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沒想到,2025年的1月15日成為了世界互聯網真正意義上的「元年」,大量的美國、歐洲用戶越過了那一堵無形的牆,來到了屬於他們的真正意義上的自由世界。漢語用戶、英語用戶,國際互聯網當中最為龐大的兩個群體,實現了互聯互通。雙方經過深入、細緻、高頻次的溝通後才意識到,誰是真正的大同世界。這看似是小紅書和TikTok的勝利,其實是我們對於文化宣傳陣地的重新佔領、本質上是國家實力的體現。
這個世界上的不同民族和國家因為不了解而產生了誤解,而有人又利用了這種不了解,再次加劇了彼此之間的誤解而從中獲取政治、經濟利益。如果拋開政治因素,中美兩國的老百姓應該是這個世界上最有共同語言的族群。雖然分屬不同的文化圈,但彼此都是大國、都是面積廣大且領先其他國家一代的工業大國。中國與美國的國內都有著豐富多彩的社會形態與變化多端的社會現象,都是見過大世面的人民。雖然彼此很陌生,但國家基本面決定了兩國人民在很多事情上會有著共同的看法,能聽懂彼此的思想與邏輯。
遺憾的是,受制於意識形態的不同和美國國內的少數政治人物的誤導,兩個國家的人民彼此不了解,無法真實的認清對方的實際情況,都生活在信息繭房裡,都只能靠「猜」去了解對方。直到互聯網出現多年以後的今天,雙方老百姓突然發現,彼此根本不是敵人,而是共同話語最多的兩群人。
那麼我們為什麼沒有在當初就向世界開放互聯網?最初是因為我們確實屬於後發群體,對外部的世界不了解,且對我們存在敵視、敵意的群體太多。而大概從10年前開始,這種情況已經有了根本性的好轉。我們的人均受教育程度、網民的素質、創造力、思想深度、國家的硬實力都有了長足的進步。這時候如果放開互聯網,在文化宣傳領域上處於劣勢的,一定不是我們。中國互聯網上有多少高人,我們作為網民心裡再清楚不過了。
金燦榮教授曾經在一次講座上提到過,中國不開放互聯網純粹是因為中國網民的戰鬥力太強,十幾億網民中有三四億受過高等教育,並且會講英文的群體,完全能西方互聯網干趴下。得益於我們對基礎教育的普及和重視,這個世界上政治、軍事、文化的平均素養最高的群體非中國人莫屬。所以真放開了,吃虧的一定不是我們。而今天的事實也論證了他當初的這個觀點。
為什麼是2025年?為什麼以前不行?物質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有什麼樣的社會環境與國家實力,就會產生什麼樣的意識形態與與之對應的宣傳表象。文化宣傳這個陣地,是純粹的國家硬實力的體現,是真正燒錢的東西。國家實力強大,其文化宣傳陣地不一定幹得好,但是國家的實力如果不行,文化宣傳陣地一定會被別人佔領。正如毛主席所說:文宣領域的陣地,你不佔領,敵人就會佔領。
傳媒的本質是意識形態、精神文明、文化軟實力的體現,但其生存發展與競爭的本質,還是一個國家硬實力、綜合國力的體現。長期以來,以美西方為首的軍事、科技、工業強國,依靠其強大的國家實力,構建並支撐起強大的輿論宣傳陣地。華爾街日報、路透社、泰晤士報等媒體散布在世界各地,而我們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輿論宣傳的陣地一直處於劣勢,甚至偶有失守。我們的很多主流媒體因為過於僵化、呆板,不僅宣傳的內容無人觀看,趣味性不強,而且宣傳的手法還停留在幾十年前,導致了我國在全球文化軟實力的競爭中處於下風。
直到新媒體的出現,這種情況有了徹底的改觀。以90後、00後為代表的年輕力量,正逐漸的拿回我們失去已久的話語權,並且構建了屬於中國老百姓的互聯網舞台,向全世界展示了不一樣的中國力量。這些成就,本質上與076、六代機是一樣的進步,一樣的勝利。是國家的綜合國力提升後,在文化軟實力的領域集中爆發的體現。
曾經的英國、蘇聯、日本這些工業強國,都是靠著國家的硬實力做支撐,通過文化軟實力進行文化、思想上的輸出。新的國際秩序,就是從思想文化層面上開始的。軍事上有能力保衛國土,文化上有優勢影響世界,思想上有深度全球通行,70年前我們能在朝鮮半島上贏得抗美援朝的勝利,70年後的後輩們也一定能在互聯網上為中國贏得喝彩。正如毛主席所說的:人民是歷史的推動者,人民萬歲。
當我們經歷了七十年奮鬥終於平視這個世界的時候,世界會看見不一樣的中國,雖然這個過程當中肯定會有一些文化上、習俗上、思想上和行為上的交流甚至是碰撞,但長久看來將十分有助於提升中國在全世界面前的國家形象和民族軟實力,中國一定會給世界傳遞不一樣的聲音。