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80年代後期,隨著對外擴張和艦船技術的發展,美國開始大力擴充海軍,設計建造了多款新型軍艦,包括防護巡洋艦、裝甲巡洋艦、戰列艦等。不過雖然數量不少,但在技術水準上與歐洲列強還是有一定距離,只能說在追趕的道路上。今天以美國防護巡洋艦領域的代表作——「奧林匹亞」號為例,拿數據說明一下與世界一流防護巡洋艦的差距。
現存於世的「奧林匹亞」號
「奧林匹亞」號由美國舊金山聯合鋼鐵廠建造,於1891年6月17日開工,1892年11月5日下水,1895年2月5日正式加入美國海軍,是當時美國海軍最新式和最強大的防護巡洋艦。該艦參加了1898年的美西戰爭(喬治·杜威將軍的旗艦),在菲律賓馬尼拉灣海戰中大敗西班牙遠東艦隊,取得了輝煌的戰績。該艦一直服役到1922年才退役,1964年被收錄為國家史跡名錄,目前停泊在費城海港。
需要注意的是,西班牙遠東艦隊旗艦不過是一艘3000噸級的無防護巡洋艦,其他幾艘巡洋艦只有1200多噸,都屬於淘汰的軍艦了。這些破爛軍艦也就是用來維護殖民地秩序,根本無力參與海上決戰,所以說「奧林匹亞」號的戰績其實很水。跟同時代的一流防護巡洋艦比一比,才知道「奧林匹亞」號幾斤幾兩。我拿同時期日本的「吉野」號防護巡洋艦來對比一下,「吉野」號比「奧林匹亞」號還早服役一年多呢。
馬尼拉灣海戰中的「奧林匹亞」號
先看一下「奧林匹亞」號的情況,該艦主要性能:艦長104.88米,寬16米,吃水6.55米,主炮塔裝甲厚89毫米,炮塔基座裝甲厚110毫米,穹甲斜面部分厚121毫米、平面部分厚51毫米,標準排水量5676噸,滿載排水量6694噸,艦員編製428人。動力為兩台三脹式往複蒸汽機,17000馬力,雙軸,航速21.7節,續航力6000海里/10節。配備4門203毫米/35倍徑主炮(老式火炮),2座雙聯裝,船艏艉各一座主炮塔。另有10門127毫米/40倍徑速射炮,14門57毫米速射炮,6門37毫米速射炮,6具457毫米魚雷發射管。
再看一下「吉野」號的情況,該艦主要性能:艦長109.73米,寬14.17米,吃水5.18米,炮盾厚114毫米,穹甲斜面部分厚114毫米、平面部分厚44.5毫米,標準排水量4150噸,艦員編製360人。動力為兩台三脹式往複蒸汽機,15000馬力,雙軸,航速23節,續航力4000海里/10節。配備4門152毫米/40倍徑主炮(速射炮),其中2門安裝在軍艦首尾樓甲板上,另2門安裝在首樓末端主甲板兩側的耳台內。另有8門120毫米/40倍徑速射炮,22門47毫米速射炮,5具356毫米魚雷發射管。
「吉野」號是當時最快的防護巡洋艦
首先火力上兩艦就有明顯差距。「奧林匹亞」號的203毫米主炮射速很慢,僅能0.5~1發/分鐘;而「吉野」號的152毫米主炮持續射速5~6分/分鐘,爆發射速12發/分鐘;「奧林匹亞」號的127毫米速射炮與「吉野」號的120毫米速射炮則旗鼓相當,不過數量上多了1門(舷側射擊)。雙方火力對比是4門203毫米主炮+5門127毫米速射炮 VS 3門152毫米速射炮+4門120毫米速射炮,單位火力投送密度「吉野」號領先,「奧林匹亞」號的203毫米主炮性能拉垮、拖了後腿。
其次是裝甲防護上,作為防護巡洋艦都是採用穹甲設計,裝甲厚度一個數量級,沒有本質區別,都無法免疫152毫米穿甲彈。雖然「奧林匹亞」號的203毫米主炮穿甲能力更強,但自身裝甲無法免疫「吉野」號的152毫米主炮的轟擊。
航速也是一個重要參考,「吉野」號的最大航速達到23節,更快一些,但無法做到搶T字頭(航速快上3~4節才行)。「奧林匹亞」號想跑的話也跑不掉,「吉野」號畢竟船快。如果兩艦船頭/尾朝向炮擊的話,「吉野」號的優勢更明顯,3門152毫米主炮對2門203毫米主炮。
「吉野」號屬於全速射炮防護巡洋艦
「奧林匹亞」號的優勢是噸位大可以多載煤,續航力好,6000海里/10節,比「吉野」號的續航力強多了。另外,「奧林匹亞」號的船舶舒適度也好一些,從歷史照片看其配置設施比較豪華,舒適度其實也是戰鬥力(可以讓船員更快的恢復良好狀態)。
兩艦成本對比,日本購買「吉野」號的總費用為32.5萬英鎊(約合200萬兩白銀),而「奧林匹亞」號的造價為179.6萬美元(約合240萬兩白銀,如果是對外出售價格更高,加20%很正常),因此晚完工的「奧林匹亞」號更貴。綜合起來看,還是「吉野」號這樣的防護巡洋艦性價比高,這也說明美國早期造船技術與世界一流還是有明顯差距,當然艦炮技術差距更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