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可控軍備競賽提高戰略對手的戰略成本,進而拖垮對手,喪失與美國競爭的能力,是美國維護霸權地位和絕對勝勢的戰略選項。事實上,自2019年正式退出《中導條約》後,美國就試圖掀起並主導新一輪全球軍備競賽。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美國雖然採取多種手段提升軍事裝備發展水平,但日益暴露出因能力不足而難以為繼的問題。
野心與現實
近年來,美軍裝備發展呈現日益尷尬的狀態。
一是裝備老化的態勢,始終沒有改變。空軍方面,早在2018年9月,美空軍透露,其需要386個作戰中隊應對來自俄羅斯和中國的威脅。美空軍還強調,到2030年,將需要14個轟炸機中隊、62個戰鬥機中隊、54個加油機中隊、27個攻擊/偵察無人機中隊和62個C2ISR中隊。但到2020年,美空軍有13種型號飛機平均機齡超過40年,8種型號飛機平均機齡超過50年,其中KC-135空中加油機的平均機齡已達60.35年。截至2023年,美空軍F-15C/D和F-16C/D戰機平均機齡為38和32年,均已超過計劃使用壽命。然而,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美空軍裝備發展都很難完成既定計劃。
2024年9月退役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安提坦」號
海軍方面,截至2025年初,美海軍共有艦艇295艘,海軍希望到2054年艦艇總數增至390艘,計划到那時增加6艘福特級航母、23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28艘下一代DD(X)驅逐艦,81艘中小型水面艦艇、12艘彈道導彈核潛艇、59艘攻擊核潛艇。現實情況是,美海軍11艘尼米茲級航母,有3艘服役時間超過40年。9艘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計劃於2027年全部退役。此外,近年來,美海軍因裝備老化問題導致事故頻發。
陸軍方面,美陸軍部分主戰裝備也面臨上述問題,如M1「艾布拉姆斯」系列坦克,雖然經過多次升級。但最早的型號研發於20世紀70年代末,其技術性能已無法充分滿足現代戰爭需求。又如,M113裝甲運兵車自1960年起一直在美陸軍服役,面對現代戰場上空地立體的反坦克火力,其防護能力已明顯不足。
二是裝備研發的進度與美國宣揚的速度,差距巨大。在新型裝備研發領域,美軍面臨整體定位不明、研發主體分散、成本造價高昂、技術試驗困難等多種挑戰。
2023年11月,美空軍試飛新一代隱身轟炸機B-21,當時宣稱B-21是全球首款第六代機。兩個月後,美媒即報道,B-21已經進入低速生產階段,進入所謂「邊試飛、邊生產」模式,這完全違背美軍武器研發的常規。美空軍還曾宣布,將以第六代戰鬥機NGAD,取代現有的F-22戰鬥機。然而,2024年初,美空軍又宣布,將花費10億美元升級F-22的感測器系統。2024年7月,美軍空戰司令部司令表示:「F-22還沒有替代品,它是一款非常棒的飛機。」上述做法透露出,美軍在第六代戰鬥機的研發上遇到了較大問題。
KC-135空中加油機的平均機齡已超60年
同樣,美海軍在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研發過程中,接連遇到成本超支和各種技術問題,其中,155毫米口徑艦炮「先進艦炮系統」由於彈藥成本過高備受爭議。美海軍原本計劃建造32艘該型驅逐艦,最終決定只建3艘,削減幅度達91%。
美陸軍的狀況也不容樂觀。2024年,美陸軍部長沃穆思聲稱,美陸軍的網路戰、電子戰能力偏低,其裝備完好率和現代化水平在美軍中均居後列。同時,美陸軍在較長時間內都會面臨軍種預算經費下降的問題,在技術研發領域的困難將進一步加大。
三是武器裝備與任務匹配不佳。在空中領域,美軍難以全面有效確保其優勢。以先進戰機的絕對數量和質量優勢奪取制空權,是美在海灣、科索沃、伊拉克和阿富汗等現代戰爭中對敵實施降維打擊的重要條件。但目前,美空軍戰機數量大幅減少,截至2022年,美空軍庫存戰鬥機僅為2176架,與1991年海灣戰爭發起前的4556架相比,減少一半多。其在全球同時執行多個重大軍事任務的能力因此受限。此外,美空軍第五代戰機數量遠低於預期,為全部庫存戰機的1/4,其妥善率與所承擔任務也不匹配。其中,F-22的妥善率在49%左右,而F-35的妥善率更被批評為「完全不可接受」,特別是F-35B的妥善率僅為14.9%,難以有效執行任務。
