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孩子都喜歡畫畫,不管是小寶寶時候的線條畫,還是再大一點的卡通畫。在孩子們的筆下,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圖案。
可能家長們更多地是看到了自己孩子在繪畫方面的能力高低,比如是否有繪畫的天分、比如對於色彩的感知能力……
然而,繪畫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我們家長關注,那就是透過孩子們的繪畫,看到圖案背後的表達。我們可以從這些圖畫中,看到孩子不同的情緒。
義大利作者埃維·克羅蒂在他的《兒童恐懼心理學:從塗鴉中讀懂孩子的恐懼情緒》一書中,系統地向我們介紹了不同年齡不同成長階段的兒童在塗鴉中表現出來的恐懼情緒,並給出了針對性的簡單實用的建議。
在這本書的最開始,作者首先介紹了恐懼情緒以及怎樣在塗鴉和繪畫中解讀恐懼情緒。
雖然我們清楚各種情緒狀態都會陪伴著孩子的成長,而在這其中,恐懼情緒並不是像很多家長認為的是負面的消極的不好的情緒。
作者告訴我們,恐懼情緒可以被視為一種對兒童成長有利的自我保護機制,因為它能夠激發兒童做出一些反應,以保護自己免受來自外界的潛在危險帶來的傷害。
一、恐懼情緒的種類
根據恐懼情緒的嚴重程度,恐懼情緒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生理性恐懼情緒:即天生的恐懼情緒,與兒童的體質有關。
正常的恐懼情緒:即與兒童成長直接相關的恐懼情緒。
警惕性恐懼情緒:即有助於提高兒童反應能力的恐懼情緒。
阻滯性恐懼情緒:即阻礙了兒童反應能力的恐懼情緒。
病理性恐懼情緒:即真正臨床意義上的恐懼情緒。
關於兒童的恐懼情緒,我們需要知道的是:不同嚴重程度的恐懼情緒,我們必須採取不同的應對方式。恐懼情緒的嚴重程度取決於處理恐懼情緒的能力。兒童的恐懼情緒更多的是被解讀,而非解決。
二、恐懼情緒如何表現
兒童的恐懼情緒一般是無法順暢直接表現出來的,有時候並不是通過嘴巴說出來的,特別是在孩子感覺壓抑的環境中,更不會直接說出他們的恐懼。
那麼,我們如何能夠判斷齣兒童是否處於恐懼情緒中呢?可以參考以下幾種情況。
行為退化,即兒童表現出來的行為舉止不同於以往,會讓人聯想到嬰幼兒,那麼就要考慮孩子是不是處於恐懼情緒中。比如本來可以獨立活動的孩子忽然很黏大人,去哪都要和大人在一起。
在孩子某個成長階段,對於膀胱和腸道的控制能力減弱,比如尿床尿褲子等等,事實上這個階段不應該出現這種情況。
孩子出現無精打采或者有獨處的傾向,家長需要注意孩子是否處於恐懼情緒中。比如性格活潑開朗的孩子變得只願意一個人待在自己的房間里。
孩子的某些反應誇張,比如與大人說話時臉紅、害羞或面色蒼白,也要考慮是否有恐懼情緒。
孩子有被動性,即懶惰的表現,有一種對一切事物、事件或情況的惰性反應,也可能是出現了恐懼情緒。
孩子出現沒有原因的衝動、強勢或暴力傾向,也可能是因為恐懼。
如果孩子突然變得有特別討人厭的傾向,讓人心生厭煩,也可能是出於恐懼而產生的自我保護。有一種情況是頻繁地出手打人,或許是因為害怕而選擇主動攻擊對方。
孩子有異常的行為舉止,比如失眠、頻繁地發脾氣、某些執念(如對食物的選擇)、莫名其妙地反應等等表現。
三、恐懼情緒的作用
恐懼情緒並不是不好的,對於孩子來說,它的主要作用是自我保護,能夠幫助兒童人格的形成及構建,還有自我保護機制的完善。
恐懼情緒還是一種生存需要,在不利的環境中,恐懼情緒可以讓人適應當前環境,或者調整應對策略。
恐懼情緒可以幫助人為危險做準備,它是一種基於經歷的「心理訓練」。
恐懼情緒可以促使人提高警惕,推動其儘快採取行動。
恐懼情緒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促進個體應變能力的發展,這種應變能力是有意識的行為,使人類能夠改造環境。
了解了恐懼情緒相關的情況,那麼,我們如何通過塗鴉和繪畫看到孩子的恐懼情緒呢?
或許孩子無法通過語言或者文字來表達自己的各種情緒,但是,通過塗鴉或者繪畫,兒童就可以給我們呈現出一種全新的語言,它表達出了豐富的含義,沒有任何的約束和修飾。
這些塗鴉和繪畫也給我們父母或者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個了解兒童的真正需求和內心世界的獨特機會。
我們可以得通過觀察孩子在塗鴉的過程中的一些行為舉止來感受很多的信息。比如,握姿的放鬆或者緊張、圖畫中「我」的空間位置、線條的流暢與否、繪畫力度的強弱、塗鴉中的各種形狀、繪畫過程中是否擦除等等。
我們都知道,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情緒,比如喜、怒、哀、樂,痛苦、難過、恐懼等等。情緒沒有好壞之分,它們是身體的信號燈,向我們反映我們的心理狀態。
兒童的情緒,值得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們重點關注,而恐懼情緒,很好地反映了兒童成長中經歷的一些不太順心的過程。
這種情緒需要被表達被看見,對於兒童來說,塗鴉或繪畫是一種非常不錯的表達方式,也是我們大人了解孩子的重要途徑。
讓我們一起,通過這本書,通過書中各種各樣的圖畫,來看到孩子們內心的真實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