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在南海問題上的表現,真是讓人眼鏡掉了一地,直接拉來大洋彼岸的美國當靠山。誰料,中國也不甘示弱,立即叫來菲律賓「老朋友」。關鍵時刻,菲律賓老朋友站到中國這邊!兩艘軍艦帶著誠意抵達廣東!
據《南華早報》等多家媒體報道,2025年3月下旬,南海局勢因菲律賓的頻繁挑釁持續升溫。
菲總統馬科斯政府一邊與美國展開大規模聯合軍演,一邊在黃岩島附近組織漁船和海警船「夜襲」,試圖通過製造摩擦向美國表忠心。然而,就在美菲軍演高調推進之際,一個戲劇性轉折出現了——菲律賓的「老朋友」泰國突然站到了中國這一邊。
3月28日,泰國海軍兩艘053HT型護衛艦「克拉巴里」號和「昭披耶」號抵達廣東湛江,參與中泰「藍色突擊-2025」聯合演習。
菲律賓的「豪賭」背後,是馬科斯政府深陷內外交困的窘境,對內,杜特爾特家族的政治清算仍未平息,經濟復甦乏力;對外,菲方試圖通過拉攏美國、日本等域外勢力,在南海爭端中「以小博大」。
3月24日,美菲啟動「盾牌」聯合軍演,5000名士兵參與「反灘登陸」等實戰化科目,美國防長赫格塞思親赴馬尼拉坐鎮,宣稱要「鞏固美菲同盟」。
緊接著,菲方又組織26艘漁船、4艘海警船夜闖黃岩島,聲稱「為漁民送補給」,實則試探中方底線。然而,中國海警迅速拉起浮動屏障,將菲船隊擋在30海里外,全程未發生武力衝突,卻讓菲方「碰瓷」計劃落空。
美國雖承諾向菲提供3.36億美元軍事援助,並聯合日、澳等國在南海搞軍演,但實際動作卻顯露出「雷聲大雨點小」的本質。例如,美菲原計劃在演習中試射射程覆蓋中國沿海的「堤豐」導彈,卻因特朗普政府擔心激化矛盾而臨時取消。
更諷刺的是,美軍航母因紅海危機和俄烏衝突分身乏術,在南海的軍事存在已大幅縮水,連菲律賓媒體都直言:「美軍連胡塞武裝都搞不定,拿什麼支援我們?」
這種「口惠而實不至」的支持,讓菲律賓淪為美國印太戰略的「炮灰」——既要在前線挑釁中國,又隨時可能被美國拋棄,正如烏克蘭和越南的歷史教訓所示。
反觀中國,應對策略顯得更加務實且多層次。在軍事層面,解放軍南部戰區派出054A型護衛艦和075型兩棲攻擊艦編隊,在南海展開實戰化訓練,形成「民船-海警-軍艦」三道封鎖線,對菲方行動實時監控。
經濟上,中國對菲律賓香蕉進口量從巔峰期的70%驟降至27%,直接打擊菲農業命脈。外交領域,中方通過東盟框架呼籲對話,同時以中泰聯合演習等行動分化美國拉攏的「小圈子」。
泰國的轉向尤其關鍵——作為東盟創始國,泰國不僅升級了中國提供的護衛艦,還與中國深化防務合作,這無疑是對菲律賓「引狼入室」策略的無聲批評。
中泰演習的象徵意義遠超軍事價值。
此次「藍色突擊-2025」聯訓涵蓋反水雷、對海打擊等科目,表面上提升兩軍協同能力,實則傳遞出三重信號:其一,東南亞國家不願被綁上美國戰車,泰國選擇與中國合作,正是對菲律賓激進政策的否定;其二,中國軍事裝備和技術通過出口與升級,已贏得區域國家信任,053型護衛艦在泰國的「脫胎換骨」便是例證;
其三,中國正以「合作共贏」替代「陣營對抗」,這與美國強推的「小院高牆」形成鮮明對比。正如菲律賓學者所言:「當馬尼拉忙著討好華盛頓時,曼谷已悄悄搭上了中國發展的快車。」
菲律賓的困境,本質上是小國在大國博弈中的定位失誤。馬科斯政府誤判了三點:
一是高估美國「安全承諾」的可靠性,卻忽視中菲貿易額(716億美元)是美菲貿易的三倍這一現實;
二是錯把中國克制當軟弱,殊不知解放軍在南海的衛星、雷達和艦艇早已織就天羅地網;
三是低估東盟內部團結需求,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均主張通過對話解決爭端,而非引入域外勢力。歷史反覆證明,依附他國對抗鄰國,終將付出慘痛代價——蘇聯解體後越南的經濟停滯、烏克蘭戰火中的民生凋敝,無不是前車之鑒。
眼下,菲律賓正站在十字路口。若繼續充當美國「馬前卒」,不僅南海島礁爭不到半分,反而可能失去中國市場、激化國內矛盾;若改弦更張重回對話軌道,雖短期內會遭遇親美勢力反彈,
但從長遠看,這才是真正符合國家利益的選擇。正如中國外長王毅所言:「信任與規矩並行,法治為先。」南海和平需要的是基於國際法的協商,而非航母導彈的恫嚇。
當泰國軍艦抵達湛江時,這一幕或許能讓馬科斯政府清醒:真正的「老朋友」,從不會讓你陷入孤軍奮戰的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