在海上領域,美航母在全球各地的「空窗期」日益增多。美海軍的航母部署通常遵循「三三制原則」,即在所有航母中,1/3的航母在部署、1/3的航母在維修,以及1/3的航母在訓練。照此算來,美海軍現役11艘航母,4艘處於部署狀態才算是正常。然而,近年來,美海軍在航母調度上左支右絀。2018年,美軍在全球出了長達22天的現航母「空窗期」,沒有任何航母處於部署狀態。在美國重點關注的西太平洋和中東地區,也經常出現「航母戰力空白」,導致美航母不得不頻繁跨區調動。2024年8月27日美媒報道,由於中東局勢持續緊張,美國防部宣布在該地區部署兩艘航母,時長不限。原本部署在西太平洋的「林肯」號航母打擊群被緊急調往中東,於是,西太平洋地區出現了至少3周的航母「空窗期」。哪怕如此,美仍有多艘航母不能按期休整。2020年,「林肯」號曾連續部署295天,創下冷戰後美軍航母部署最長時間紀錄。2022年,「杜魯門」號連續部署時間長達285天。超期部署將嚴重透支美航母的戰備能力。此外,目前美西海岸只有普吉特灣海軍船廠的6號干船塢可用於航母維修,未來,美航母「排隊等待維修」的情況將越發嚴重。
美軍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單價超過40億美金
在陸上領域,美陸軍有約18億美元的地面戰鬥裝備因儲存不當而遭損壞或面臨損壞,這一定程度上會削弱美陸軍應對多場衝突的戰備能力。2023年6月,美《防務新聞》網站刊文稱,美國防部監察長發現,美陸軍設在科威特的預置裝備庫中的裝備沒有做好戰鬥準備,庫中全部6門M777榴彈炮、29輛M1167「悍馬」車中的25輛,在被運到烏克蘭前均須進行維修。對此,美陸軍保障司令部解釋,2023財年用於科威特預置裝備庫的維修經費僅為2780萬美元,不足需求的1/3。
四是新技術運用與部隊轉型升級不協調。近十多年,美軍提出一系列新型作戰概念,推動新型裝備研發和部隊轉型升級,但相關武器研發進度、列裝速度普遍慢於預期。海軍方面,原計劃福特級核動力航母2017年入役,可是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的戰鬥力。部分替代航母功能的無人水面艦艇,也沒有完成定型。空軍方面,KC-46加油機自2022年入役以來,加油泵和航電系統存在的問題始終未能解決。高超聲速導彈方面,本世行空中加油紀初,美軍就在「全球快速打擊」目標計划下研製高超聲速武器,美陸、海、空軍分別啟動高超聲速武器研發項目,但相關高超聲速武器目前均無法列裝部隊。相較之下,俄軍已成功研發列裝「匕首」「先鋒」和「鋯石」高超聲速導彈,有的已用於實戰。在人工智慧方面,近年來美雖在民用領域取得一定突破,但相關技術能否適應高端戰爭的高強度作戰環境,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原因分析
美軍裝備發展的尷尬現狀,與以下幾方面原因密切相關。
一是經濟發展不振,國力難以支撐高額軍費。近兩年,美國經濟增長放緩,通脹率持續在高位徘徊,債務風險不斷加大,經濟泡沫化問題愈發嚴重。2024年7月31日,美財政部發布報告顯示,美國債總額已突破35萬億美元,美2024財年(2023年10月至2024年9月)前10個月的財政赤字達1.5萬億美元。2024年9月10日,美億萬富翁艾隆,馬斯克公開警告稱、美國政府正極速走向債務違約道路,美國「將很快破產……我們的子孫後代將不得不以某種方式償還(債務)」。美國僅為債務支付的利息,就超過了國防支出。2022年3月28日,美國麥肯錫諮詢公司發布報告稱,如果2021至2026財年美國平均通貨膨脹率保持在2021年一度出現的7%以上,那麼這5年內美國國防預算的購買力累計損失可能達到4800億美元,相當於約6000架F-35戰鬥機或160000枚「愛國者」導彈的成本。
二是運營成本大漲,裝備維護更新困難巨大。受人力成本上升和物價不斷上漲等因素影響,美軍裝備在維護保養和更新換代方面存在周期長、升級難度大等諸多困難。美空軍主力戰機F-35的維修成本自2018年以來上漲了44%,運營和維護費用佔到總成本的70%。2023年,美海軍獲得326億美元撥款,用於購買11艘艦艇,單艘艦艇平均造價接近30億美元,遠超世界平均水平,高昂造價讓美海軍無法補足艦艇退役留下的空缺。美海軍星座級新一代護衛艦、哥倫比亞級新一代彈道導彈核潛艇等多種軍艦建造計劃不同程度延期。
1975年服役的「尼米茲」號航母已服役50年
