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癔症研究與希區柯克的狂歡實驗

2021年09月07日22:07:10 心理 1970

現代精神病學和心理學雖然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卻對人類思想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涉及了人類精神生活的各個領域。電影也不例外,這一幾乎與現代精神病學和心理學同時誕生的藝術樣式對人類生活產生了同樣深遠的影響。電影藝術和精神疾病並非毫無聯繫,而是從一開始就形影相隨。

弗洛伊德的癔症研究與希區柯克的狂歡實驗 - 天天要聞


  電影技術的發展是一個很大的話題,這裡展開的是一個小角度。要討論電影藝術中的精神疾病,首先要了解什麼是精神疾病。精神疾病是對人類許多不同種類的心理、情緒和行為異常的統稱,它包括程度上相對較輕的心理障礙、人格障礙、神經症等和較嚴重的精神分裂症、抑鬱症、躁狂症等。

精神疾病的癥狀主要表現為感知、思維、情感、意志和行為活動上的障礙。幾百年來,精神病人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猜疑、恐懼、歧視、排斥和遺棄。人們對待精神疾病與對待其他疾病是不一樣的,某人如果患了高血壓或糖尿病,得到的多半是周圍人的同情,而精神疾病就不同了,它往往被看成是個人的缺點和厄運,成為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污點。

弗洛伊德的癔症研究與希區柯克的狂歡實驗 - 天天要聞


  精神病學和精神衛生運動的發展正在逐步改變這一狀況。精神病學是醫學的一個分支,研究的是人類異常行為的診斷和治療,因此它是一門應用科學,在醫院裡稱為精神科。從事精神病學工作的是精神科醫生或精神病學家,他們是受過醫學教育及心理學培訓的專業人員,因此,他們從醫學的眼光來看待人類的異常行為,將其視為疾病,而不是弱點、過錯、思想道德問題、犯罪或其他什麼東西。近年來,臨床心理學家、精神科護士和社會工作者也加入了精神病學的醫療實踐。
  對人類異常行為有各種各樣的解釋,社會學家認為,社會環境經歷是精神疾病的決定因素;心理學的觀點是,異常行為起因於人格內部的衝突和鬥爭或是後天所習得,如
弗洛伊德認為精神疾病涉及到人的心理動機,正常和異常行為都是意識與無意識、慾望驅動或本能矛盾衝突的結果;醫學模式則認為,精神疾病是遺傳、損傷、生物化學缺陷或其他軀體原因所引起的結果,因此,精神病是生物性的疾病,病人需要住院、服藥,採用像治療軀體疾病一樣的醫療干預。醫學模式由於提供了藥物治療等方法,有效地控制了像精神分裂症和抑鬱症這樣的嚴重精神疾病,極大地改變了精神病人的處境和形象,也提高了精神病學作為醫學主要分支的專業地位。
  精神病學由來已久,幾乎和醫學一樣古老,我國古代醫學和古希臘醫學都很重視人的精神和情感現象。1798年,在巴黎比塞特醫院工作的法國精神病學家彼奈爾首次廢除了對精神病人鐐銬加身的管理制度,推廣精神疾病的概念,成為現代精神病學誕生的標誌。精神病學在19世紀早期發展成為醫學領域中一門自成一體的學科,19世紀末,兩位說德語的臨床醫生將現代精神病學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極大地提高了精神病學的科學性和在人類生活中的地位,他們是埃米爾.克雷丕林和齊格蒙特.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的癔症研究與希區柯克的狂歡實驗 - 天天要聞

克雷丕林的工作向人們表明,精神病學和醫學其他分支一樣,是建立在嚴格而精確的調查研究基礎上,而弗洛伊德對潛意識劃時代的揭示為神經症的分類和治療指明了方向。弗洛伊德的潛意識概念和夢境釋義不僅促進了精神病學和醫學的發展,而且在人類學、社會學和藝術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精神病學和心理學有所不同,
心理學除了研究異常行為,主要探討的是正常行為,不僅研究人類的行為,也研究動物的行為,因此,它涉及的範圍較廣。心理學是精神病學的基礎學科之一,心理學對精神病學的發展起了相當大的推動作用,心理學首先引進數理統計方法,以後為精神病學所借鑒,使其科學性得以提高。

