求,避免因批評孩子而產生負面的行為和情緒;七是陪伴孩子堅持心理諮詢,陪伴孩子走出疾病,八是加強體育鍛煉,能夠讓孩子產生多巴胺,有益身心健康。
在講座的最後,唐麗老師提出了家庭中預防孩子產生抑鬱情緒的方法,面對「小朋友」可以通過運動類的親子遊戲,在促進家庭氛圍的同事幫助孩子發展體能;而「大朋友」則可以讓他帶領家庭成員進行團建,調度所有資源提供能夠讓孩子策划具有挑戰性社會的活動。如何識別、預防並應對青少年抑鬱是每個家庭關切的課題,本次講座旨在引導家長了解什麼是抑鬱症,如何識別並預防抑鬱症,其中關注和理解是密鑰,關注才能保持親子連接,愛孩子首先要孩子,懂得尊重與傾聽,而允許和接納是康復的唯一捷徑。
截至12月23日,「護苗計劃-兒童心靈成長營」所有活動已順利結束,項目自7月23日啟動以來,已累計舉辦6場家庭教育講座,20場兒童心靈成長營課程,12節兒童互助小組,3場紅色教育基地遊學及1場正佳科普遊歷活動,以及32人次的個案管理服務。
此外,齊志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在兒童心理科普方面也做了非常多的創新之舉,製作了10集兒童心理科普動畫片《齊寶和志寶的成長小故事》,在人民號、南方號、嗶哩嗶哩、抖音、視頻號等10多個自媒體播放超過10萬人次點擊觀看。製作了500冊24頁的《兒童心理成長調適手冊》,用通俗易懂、深入淺出介紹了兒童成長中可能碰到的常見心理問題。製作了54張200套的兒童情緒認知卡,根據心理學家提出的「基本情緒類別」理論來設計,選出生活中最常見,小朋友也經常感受到的48種情緒,搭配生動形象的《齊寶和志寶的成長小情緒》表情包插圖,幫助孩子和父母更容易地認知與識別這些情緒,從而進一步學習更好地表達和管理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