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就現在看來,我們都處於不同的心理年齡階段,但回過頭來看,其實我們的起點是一樣的,都是從「胎兒期」開始,一樣有經過天真活潑的階段。區別就在於每個人待在某個階段的時間長短不一而導致了現在的「心理年齡」段不同。
對於那些自小就沒父母撫養的孩子,一般來說,心理年齡都是比較大的。因為他們事事都需要親力親為,人前忙人後更忙。也正因為這樣養成了他們獨立自主的性格以及處事方式。也正因為養成了這樣的處事方式,在事業成功率上面,這樣的人佔有很大的優勢。一般能幹事的人更容易成功。
當然我這裡指的處事獨立,並不是僅僅指在生活習俗方面,而是能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就這一點來說,遇事就開啟獨立思考系統的人,都會給人一種思想沉穩,顧全大局的感受。
這樣思考系統的人當然不是指單向思考,而是把影響成事的多個必要因素都找夠之後,在慢慢地一步步把這些因素在生活中做齊。等到這些條件在現實中都滿足之後,那麼成事也是水到渠成的自然發展而已。
當然,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只看到心理年齡大的人好的那一面,常常會忽略那些處在事情卡點上掙扎的那一面。但一般來說,那些心理年齡大的人在跟人談話調侃時,都不是直接說在遇事時有多煩惱,多難熬,而是他們在卡點上究竟是如何看待和處理事情的。這也是他們在處事方面體現出成熟一面的其中一種做法。
正如上面所說的,心理成熟人遇事都會想深一層,把事情發展的前前後後,前因後果都仔仔細細過了一遍之後,再做之後的選擇是什麼。可能在生活中,他們脫口而出的那些話,都是富含多重思考的話語了。你所遇到的問題或者卡點,他都顧及得當之後,做的一種在外人看來很感性的決定,其實,自己最清楚是當前所能做的最合理的決定。
就比如,一般人遇到問題,常規的反應是「我該怎麼辦」,而心智成熟人卻會過濾至少三個或者以上的問題,即「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導致出現這種情況的因素有哪些,才會促使事情的發生」,「我怎麼樣才能在我所控制的範圍內做出最恰當的選擇」。
你看,普通人和心智成熟的人區別就在這裡。對於遇到的同一個問題,思考的角度和選擇都截然不同。這裡面也涉及到了在之前寫的文章(如果沒搞懂這些問題,想做到持續早起和持續讀書,比登天還難!)裡面的一個知識點:定義問題。
這也是心智成熟人常見的一個思考點。遇事之後,選擇如何定義問題,就會決定你在事情發展的結果方向上有哪些不同。
就比如之前大家都會遇到的一個問題:看到別人每天都5點起床學習跑步,很自律。你也想這麼自律,於是你腦子裡面蹦出的第一個想法就是:我要怎麼樣才能做到早起呢?但很多人都不會多想一層:我到底是為了什麼而選擇早起呢?就我目前的情況來看,我真的適合或者真的需要早起嗎?我能不能用其他時間來替代早起的時間學習跑步呢?我學習跑步的原動力到底是什麼?……
前者看似在解決問題,其實他只是在解決表面上的問題,沒有解決內部裡面的機制問題。用平時大家的話來說,就是「遇事時,向外求,怎麼走都是彎路;遇事時,向內求,怎麼走都是解脫!」
總結下來,心理年齡大的人更傾向於解決自己的內在問題,幾乎沒有停留過在問題表面皮層上。這也促使他們遇到的問題,在外人看來總是那麼得順其自然地就解開了。
如果你真的能做到了橋水基金里,瑞·達利歐所寫的《原則》一書,以及著名心理諮詢師斯科特·派克所寫的《少有人走的路》共4部書的話,那你的心理年齡肯定是100歲以上。
以上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