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下,你的醫生已經決定你需要手術。他可以告訴你,你有90%的機會在手術中倖存下來。這可能聽起來不錯。他也可以告訴你,你有10%的機會死在桌子上。即使這些賠率相同,您的反應也可能不同。這是因為一種常見的認知偏差,稱為框架效應。讓我們來看看它是如何工作的,以及你可以做些什麼來避免它。
什麼是框架效果?
框架效應描述了這樣一個事實,即我們從一組替代選項中選擇的選擇往往更多地受到這些選項的呈現而不是信息實質的影響。
開創性研究
第一批證明框架效應的人是以色列心理學家Amos Tversky和Daniel Kahneman。在1981年的一篇論文中,[1]他們向人們提出了一個被稱為「亞洲疾病問題」的困境。他們要求他們的研究參與者想像美國正在為一種罕見且致命的亞洲疾病的爆發做準備,這種疾病預計將造成600人死亡。參與者被給予兩種替代治療,並被要求在它們之間進行選擇。
一半的參與者被呈現出一個專註於積極因素的「增益框架」:
- 計劃A,其中肯定會有200人得救,或者
- 計劃B,其中有1/3的概率是600個人被拯救,2/3的概率為沒有人被拯救
一半的參與者被呈現出一個專註於負面因素的「損失框架」:
- 計劃C,其中肯定會有400人死亡,或者
- 程序D,其中有1/3的概率是沒有人會死,2/3的概率是600人會死
由於計劃A和C以及B&D在邏輯上是等同的,因此在偏好方面應該沒有差異,但在正坐標系中,72%的參與者選擇計劃A而不是B,而在負面框架中,22%的人更喜歡計劃C比D。
此後,已經確定了三種不同類型的框架:[2]
- 風險選擇框架(如「亞洲疾病」情景)
- 屬性框架,涉及對象及其屬性。在這些情況下,人們更有可能更喜歡正框架屬性。例如,消費者更有可能選擇被描述為「75%瘦肉」的牛肉[3]和描述為「25%脂肪」的牛肉,而當團隊過去的表現以成功而不是失敗為框架時,經理更有可能將資金分配給研發項目[4]。
- 目標框架,其中敦促人們從事某種理想的行為,並強調執行行為的積極後果,或者強調不執行行為的負面後果。在這些情況下,當強調不執行它的缺點而不是執行它的好處時,人們更有可能執行所需的行為。例如,當女性被告知「不做瘋牛病的女性在疾病的早期,更可治療的階段發現腫瘤的機會減少」時,女性更有可能進行乳房自我檢查[5],而不是當她們被告知「做瘋牛病的女性在早期發現腫瘤的機會增加時, 該疾病的更多可治療階段。
框架效應被認為是決策中最重要的偏見之一,並且在各種環境中都被觀察到,包括醫療保健,[6]政治信息傳遞,[7]時間和金錢管理,[8]和消費者選擇。[注9]
它是如何工作的?
在之前的一篇論文中,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提出了「前景理論」的概念,即我們傾向於通過考慮收益和損失來做出決定,並且我們發現失去某些東西的想法比獲得某些東西的想法更痛苦。因此,我們更有可能希望避免損失,而不是獲得同等收益。此外,一定的收益比可能的收益好,一定的損失比一定的損失好。
這意味著,當某件事被積極地構建並且我們得到收益(拯救生命)時,我們變得更加厭惡風險。在亞洲疾病情景中,絕對挽救200人生命的前景比有1/3的機會挽救600人生命的風險更大。當某件事被消極地框定,我們面臨損失(人們死亡)時,我們成為更大的冒險者;400人的生命損失比600人喪生的2/3的可能性更不可接受。
我們特別容易受到框架效應的影響,因為我們是懶惰的思想家,選擇一個確定的收益需要更少的認知努力[11],而不是選擇一個有風險的增益。相反,在某種損失和風險損失之間做出選擇需要同樣多的認知努力。此外,選擇某種損失而不是風險損失在情感上可能更具負擔,因為沒有機會獲得良好的結果。由於我們一次只能處理和使用有限數量的信息,因此我們自然更喜歡使用最少資源和壓力最小的選項。不幸的是,此選項並不總是最好的。
顯然,我們都是獨特的生物,我們都以不同的方式處理決策。例如,使用腦部掃描的研究[12]表明,能夠更好地調節情緒的人能夠更好地限制框架效應的影響。
個人情況也很重要。研究辯訴交易[13]表明,被審前羈押可能會增加一個人接受辯訴交易的意願,因為監禁而不是自由將是他們工作的基線,認罪將被視為導致他們提前獲釋的東西 - 一種收益 - 而不是一種將他們投入監獄的事件 - 一種損失。
框架效應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小孩子受框架效應的影響小於年齡較大的孩子[14],而年齡較大的孩子反過來又比成年人受框架效應的影響小。[15]老年人[16]也比年輕人更容易受到影響。
如何避免
像大多數偏見一樣,避免這種偏見的唯一方法是利用你的批判性思維能力。[17]首先,仔細檢查所呈現的信息,不要讓自己匆忙。研究表明,做出快速決定會增加一個人成為框架效應的犧牲品的可能性[18]。相反,在做出選擇之前,請從廣泛的關鍵和積極來源獲取有關每個選項的儘可能多的信息。問問自己,給你選擇的人的動機。考慮其他替代方案。可能還有另一種選擇,結果更好。
你也可以嘗試「反轉框架」——在心理上改寫信息,以相反的方式陳述它。例如,「本產品殺死95%的細菌」變成「本產品留下5%的細菌」。然而,請記住,負幀是「更粘性的」:[19]從負幀到正幀比從正幀轉變為負幀更難。然而,改寫選擇以包含所有信息 - 「如果採用計劃A,那麼200人將活著,400人將死亡」 - 已被證明[20]大大降低了框架效應。
試著捍衛你的選擇。研究[21]表明,當人們被要求為他們的決定提供理由時,他們往往會放棄更簡單的啟發式處理模式,而是採取更系統的決策方法。
問問別人。當我們為他人做決定時,框架效應往往影響較小,[22]可能是因為我們在情感上參與較少。
尋求專家建議。研究[23]發現,當人們從可靠的來源獲得建議時,框架效應會大大降低,有時甚至會消除。只要確保專家建議的來源確實是可信的;例如,在20世紀30年代,香煙廣告中以「醫生」為特色,他們實際上是演員,其中一些人以扮演醫生而聞名,成功地說服了很多人吸煙不會對他們的健康有害。可悲的是,這些都不是可靠的消息來源。
最後,請記住,每個人都會在某個時候或其他地方陷入框架效果。關鍵是要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並在下次做出重要決定時更仔細地考慮你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