  作為一門反映人類生存活動的綜合藝術,電影自其誕生起就一直沒有脫離過精神病學和心理學發展的軌跡。19世紀80-90年代,現代框架的精神病學和心理學逐漸成形,而電影也正處於原始的孕育和萌芽階段。這一時期,馮特和斯坦利.霍爾分別在德國萊比錫和美國克拉克大學建立了心理學實驗室,威特默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立了最早的心理診所,克雷丕林確立了精神病學作為醫學分支的學科地位,並與神經病學分離。

弗洛伊德的癔症研究與希區柯克的狂歡實驗 - 天天要聞

柯達公司創始人之一喬治.伊斯曼改進了連續膠片,愛迪生和查爾斯.詹金斯在美國、伯特.艾克雷斯和羅伯特.保爾在英國分別試製了原始的動態圖片放映機,梅布里奇、威廉.迪克森、利蘭.斯坦福和瑪霞等人拍攝了最早的活動投影膠片。1895年,法國呂米埃爾兄弟在巴黎首次放映電影,電影從此登上歷史舞台,同年,弗洛伊德和布洛伊爾在維也納合作發表《癔症研究》,首次使用了精神分析一詞,成為精神病學和心理學發展的里程碑。在以後的一百年中,電影藝術與精神病學各自經歷了從萌芽到成熟壯大的歷程,逐漸成為人類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弗洛伊德的癔症研究與希區柯克的狂歡實驗 - 天天要聞


  好萊塢全盛時期的本世紀30-40年代,電影與精神病學和心理學結下了不解之緣,特別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動力學派,當時正在美國蓬勃發展。本世紀初開始,新興的美國文化對各方面的新事物兼收並蓄,起源於歐洲的電影藝術在美國找到了商業化發展的立足點,以好萊塢為中心,彙集了各路人才和各種流派,逐步成長為一門獨立的新興產業。而弗洛伊德的早期學說在歐洲處處受到責難和排斥,唯獨美國對之產生興趣。

精神分析法在這塊沃土上找到了市場,對公眾和電影創作人員的影響巨大,在他們眼中,精神科大夫就是精神分析師,精神病學的治療就是精神分析法,隨著時間的推移,弗洛伊德的思想已同化於美國文化之中,成為美國人理性生活的一部分。

這一時期,精神病學界和電影界分別迎來了一大批來自歐洲的移民,像精神分析學家布里爾、霍妮、弗洛姆艾里克森等,以刻畫變態心理見長的導演希區柯克、李特瓦克、弗立漢.朗,研究心理學與電影關係的先驅、電影理論家克拉考爾,以及原在維也納大學專攻精神病學後改行做導演的拉斯洛.貝內迪克,他們的事業正當高峰,富有創造力,帶來了不少新鮮事物,他們的經驗和傳統分別為各自的專業領域帶來了新的面貌和深刻的影響。


  精神病學對電影業的滲透一方面是基於大眾的理解,同時也是電影發展本身的需要。影視文化的主題無非是人的生理基礎和心理動機:暴力、犯罪、性愛、對金錢的貪婪,而隱藏在這些現象下面的原因有待發掘,心理變態或者說精神疾病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視。有聲電影問世不久,在故事片、喜劇片、動作片、犯罪片、暴力片等等一長串的清單上就加進了心理片這個新的片種名稱。精神疾病的特徵和性質極大地刺激了拍片人的想像力,為日益枯竭的題材來源打開了柳暗花明的大門,為垂死掙扎中的情節劇注入了起死回生的新鮮血液。電影也需精神疾病作為其情節工具和底色,以推動觀眾對人類自身行為的再認識,為銀幕增添豐富、有趣而異乎尋常的光彩。

弗洛伊德的癔症研究與希區柯克的狂歡實驗 - 天天要聞

有目共睹的是,一大批以精神病學和心理學為線索的優秀影片重現了好萊塢影壇昔日的輝煌。特別是近年來,表現人類異常行為更是國際影壇上形成趨之若鶩的一股熱潮,吸引了大量投資和觀眾,這些影片不斷打破票房紀錄,屢獲殊榮與獎項,成為各種媒體和評論界關注的焦點,其中我國觀眾較為熟悉的近期作品有《雨人》、《沉默的羔羊》、《本能》、《阿甘正傳》等。這些影片已成為世界電影寶庫中的經典作品,是人類藝術成就中一筆珍貴的財富。
  與電影的豐富多彩相比,用精神分析法對電影進行的解釋非常有限。1939年弗洛伊德去世時,世界各地已製作了許多優秀的無聲片和有聲片,而弗洛伊德本人從未談到過電影。用精神病學觀點對單一某部電影的漫談式分析則散見於各種專業出版物,如格林斯坦對影片《米蘭的奇蹟》的研究。