三是科技創新趨弱,人才競爭乏力。近年來,美國的科技創新能力逐漸下降,集中表現在科技發明專利申請量「疲軟」。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世界知識產權指數報告》,2019年美國國際專利申請量在全球佔比為21.9%,2023年這一數字已降至17.2%。2021年12月,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發布《偉大的科技競爭:21世紀中國與美國的較量》報告,對中美兩國在人工智慧、5G、量子信息、半導體、生物技術和綠色能源等領域的科技競爭進行對比分析,報告指出,當前中國的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專業高校畢業生數量約是美國的4倍多(130萬比30萬),中國培養的計算機科學家數量接近美國的3倍(18.5萬比6.5萬),在美國畢業的計算機科學博士中,20%是中國人。美國國家人工智慧安全委員會2021年3月發布研究報告稱,「在我們有生以來,美國第一次面臨在科學前沿的人才競爭中落敗的風險」。
四是產業空心化明顯,國防工業基礎被侵蝕。美國經濟結構性缺陷日益嚴重,金融業佔比過大,製造業持續萎靡,無法形成完整產業鏈。目前,美國產業工人僅有1200萬人,製造業GDP佔比僅為10%,電工、焊工及切割工等製造業技術工人面臨嚴重缺口。截至2024年1月,美國有約62.2萬個製造業職位空缺待填補。美國防工業工人待遇普遍不高,近40年國防工業從業人數減少約2/3。2021年,國防工業從業人員不足110萬人,國防工業製造能力嚴重萎縮。俄烏衝突爆發後,美國為了援助烏克蘭武器裝備,在自身短期內不能加大生產供應的情況下,選擇將訂單發送給盟友代為生產。以造船業為例,自2000年以來,美國造船業流失的技術工人已超2萬人,主要造船廠從27家下降到8家,目前除商業造船廠之外,只有4家海軍造船廠正常開工。2024年8月12日,美《防務新聞》網站刊文稱,美國軍艦生產因技術工人短缺、需求管理混亂、計劃頻繁更改等原因,已處於25年來最差狀況。
美國國防工業領域的主承包商數量,從20世紀90年代的51家銳減至如今的5家,戰術導彈主承包商僅有3家。總的看,當前美國防工業基礎已被嚴重削弱。即便為了發起「高端戰爭」進行廣泛動員,美國防工業也很難再現二戰時期珍珠港遭襲後,戰爭機器全速開動、武備數量急劇擴充的場景。此外,美國在半導體、量子信息、生物科技、先進能源等12個新興技術產業製造領域,均高度依賴國外供應鏈支撐。
F-35是美軍歷史上最昂貴的戰鬥機項目,沒有之一
五是競爭管理不善,軍工內部掣肘嚴重。美國軍工複合體內部競爭十分激烈,美國政府長期以來很難對其進行妥善管理。為了獲得美國防部的大額採購訂單,美各軍工複合體不擇手段,尤其是在總統大選中不惜花費重金支持傾向已方的候選人,待其上任後再撈取政治和經濟上的高額回報,這必然導致美軍裝備採購出現產品大幅溢價、成本不斷走高,以及質量難以保證等一系列問題。
2016年,特朗普參加美國大選時,波音公司予以大力支持。特朗普勝選後,任命波音公司的高管沙納漢擔任代理國防部長。其間,波音公司獲得了美空軍總額達88億美元的80架F-15EX戰機生產訂單。就在這項訂單簽署後,沙納漢重回波音繼續擔任高管。近年來,波音公司因產品質量問題多次出現重大安全事故。美國資深記者彼得,羅比森認為,波音公司過度強調利益,注重「創新、標準、工藝和質量」的工程師文化已被嚴重稀釋。
發展趨勢
受經濟發展不振、運營成本大漲、科技創新能力趨弱、產業空心化明顯、競爭管理不善等多個因素影響,美國的軍備建設已出現系統性問題,其在全球範圍謀求軍事裝備「代差優勢」,進而對外發動「高端戰爭」的目標,在較長時間內無法實現。
未來一段時間內,軍費實際購買力下降、研發資金使用低效、高科技人才流失等問題,將是美軍建設的常態化障礙,美國在軍事裝備領域的體制性、深層次問題將持續存在,其高投入、低產出的研產體系很難在短期內實現高效運行,裝備生產和維護的供應鏈體系將更加依賴盟國。美國欲掀起新一輪軍備競賽,自身能力卻不足,此問題將持續存在。
美國推出的F-47六代機項目依然只存在PPT上
然而,美國畢竟是世界軍事大國,其在技術創新、理念設計及戰略管理等領域曾長期居於世界一流地位,我們不能被美軍軍備發展出現的問題所迷惑,進而出現戰略錯覺和戰略誤判。2024年8月,美《國家利益》報道稱,美海軍大型水面戰艦時代已經結束。美軍認為,航母等大型水面戰艦造價高、維護費用高、生存能力弱,已難以作為力量投射的主要手段,美軍必須進行轉型。同月,美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稱,美海軍已在「布希」號航母上集成了世界首個艦載「無人機作戰中心」(UAWC),旨在構建航母無人作戰神經中樞,用於操控MQ-25「黃貂魚」艦載無人加油機和未來登艦的「協同作戰飛機」。這顯示美海軍正在進行新的技術革命,其傳統產能下降可能是為新的轉型發展「騰籠換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