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高中生小田是主動向父母要求來醫院心理科就診的。醫生對小田的第一印象:一個懂事乖巧的高中女生,有禮貌,剛接觸時略顯拘謹。坐在醫生對面娓娓道來自己的各種軀體不適,剛開始的時候經常感覺食慾差、沒胃口,有時每頓吃很少的東西,吃完會出現噁心嘔吐;有時感覺心慌、胸悶,頭暈、頭痛;有時感覺腰背疼、腿疼。17歲的年齡,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的軀體不適呢?
兩年多前正值初三的小田學習及心理壓力都很大,加之家裡添了二胎弟弟,父母對她疏於照顧,因此小田出現力心情不好,容易流眼淚,煩躁,脾氣大,覺得父母不愛自己、只愛弟弟。隨之出現食慾差、沒有胃口,吃東西後出現噁心嘔吐;在學校上課時注意力不能集中,感腦子反應也變慢了,記不住老師所講的東西,學習成績也隨之下降,與人交往時變得敏感自卑,不敢與同學交往,去超市等人多的地方覺得心慌、胸悶,頭暈、頭痛,也多次到醫院做心電圖檢查均未見明顯異常。
隨著情緒癥狀的逐漸加重,小田出現腰背疼、腿疼,有時疼痛難忍,家人因為她的身體疼痛帶她四處求醫看病,最後診斷為「強直性脊柱炎」,疼得厲害時需要吃止疼葯止疼,小田因此不能堅持學校的學業,覺得活著很痛苦,甚至覺得自己是家人的累贅,出現自殺念頭,無奈之下家人為她辦理休學。休學在家的小田,每日心情都很糟糕,還要忍受身上真切存在而又無法觸及的疼痛,做什麼事情都沒動力,打不起精神。在按照強直性脊柱炎治療一段時間後,小田的癥狀沒有明顯改善。對比之前活潑開朗的小田,面對此時的她,父母也是飽受折磨,有時甚至懷疑她是在「無病呻吟」。
但是看到小田「不斷地折騰」,就想到會不會是心理問題呢?於今年7月中旬小田帶著心理和身體的極度痛苦,在父母的陪伴下慕名找到鄭州市第九人民醫院心理醫院四病區主任蘇國鋒診治。
入院後蘇主任及主管醫生馬曉燕耐心細緻地詢問病史,詳細全面地評估其軀體與心理的情況,結合小田評估結果及各項輔助檢査結果,除了軀體不適,小田的抑鬱情緒也是非常明顯,她被診斷為「重度抑鬱發作」。醫生結合診斷及個性特徵,為她量身定製了綜合治療方案。
心理醫院四病區主任蘇國鋒:由於兒童青少年對自己的心理問題還不能很好地表述,他們往往通過軀體不適來表達情緒問題,經驗豐富的精神科醫生往往能通過患者多種多樣的軀體癥狀看到他們背後所隱藏的心理問題,臨床精神科醫生猶如擁有一雙慧眼的偵探需要剝絲抽繭探尋表象後面的真相,看到患者真正需要我們解決的問題所在,最終使他們真正獲得康復。小田就是我們在臨床工作中所見到的比較典型的這類患者,真正的問題找到了,幫助小田如何走出困境卻是我們的重頭戲。
從未遠離過家、遠離過父母的小田,在獨自住院的四十多天時間裡,與心理醫院的工作人員朝夕相處。每周心理醫院院長常國勝、副院長李麗來查房時都會特別關注小田,常院長會根據查房所收集到的資料指導治療方案,李院長會根據心理特徵安排心理治療師;心理醫院四病區蘇國鋒主任每周也會組織醫療、護理、心理聯合查房,然後討論、細化方案、安排工作、分組執行;管床醫生馬曉燕認真負責、精心為小田調整藥物和心理治療,具體開展醫療診治;還有病區護士們如春風般溫暖的護理,心理師專業的心理諮詢,大家都在用心、耐心、細心地在幫助小田。
疫情期間家屬無法探視,馬曉燕醫生通過電話與其父母保持聯繫,不斷將小田的狀況與他們進行溝通,讓父母通過電話、視頻與小田保持密切聯繫,修補以往疏於管理的親子關係,讓小田感受到了來自父母的支持與關愛,對她安心接受治療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來自醫生、護士、心理師全方位的治療、支持與鼓勵下,小田從開始住院時曾經的哭過、鬧過、委屈過,到出院時堅強、樂觀、豁達,小姑娘得到的不僅是疾病的痊癒,還有更大的收穫是成長的蛻變。
「從生病開始的兩三年里我都沒有過學習的激情,這一次終於又有了,出院後我想認認真真的學習,和以前一樣努力的學習。」這是出院前小田在寫給馬曉燕醫生的信中發出的感慨。
小田出院時對蘇國鋒主任說:「經過住院,不但把我的病看好了,更是把人看好了,經過這次的住院讓我變得更加堅強,更加有信心和勇氣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各種問題,謝謝你們!」
父母看到她的變化更是感到欣慰,特意製作了三面錦旗分別送給蘇國鋒主任,馬曉燕醫生和護士們,以表達他們的感激之情。
通過小田的治癒過程,反映出人的身體和心理是密不可分的,心理有恙時,身體會用自己的語言提醒你。小田就是在用她的「身體姿態」向父母求助,而當心理狀態調整好時,身體的各種不適及疼痛也神奇般地消失了。身體和心理是相互影響的,只有把患者看作一個整體來治療,身心同治,才是對患者最好的尊重和幫助。(馬曉燕 王靜 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