本世紀中葉最權威的分析工作要數沃爾芬斯坦和萊特斯,他們剖析了1945年美國和歐洲發行的主要影片的心理學主題及其普遍和文化特定動機,例如美國電影中好女人和壞女人的意義。他們的主要成果至今仍有其價值,例如,他們發現電影中充滿虛假的形象,劇本在影片中表達的是一種被禁止的願望,然後在影片結尾宣稱故事從未發生,真相是如何如何等等。電影試圖通過向觀眾保證什麼也沒發生過,使衝突中的慾望巧妙地合理化了,如影片《卡薩布蘭卡》克伊爾莎通過誤認為丈夫拉斯洛已被納粹殺害,使自己和里克的婚外戀合理化,從而保全自己恪守道德的錯覺。在伊爾莎的神經症現實中,她對男性的看法被特徵地分裂為兩個部分,一個是拉斯洛,他被作為理想化、無性愛之憂的父親形象,另一個是能夠使她動情的里克。

弗洛伊德的癔症研究與希區柯克的狂歡實驗 - 天天要聞


  在說明精神病學對電影業的滲透時,不能不提到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他是本世紀最重要的電影製作人、公認的驚險片大師,心理驚險片這一樣式事實上是由他本人一手締造的。希區柯克巧妙地將性愛、懸念和幽默融為一體,精神疾病與視覺藝術歷來是他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有機體。希區柯克1899年出生於英國雷頓斯通,1919年在倫敦加入派拉蒙公司。在《恐嚇信》和《謀殺》中,他最早闡明了性和暴力的關聯,《恐嚇信》通過逐漸扭曲一個單詞的發音來強調角色的焦慮情緒。《深閨疑雲》是一部探索家庭動力學的心理片,講述的是妻子懷疑丈夫是謀殺犯,而自己將是下一個犧牲品。該片首次將犯罪引入家庭內部,下一部這樣的影片就是《疑影》,這是希區柯克到好萊塢後的一部傑作。影片表面上講述的是一個小姑娘發現自己喜愛的叔叔原來是個謀殺犯,但其核心是對美國中產階級生活潛在糾葛的清醒認識。

弗洛伊德的癔症研究與希區柯克的狂歡實驗 - 天天要聞


  希區柯克多次觸及以女性為犧牲品的主題,最直接的就是《美人計》。40年代後期他還拍攝過另外一些心理片,如《愛德華大夫》、《帕拉亭事件》和《摩羯座下》。50-60年代是希區柯克的創作高峰,他的《電話謀殺案》和《抓賊》都令人難忘。這一時期,他以三部絕無僅有的傑作審視了電影欣賞的真正含義,將電影藝術中的精神病學理論與實踐推向一個全新的階段:《後窗》、《眩暈》和《諜影疑雲》作為好萊塢有史以來最難以忘懷的電影,將觀眾也捲入了其中。希區柯克後期的影片進一步擴展了他一貫的主題,使精神疾病與電影藝術的整合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理想程度。


  電影業每年出品大量以精神病學和心理學為題材的影片,還促成了兩個專門為此類影片設立的電影節,這就是
紐約國際心理影片電影節和聖安東尼奧文化與精神病學電影節:紐約國際心理片電影節創辦於1975年,目的是通過放映世界各地的心理影片,了解研究心理學現狀並交流經驗。世界各地凡關於人類學、心理學等研究領域的影片均可參賽或會外展映。
  心理片的崛起和流行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於精神病學心理學的發展,而對心理片的欣賞、理解和評判還有賴於觀眾特別是評論家的精神病學背景知識。目前的狀況是,雖然精神病學和心理學已發展到相當高度,國外電影業在心理片的製作水準上也已達到相當成熟和高超的境界,然而一般觀眾和影評人士的精神病學和心理學準備知識仍屬低下。這種局面一方面限制了學術界對電影作品思想內涵的縱深開挖,使某些影評文章在沒有搞清楚來龍去脈和論據欠缺的前提之下盲目出擊;另一方面也影響了決策層對片源類型的開挖和心理片的市場拓展。這種局面對於電影製作者和消費者都是頗為不利的。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路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