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楓領銜主演的《我的姐姐》持續熱播中。
這部電影中,安然的弟弟畫了一幅畫:一家四口手拉著手,快樂地笑著,畫面色彩明亮。這幅畫是弟弟對一家人溫馨的期盼,也是他幼小的心靈最單純的渴望。
後來,家庭破裂了,家人的各種行為讓弟弟充滿了恐懼,他動手撕了那張代表家庭和諧美滿的圖畫。
孩子心中的恐懼有時會顯現出來,有時會藏匿在心中。而隱藏在心中的這份「恐懼」,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不良的影響,甚至會帶來傷害。
義大利心理學家、教育家埃維·克羅蒂和心理治療師阿爾貝托·馬格尼,合著《兒童恐懼心理學》。他們用簡單的文字和豐富的插圖,指導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正確認識恐懼情緒,根據孩子的塗鴉和繪畫「讀懂」他們的恐懼心理,並幫助孩子克服恐懼。
這本書很全面地介紹了「恐懼」這種情緒,還給出了不同的案例和實用的解決方案。下面我們就來分享書中的三個重點內容。
01 當孩子說「我害怕」的時候,他們是真的害怕
孩子小的時候,會怕黑、怕水、怕血、怕雷雨、怕醫生、怕怪物、怕巫婆……成年人常常認為這些孩子沒什麼好怕的,就沒有去關注,以為孩子長大了,這種恐懼情緒就會消失。
可是,事實是這樣嗎?不全是,有的恐懼情緒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消失;有的恐懼情緒如果處理不當,卻會影響到孩子以後的生活。
有一個小女孩聽到雷聲特別害怕,只要下雨打雷,她總要捂住耳朵;閃電時,她會閉上眼睛,關上房門。
父母不知道女兒下雨時為什麼會這樣害怕,也沒有去深究,只是覺得孩子膽小。
這種情況持續了幾年,直到有一天,孩子告訴父母,自己怕打雷的原因。原來,以前照顧她的那位阿姨,在一個電閃雷鳴的夜晚,給她講了一個非常恐怖的故事。從那以後,只要打雷下雨,她就感到害怕。
孩子的父母慶幸女兒及時吐露出這段經歷。每個兒童都會有恐懼的情緒,只要有機會讓他們表達出來,隨著時間慢慢流逝,這些恐懼情緒就完全有可能被克服。
恐懼情緒和人類一樣有著久遠的歷史。它的主要作用是自我保護,它能夠激發兒童做出一些應激反應,從而保護自己免受外界的潛在危險所帶來的傷害。
突然的雜訊,如物體掉落、電鑽的聲音、震耳欲聾的鐘聲,都可能引發嬰幼兒的恐懼情緒,使他們的哭聲瞬間爆發,從而引起父母的關注。這便是他們本能的一種自我保護。
可以說,情緒為嬰幼兒、孩童提供了某種支配成年人的力量。因此他們的情緒幾乎都是「有意為之」,以驗證成年人對自己是否關愛。
在與家人親密相處的時刻,兒童的恐懼情緒就容易表現出來,被家人感知到,也容易在家人的幫助下,慢慢地被克服。
作者在書中寫道:恐懼存在的意義就是被克服。正是因為克服了恐懼,兒童才得以成長並獲得獨立,這對兒童的一生都是有益的。
02 當孩子塗鴉和繪畫的時候,解讀他們的恐懼情緒
孩子的恐懼情緒有時用言語來表達,有時難以用言語表達出來。言語表達顯而易見,而非言語表達需要我們格外注意。
我們要盡量捕捉,那些間接表明兒童存在困擾的非言語信號。比如尿床、亂塗亂畫、反應誇張、無精打采或有獨處的傾向、毫無原因的衝動、強勢或暴力傾向……
因此,作為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應當學會辨別兒童成長過程中正常的恐懼情緒,特別關注孩子無法用語言表達時,所產生恐懼情緒的原因。
有不少孩子喜歡亂塗亂畫,其實他們繪畫不只是為了打發時間,塗鴉也不是隨意地塗抹。兒童塗鴉和繪畫的內容,以及他們操作的方式都會傳遞出很多信息,它們是打開兒童內心世界的鑰匙。
兒童塗鴉和繪畫時如何握筆,在紙上留下什麼樣的線條,用多大的力度……這些都需要我們認真觀察。
如果作畫者的握姿放鬆,表現出的是自由而放鬆的心情;而當作畫者無法通過言語表達自己的恐懼情緒時,就會通過肌肉收縮這樣緊張的握姿表現出來。
