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心裡同樣有著一個高度,就像是內心有一個小小的自己,站在了某個虛幻的台階上。而人們除了認為自己心裡有著一個高度外,也把他人(甚至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同樣放在一個高度上。不同的高度之間於是產生了高低差。
人們通過把握這種高低差來「定位自己」和「理解別人」。重點是每個人都潛意識裡認為自己的心裡的自己也是站在某個平面上的,就如同現實里的自己是站在大地上一樣。
一個支撐。
這個支撐的組成比起現實的大地要複雜得多。因為每個人的支撐都不同,有些人把它翻譯為「精神支柱」。這個翻譯是為了表面,此物雖然無形,但是卻把某種東西分隔開,並且是以上和下的形式分隔開。這種翻譯假想了某種向下壓的平面,而這根「精神支柱」是為了頂住這種壓力。
而我們所談的,卻是無論是內心的「小我」還是「精神支柱」都必須要依託其存在而存在的,那個位於下層的虛幻的面。也就是提供一個可供站立的地方。
圖片來源網路:柱子
人們很難想像,如果整個人懸浮起來會是怎樣的光景。直到宇航技術的發展,人們在外太空中體驗到了無重力,也將人類「懸浮於空」的經歷和體驗流傳了下來。即便如此,人類本質上還是依託於一個可供支撐支持的平面。
我們的語境中,「漂泊」,「飄蕩」,「浮於表面」這些詞語都暗暗地包裹著一層憂傷之意。我們下意識里總是在渴慕著「有一個支撐」。因為地球的重力的存在,使得我們被「吸」在上面,而同時因為我們自身的質量,我們感覺自己是「壓」在地上的。
圖片來源網路:牛頓
大地把我們撐了起來,而使得我們不至於跌落。我們在各種文化種都能找到古人對「土」,「大地」,「地元素」之類的崇敬,這種崇敬被寫入到神話中,甚至被擬成了構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如「天地」,「金木水火土」,「地水火風」等等。
我們於是理所當然地認為,我們內心也存在著某種可以被站立的地方。而這種地方也理所當然地應當如現實的大地一般穩固。這種理所當然根源於我們對現實里的支撐之物的熟視無睹。畢竟我們一出生便是被支撐著,無論是哪一個事物,只要在地球上,那麼重力都會使得它得以「被支撐」。
圖片來源網路:西方神話里的《四大元素》
這種內在的被支撐的感覺,又被稱為:「踏實感」,「實在感」。按照我們的日常語境來說,就好比「我心裡懸著的大石頭終於放了下來」,以及「我心提到了嗓子眼」,以及「我覺得這個人很踏實穩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