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8月25日凌晨2時,時任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彭德懷下達了全線向蘭州發起進攻的命令。
第一野戰軍炮兵團數百門大炮同時發出怒吼,頓時間,整個蘭州城地動山搖、火光衝天。
在持續半個多小時的炮火覆蓋後,一野各兵團迅速向蘭州守敵發起了全面進攻。
經過幾十個小時的激烈戰鬥,26日上午,我軍紅旗終於插上了蘭州城頭。
馬步芳吹噓的固若金湯的蘭州城防,僅僅一周的時間,就被我人民解放軍擊得粉碎。
據統計,此役,我軍共殲滅馬步芳主力2.7萬餘人,剩餘敵寇在馬步芳長子馬繼援的率領下,分別向永登、西寧地區逃竄。
蘭州宣告解放後,彭德懷命令王震率領第一兵團立即向西寧挺進,肅清殘敵。
有趣的是,王震率領的大軍還未抵達西寧時,馬繼援便如驚弓之鳥,趕緊乘飛機逃往重慶。
群龍無首的西寧守敵,很快便被我軍擊敗,9月5日,西寧正式宣告解放。
至此,由馬步芳率領的青海「馬家軍」的力量已基本被瓦解,但馬鴻逵率領的寧夏「馬家軍」,卻決意要死守寧夏。
1949年9月10日,彭德懷命令楊得志率領一野第十九兵團,兵分三路,高喊著「打到寧夏去,消滅馬家軍,解放寧夏人民」的口號,由固原縣、海原縣地區向寧夏進軍。
我軍一路勢如破竹、連戰連捷,沿途的「馬家軍」望風而逃,14日上午,我軍先頭部隊便抵達中寧近郊。
經過三天四夜的激戰,我軍全殲敵三個師,另有一個軍和3個騎兵團被擊潰。
戰至23日,走投無路的「馬家軍」在馬全良、盧中良率領下宣布起義,當日晚,解放軍便進駐銀川,寧夏宣告解放。
西北解放後,彭德懷被任命為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書記、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西北軍區司令員,開始了大西北的建設工作。
沒過多久,朝鮮戰爭爆發了,彭德懷被任命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繼續率軍出征。
1952年,抗美援朝戰爭正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彭老總因病被迫回國接受治療,由鄧華任主持志司工作。
當時,醫生為了彭老總的健康著想,叮囑他必須靜養,不能操勞,更不能生氣。
但彭老總很快又發火了!
當時,他的老部下、時任西北軍區政治部主任廖漢生給他帶來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馬家軍」又死灰復燃了!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在解放西北的戰役中,我軍雖然殲滅了「馬家軍」大部,但還是有少數殘餘勢力隱藏了起來,他們將槍支、馬刀等全部藏了起來,等待時機,準備再次起來與我人民政府對抗。
尤其是原來「馬家軍」的一些將領,他們表面上雖然棄暗投明,但由於受到當地民風、宗教的影響,以及馬步芳的洗腦等,使他們的內心並不屈服。
此外,當時我國正在朝鮮戰場上與「聯合國軍」鏖戰,國內形勢比較嚴峻,加上又有台灣當局的慫恿,他們便藉此機會,妄圖起兵叛亂,建立所謂的「陸上台灣」。
聽完廖漢生的彙報後,彭老總大怒,當即便命令廖漢生:「一定要打贏這場戰鬥,把叛軍給我扼殺在搖籃里,否則就提頭來見我!」
實際上,從1949年9月到1951年7月間,「馬家軍」就曾多次聚眾叛亂。
不過,在彭老總回京主持志願軍工作之前,「馬家軍」殘餘發動的叛亂規模非常小,不成氣候。
1950年5月8日,原「馬家軍」第八十二軍旅長馬雲山組織殘餘部隊、土匪、特務等發動叛亂,即「五八叛亂」。
當天凌晨,馬雲山便率叛軍分別襲擊了安國區政府和好幾個區、鄉政府,殺死官兵和幹部群眾300餘人,搶劫槍支45支、手榴彈395枚、子彈200餘發。
我軍經過兩個多月的努力,才將這起叛亂平息,匪首馬雲山在內鬥中被同夥擊斃。
但這還沒完,1951年4月2日,原青海「馬家軍」騎兵第八旅旅長馬英勾結馬國瑗和馬國璉反叛,還成立了所謂的「中央新編第三團」。這便是轟動一時的「四二叛亂」。
這起叛亂,又導致我軍有上百名官兵和群眾被殺,而且還嚴重影響到了土改工作的進行。
為此,西北軍區派出騎兵、步兵兩個師,加上地方民兵、武工隊等聯合行動,最終一舉殲滅了這伙叛軍。
但「馬家軍」殘餘勢力並未就此罷休,在這之後,他們又相繼製造了一系列的叛亂行動,但都被我軍剿滅。
現在,「馬家軍」再次活躍起來,廖漢生在接到彭總的嚴令後,準備一次就徹底讓「馬家軍」從西北大地上消失。
1953年3月,廖漢生指揮西北軍區騎兵第一師、步兵第十一師向馬家軍殘餘勢力發動了全面進攻。
為了徹底、乾淨地消滅這支匪軍,廖漢生還調來空軍,配合地面部隊一起進攻。
戰鬥開始後,戰士們高喊著「不消滅土匪決不收兵」的口號,以排山倒海之勢向敵人衝去。
在這之前,我軍採用的基本都是「地對地」的攻擊模式,雖然剿滅了匪軍,但強度卻不夠,這也讓他們覺得還有「翻盤」的可能。
但這一次,我軍直接出動空軍對匪軍進行打擊,使他們承受了之前從未承受過的猛烈打擊。
經過兩個月的奮戰,盤踞在西北地區的「馬家軍」殘餘勢力全部被我軍殲滅,匪首馬元祥被擊斃,還俘虜1000多名武裝人員。
從這個時候起,西北大地才真正得以平靜,「馬家軍」也就此成為了歷史長河中的一個「歷史名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