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念」嘉賓 金韻蓉
導讀
為什麼人有情緒是一件好事?
情緒對人而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能量,這代表你的感受很強烈、很豐富,所以在家裡有情緒,完全可以。
本期,「此念」邀請資深兒童心理與行為治療師金韻蓉,與我們一起聊一聊,為什麼焦慮是一種集體情緒?身為家長,該如何允許孩子以適當的方式表達情緒?有哪些安撫情緒的辦法?
cinian
金韻蓉
資深兒童心理與行為治療師
「樊登讀書·新父母」溝通力導師
暢銷書作家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EMBA課程講師
擁有紮實的心理學學院教育背景
與十餘年臨床心理輔導工作經驗
出版暢銷書《把話說進孩子心裡》
《愛在左,管教在右》
《你要的是幸福,還是對錯》等
《生命·成長》第二季
看見生命、看見成長,看見更廣闊的天地
01
當焦慮變成一種集體情緒
覺察是改變的開始
主持人:您認為,現代中國人面對最大的心理問題是什麼?
金韻蓉:我認為是焦慮,它已經變成一種集體情緒,就是面對很多的不確定。比如:疫情什麼時候結束?對自己的未來、對婚姻的未來、對孩子的未來,都不確定。
這些因素就會讓你變得非常焦慮,不只大人有,孩子也有。
主持人:我們所有人好像都處於一個不確定的狀態里,老師、家長、孩子都焦慮,就會陷入惡性循環中。
金韻蓉:學校的老師,他也有自己的家庭、孩子,以及親子關係,所以焦慮就會循環,我不敢說它一定是惡性循環,但它確實是一個集體問題。
主持人:您覺得有解藥嗎?
金韻蓉:我必須很坦率地說,這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為它畢竟和生活的大環境有關,當然也沒到很悲觀的地步。
雙減就是一個解藥的開始,它意味著我們注意到這件事,如果有一個更大的力量去關注它,就會往好的那方面去發展。
02
允許孩子以適當的方式表達情緒
主持人:在小學階段,您認為父母該如何與孩子溝通?關心他們?
金韻蓉:我一再強調,說話的方式並不重要,你不用像寫劇本那樣花大量的時間,或者絞盡腦汁使用優雅的詞語去表達,其實不必,真正把話說進孩子的心裡,讓他感受到你的情緒。
所以我一直告訴家長,其實孩子不在乎話術。小學的孩子,他有一個很特殊的地方,就是左腦並沒有被制約,沒有社會化,所以他大量使用右腦去感知這個世界。與父母溝通時,話語背後的情緒,他能夠捕捉得非常快,捕捉得非常真實。
當你帶著失望的情緒說:「孩子,你是最棒的」。他會很敏銳地感受到。
如果針對小學階段的孩子,我會建議家長,首先要讓孩子知道「我允許你有情緒」。
很多時候,我們不允許孩子有情緒。當他哭了或遭遇挫折,就會想辦法阻止他哭鬧,或者找各種方法提升他的受挫力,讓「逆商」高一點。
有很多家長會說:「我不允許你這樣哭叫」。其實,每一個人格特質的孩子,都會有不同的方式表達情緒,如果不允許表達,壓抑的情緒並不會消失,只會悶在心裡,甚至會越燒越旺,那麼將來這個孩子,可能需要用更大的動靜來喚起爸媽的注意力,最後有可能會出現身心障礙的問題。
主持人:有些父母比較困惑,比如孩子在家發泄情緒,可能有不當的行為,一方面我應該接受孩子的情緒,另一方面又有些擔心,如果我不規範他的行為,將來走到學校外面,可能就會變成別人眼中的熊孩子,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金韻蓉:這個問題很好,就是我們作為一個兒童心理治療師,要幫助家長去界定有教養和允許情緒的行為,它們完全不會互相抵觸。
身為家長,我既要允許你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但是你必須有教養。所以,我給你立一個框架。
不能因為你要發泄情緒,就對著長輩沒有禮貌地大吼,或者生氣用腳去踢一隻小狗,這是不被允許的行為。
