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解釋抑鬱症主要有兩個方向,一個是認知模式理論,一個是社會關係理論。
認知模式理論
認知模式指的是一個人習慣用什麼樣的角度去收集、處理、儲存信息。
比如同樣是跟同事打招呼沒有被搭理的例子,有的人會想這位同事是不是對自己有意見,或者自己是否哪裡得罪到他了;有的人回想,這位同事可能今天沒有戴隱形眼鏡,沒有看到自己。這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認知模式。
抑鬱症的認知模式可以總結為「無價值、無助、無望」,即認為自己和所處的世界毫無價值、認為自己做什麼都改變不了現狀、對自己的未來看不到希望。
這種消極的認知模式也叫「習得性無助」。
比如一個小朋友長期生活在家庭暴力里,父母的忽略和冷漠,讓小朋友在需要支持時得不到幫助,在做得好時得不到正向反饋,做得不好時還會遭受暴力打罵,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就會導致習得性無助。
在成年人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很多類似的例子,比如遇到了不分青紅皂白,喜歡羞辱批評下屬的領導,怎麼努力做好都能被對方挑出刺,尤其對人不對事,明明是小小的事情要被上升到人格攻擊的時候,也會引發習得性無助。
在認知模式的解釋方向中,當一個人發現自己不管做什麼都沒用,對事情失去了掌控力時,認知模式就可能向抑鬱症的方向轉變。
認知行為模式學說也是可以幫助我們對抗抑鬱症的,也就是認知行為療法(CBT)。
社會關係理論
社會關係學說是把每個人看成複雜社會網路中的一個節點,每個人的特徵都是這個社會網路塑造的。
上面我們說到的「無價值、無助、無望」也可以看成是一個人對自己所處社會關係的看法,童年被家庭暴力的孩子可以看成是家庭成員關係之間的扭曲。
比如校園欺凌就很容易引發抑鬱症,有研究發現,被校園欺凌的孩子,會出現社交恐懼、沒有食慾、睡眠治療差、學習成績下滑、記憶力變差等情況。
有時候,哪怕不是自己被欺負或孤立,是親眼目睹其他同學被欺負虐待,也會引發抑鬱。
社會關係理論對應的治療方式是「人際關係療法(IPT)」,通過改變被扭曲的社會關係,幫助抑鬱症患者擺脫困擾。
如何挑選靠譜的心理治療師?
心理治療是為患者提供病理心理現象進行矯治性、康復性幫助。
心理治療師必須是經過正規培訓的醫生或臨床心理工作者,通過考試獲得國家特定資質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