如果圖畫中的線條充滿自信,則表明孩子內心充滿安全感;如果線條顯得猶豫不決,則需要我們給予兒童安撫和鼓勵,尤其是當他們面臨考驗的時候。
如果兒童塗鴉和繪畫時的動作剛勁有力,則表明他們精力旺盛、熱情;而倘若他們動作柔弱,將筆尖輕輕地按壓在紙上,這樣的孩子個性很敏感,抗挫折的能力也比較弱,可能很小的事就會傷害或壓倒他們。
可以說,當兒童表現出明顯的不適或恐懼時,他們的塗鴉和繪畫將會包含更多這方面的信息。例如,在畫人物時,一個極度壓抑的兒童不僅把人物畫得很小,還會使用淡薄的顏色,並且從不缺少黑色。
兒童喜歡塗鴉和繪畫,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可以藉助這樣的機會,了解兒童的真正需求和內心世界。而且,為了給他們提供表達恐懼情緒的機會,我們要積極主動地把畫筆、紙和顏料放到他們的手中。
03 當孩子恐懼的時候,勒溫的「戒律」和同理心有妙用
成年人的恐懼症和狂躁症都可能會從側面投射在孩子身上。
9歲的阿萊桑德羅被多種恐懼情緒困擾,他說:「是我的媽媽把這些恐懼情緒丟在我身上的!」
還有一位孩子受到超重媽媽的影響,飲食方面不敢隨意進食,受到進食憂慮的嚴重困擾。
德國心理學家庫爾特·勒溫專業研究家庭的氛圍,也探討人格發展的關係。
他為父母制定了如下「戒律」:給孩子安全感;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愛、被需要;避免威脅、恐嚇和懲罰孩子;保持冷靜,不要因孩子本能的表現而生氣;對待孩子儘可能地寬容,避免不必要的衝突;避免加重孩子的自卑感;不要把孩子逼得太緊……
顯然,勒溫的這些建議適用於不同的情況,能夠幫助父母找到正確的道路和方法,解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面對兒童存在的多種多樣的恐懼情緒,同理心也是幫助他們釋放緊張情緒的有效方法。
有些事對父母而言,看似無關緊要,但對孩子卻十分重要。要讓驚恐中的孩子知道,我們能夠理解他們的困擾,明白他們的恐懼。
一天,埃維·克羅蒂去暢遊大海,他看到4歲的朱利奧在與海水第一次接觸時,表現得特別害怕。朱利奧使勁地掙扎著想脫離那恐怖的海水,但他的爸爸卻想著怎麼樣讓他成為完美的游泳健將,根本不理會他的感受。
於是,埃維·克羅蒂走到這對父子的身邊,說出了一句簡單的話:「你游得真是太棒了,我到現在都不能浮在水面上!」
他和孩子講話的時候,總是面帶笑容,這讓朱利奧既興奮又開心。朱利奧很快就學會了游泳,最重要的是他不再對水感到恐懼了。
我們對孩子說,我們也有同樣的恐懼,並露出親切的笑容,說出安慰的話語,這就給予了他們力量,甚至能夠幫他們解決困擾。
當孩子感到恐懼的時候,我們利用勒溫的「戒律」和同理心,可以有效幫助他們釋放恐懼情緒。
04 寫在最後
兒童的心理類型各不相同,恐懼類型也是各種各樣:有的是天生的,有的是父母或者他人無意加給孩子的;有些恐懼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慢慢消失,而有些恐懼如果處理不好,卻會給孩子留下陰影。
這就需要父母和教育者多一點耐心,用心傾聽孩子的話。當孩子說「我害怕」時是真的害怕了;當孩子塗鴉和繪畫的時候,父母可以通過觀察和分析,認識孩子內心的恐懼;當孩子恐懼的時候,父母要學會勒溫的「戒律」,盡量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通過這些有效的方法幫助孩子克服恐懼情緒。
高爾基說:「要是人沒有了恐懼心,就一切全完了!一切全垮了!」
不過,不是每個人童年時的恐懼都能自愈。
父母和教育者不妨跟隨著《兒童恐懼心理學》,學習書上實用的方法,更好地了解孩子;修正自己的教育方式,用正確的方法去引導孩子;用足夠的愛幫助孩子克服害怕、膽小,讓孩子變得自信、勇敢和快樂。
- End -
作者|自由,一名教育工作者;喜歡孩子,專註於育兒寫作;希望用手寫我心,我心抒我情。
圖片 | 源自網路,如有侵權,請告知即刪。
本文由@大魚帶娃 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