但是我可以允許你大哭或者捶枕頭髮泄,所以儘管你有情緒,但是發泄的方式不能無所顧忌,父母要限制孩子。
當孩子小的時候沒有語言能力,或者也沒有非常正確的情緒表達能力,他在剛開始有情緒的時候,我立刻接納。
比如給他一個擁抱,並告訴他媽媽理解,安撫他的壞情緒。當他認為自己的情緒被允許被接納,下次就不用搞出特別大的動靜。
現在,有些父母等到孩子情緒已經爆發,達到忍受不了的地步,才出手管教。
03
「低成就」孩子的心魔
——我不值得
金韻蓉:所以,我們在治療室最喜歡跟爸媽說,每當孩子出現所謂你不喜歡的行為,比如吃手、撕指甲等,你先不要被這些行為給激怒,不用把注意力放在改正行為上,而是繞過它們,看到孩子背後求救的原因。
這才是我們需要去真正關注和解決的問題,而不是把目光盯在「金老師,我的孩子吃手怎麼辦」,「金老師,我的孩子不想上學怎麼辦」。
很多時候,我們就會輕易被這些行為給激怒了,之後和孩子的關係就變得異常緊張,但是求救的原因還沒有被解決,所以他可能越來越糟糕。
當孩子焦慮有壓力的時候被處罰,心裡不認為自己是因為吃手被處罰,而是有焦慮的情緒被處罰,所以就會認為自己沒有權利有焦慮的情緒,沒有權利為我所遭受到的不愉快來發飆,這是一個很錯誤的認知。
這會造成他日後成為低成就的孩子,不只是學業方面,可能包含了人際關係,甚至在將來的兩性關係方面。
你真細究就會發覺,造成這種情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認為自己沒有權利,不值得擁有幸福。
主持人:如果小時候連憤怒、傷心或者焦慮的情緒都不被允許,那可能造成將來長大後沒有辦法跟別人提要求,或者別人說什麼不愉快的話,只能自己消化。
金韻蓉:問題是很多時候你忍不下去,該怎麼辦?它就會開始攻擊你的身體器官,比方胃痛、背痛、消化不良,或者失眠,用身體的疼痛來消化釋放情緒。
04
情緒就是人的能量
我們要學會和它做朋友
金韻蓉:我們必須正確地認識情緒,它對人而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能量。
如果我沒有能量,個人情緒長期處於穩定狀態,那麼過段時間,可能早上睡覺起床連上班的力氣都沒有。
所以對情緒認識不正確,就會導致我們內心太害怕它,如果我是一個有情緒的人,就意味著我不夠優秀,其實這不對。
主持人:其實,正因為他有情緒並表達出來了,說明他是一個很有能量的人。
金韻蓉:對,有情緒是一件好事,代表你的感受很強烈、很豐富,所以在家裡有情緒,完全可以。
家應該是一個最安全的地方,但是原則是當你有情緒的時候,不要傷害到第三個人。我們可以用一些方法,合理地去發泄情緒。
2022年
《生命·成長》系列教育紀錄片第二季
看見生命、看見成長,看見更廣闊的天地
《生命·覺者》原班人馬
歷時兩年製作,再次誠意出品
此念出品
《生命·成長》系列紀錄片
第二季嘉賓名單
尹燁|華大集團CEO,科普大V
潘宗光|香港理工大學前校長
彭凱平|心理學家,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嚴伯鈞|科普作者,「得到」《西方藝術課》講師
田宏傑|兒童心理學教育專家
董梅|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
葉遜謙|戲劇教育者、導演
黃仕明|生生不息催眠學院創始人
郝景芳 | 雨果獎《摺疊北京》作者童行學院創始人
陳海賢 | 心理學家、心理作家
約格·迪爾克斯|一行禪師德國正念禪修中心導師
李松蔚|心理學科普大V
傑弗瑞·薩德|「現代醫療催眠之父」米爾頓·艾瑞克森嫡傳大弟子
約翰·貝曼|世界頂級薩提亞家庭治療大師
奧托•夏莫 | U型理論創始人
徐蓓 | 《九零後》導演
葉斌 | 心理學家
陳默 | 兒童及青少年心理教育專家
金韻蓉 | 資深兒童心理與行為治療師
▲點擊圖片
即可觀看《生命·成長》第二季
- END -
出品 | 此念
編輯 | 趙天瑋
排版 | 王啊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