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消息,1月19日,朝鮮宣布對「海嘯-5-23」水下核武器系統進行試驗,並直接表明這次亮劍就是為了回應美日韓近期舉行的海上聯合演習。據悉,1月15日至17日,美日韓舉行了聯合演習,美軍出動了包括「卡爾·文森」號航母在內的5艘艦艇,日韓各出動了2艘驅逐艦。從規模來看,這次美日韓來勢洶洶。而且重點演習科目包括了加強應對朝鮮核導以及水下威脅的能力,針對意圖明顯。
美「卡爾·文森」號航母
按照韓方的推斷,朝鮮公布的「海嘯」系列水下核武器系統,是一種能夠搭載核彈頭的大型無人魚雷。去年3月份,朝鮮首次公布了「海嘯-1」實驗的消息,還公布了現場圖。從名稱編號來看,「海嘯」系列的性能一直在不斷得到改良,而且這次朝鮮方面沒有公布航跡以及續航時間等關鍵信息,可見相關技術已經越來越成熟,因此需要保密的信息也越來越多。
朝鮮雖然是擁核國家,但是投射核武器的能力仍然有限。陸基方面,朝鮮中遠程彈道導彈技術已經取得了諸多成果,例如公開的「火星-17」,外界預估其射程高達1.3萬公里,能夠將美國本土也納入打擊範圍,再加上軍事偵察衛星的成功發射,朝鮮的核打擊能力已經不容小覷。但眾所周知,要想核打擊能力形成足夠威懾,靠陸基投射單一路徑還遠遠不夠,如果被敵方先發制人,在第一波打擊中很有可能會徹底喪失核反擊能力。所以核大國都會發展三位一體的核打擊能力,確保在受到大規模打擊後,能夠發起有力反擊。
朝中社此前公布的「海嘯」潛航攻擊實驗
但對朝鮮來說,由於經濟實力有限,走中美俄的路線顯然不現實,所以朝鮮提出了「低成本尖端化戰略」,「海嘯」系列就是這一戰略下的產物。發展核潛艇對朝鮮來說,既缺乏技術,也沒有相應的資金支持。所以在老式魚雷艇的基礎上加以改造,研發出可以發射彈道導彈或能夠攜帶核彈頭的載體,從而形成水下核威懾能力。
這次朝鮮宣布進行「海嘯-5-23」實驗,就是意在告訴美日韓,朝鮮已經具備一定的水下核打擊能力。就算美日韓能夠通過海空打擊,摧毀朝鮮的陸基核力量,朝鮮也能夠在海底發起核反擊,這也意味著,美日韓所謂的戰略威懾,一定程度上已經形同虛設。
朝鮮洲際彈道導彈發射場面
自從尹錫悅上台後,日韓加速和解,美日韓同盟正逐漸成型,三方聯合演習的規模和頻次明顯增加,半島局勢也隨之陡然升溫。明明是美日韓先動手,他們卻在國際社會上顛倒黑白,將半島局勢惡化的鍋甩給朝鮮。這樣做,無非就是向朝鮮施加軍事以及輿論壓力,逼迫朝鮮妥協讓步。
值得一提的是,以往朝鮮在回應美日韓挑釁時,往往都是通過發射彈道導彈的方式作為回應。這次朝鮮直接改變了打法,出手就是王炸,用核武力量作為回應,所傳遞的信息非常明確,美日韓膽敢升級挑釁,朝鮮的回應也會隨之升級。此外,俄方日前已經宣布,將在任何領域與朝鮮展開合作,甚至包括敏感領域。單憑俄方這句話,相信就足以讓美日韓忌憚,畢竟俄羅斯手中擁有的軍事技術,足以給美日韓造成致命打擊。
美日韓三國領導人
在半島問題上,中方的態度向來明確。我們主張通過政治途徑解決地區矛盾,半島的和平與穩定最為重要。當然,如果有人膽敢在半島挑起戰火,中方將果斷採取必要措施。這其實就是在提醒美日韓,在半島玩火,中方絕不會袖手旁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