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殲36連續密集試飛,讓廣大網友非常興奮,未曾預料到我們的六代機進展會如此快。但是殲36的快速試飛也帶來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殲36的定位是否和轟20相互重合,那麼隨著殲36的發展是否就不再需要轟20的水分子呢,還是說轟20會是殲36的放大版?那麼到底什麼樣的性能才能讓轟20有自己的獨特價值呢?
隨著殲36相關試飛圖片越來越多,很多關鍵細節也浮出水面,比如三台發動機同時工作的場景,小半徑飄移式空中轉彎,還有機頭的並列雙座設計等等。猜測殲36不僅擁有接近55-60噸的起飛重量,還有著部分超過五代機的機動能力,加上並且雙座的機頭設計,這意味著殲36很可能是奔著殲轟機理念設計的,是的,上一架殲轟機還是殲轟7飛豹,實際上我們已經很多年沒有涉足過這種機型了。
如果殲36真的是一款殲轟機,那麼就具備大載重兼顧空戰能力,載彈量可能高達6噸,能彈倉內置高超音速導彈,同時還具備超遠航程、超音速巡航和臨近空間飛行能力。也就說轟20能做的事情,殲36大部分也能做,而且有較好的機動能力,可以執行多任務,還增強了生存概率,這不比轟20單一轟炸機更香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轟20的研發必須做到和殲36形成差異化,不能說是為了要和B-2競爭一定要研發一款「遠程戰略」轟炸機。那麼轟20的最大優勢應該就是「戰略轟炸」了。尤其是我們不具備美國這樣遍布全球的軍事基地,無法以空軍基地為前進基地發動空襲。因此轟20要麼不研發,如果研發那一定要擁有幾倍於殲36的載彈量、航程和打擊能力。
那麼很有可能轟20就是殲36的某種程度的放大版,發動機上殲36採用三台發動機,而轟20可能會使用6台發動機,左右各三台,比B-2所使用的4台發動機還要多兩台,可以達到超音速巡航1萬公里的能力。這樣既可以保證轟20具備不需要空軍基地實現戰略威懾和全球打擊的能力,又能夠通過發動機優勢帶來的超音速巡航在沒有戰鬥機護航時增加生存能力。
起飛重量上轟20可能達到200噸,是殲36的60噸的三倍有餘,同時載彈量達到30噸,是殲36的5倍左右。這都最大程度的體現了轟20戰略轟炸機的能力,和殲36戰轟機來看定位的差距,體現出轟20的戰略價值。
而且還有一點值得注意,之前轟20往往被認為還會執行戰術轟炸任務,就像B-2的使用方式一樣。而一旦殲36被定義為殲轟機,那麼轟-20可能就是專門的遠程戰略轟炸機,殲36會承擔大量的戰術轟炸任務。而這種組合最快被取代的會是轟-6,到時候空軍應該是由轟-20、殲36、殲20、殲35以及北六代組成的機群,完全取代現有的轟6、殲轟7、殲16、殲15和殲10戰機,大家可以看看這前後兩代是不是定位都一一對應上了呢?所以我們的新戰機研發也是很有章法的,都是一步一個腳印。
目前來看,不管在四代機還是五代機領域,我們都是更傾向於多發重型機,絕對不研發F35這樣的單發中型機,可以預計殲35也會比F35航程和載彈量更大。這樣的設計思路正是基於我們沒有遍布全球的海外基地,我們的平台除了國土範圍內就是航母平台,因此更高的航速、更大的載彈量和航程,才能飛得快、打擊猛、撤的出,一切以生存第一勝利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